記者 | 趙曉娟
編輯 | 牙韓翔
農夫山泉試水了3年的植物酸奶,在2022年悄悄退出了市場。這是農夫山泉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的活菌型植物基酸奶,主打“0膽固醇、0乳糖、低飽和脂肪”,而且售價不低,135克的產品賣9.9元,涵蓋巴旦木和椰子兩個口味。
2020年,該款酸奶還增加了藍莓口味,農夫山泉在其2020年12月的一條微信推文中稱,對椰子口味做了升級,“采用全椰漿發酵,一杯椰漿發酵的植物酸奶由2杯椰奶才能制成。”在升級椰漿的同時,對配方減糖45%。
不僅是農夫山泉,2019年11月,三元食品通過聯合復星集團收購的法國植物食品制造商圣悠活(St Hubert)推出了植物酸奶產品,這款植物酸奶以椰漿和速溶豆粉為主要原料。目前,圣悠活多植物酸奶也已經不見蹤影。而對于三元圣悠活酸奶,店員直言沒聽說過。界面新聞走訪多個渠道看到,圣悠活僅有一款常溫燕麥奶在售。
由于植物酸奶原料的特殊性,其相較于普通酸奶非常適合乳糖過敏和乳糖不耐受人群、素食主義人群以及三高人群食用,而且植物作為酸奶原料的穩定性更強,對環境也更加友好,原料的運輸與保存也更便捷。
基于此,植物酸奶在2019年被看作植物蛋白產品的風口之一。
歐睿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植物奶的市場規模達到174.36億美元,這其中,全球植物酸奶市場規模為9.74億美元,歐美市場規模最大,亞洲地區接受程度不高。從復合增長率看,2018年到2023年,全球植物酸奶的復合增長率預計達17.8%,其中北美、歐洲等區域的增速可達到38.5%,不過亞太地區增速最小,僅有3%。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告訴界面新聞,目前植物基酸奶其實進入門檻并不高,但如何去除成品中的豆腥味和粗糙口感仍然是研發的關鍵。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添加香精掩蓋豆腥味,開發無豆味植物基酸奶是未來研發的方向,也符合消費者對清潔標簽的要求。此外,要找到合適的菌種,也需要反復的篩選。
但消費者對它的接受度遠遠低于品牌們的想象。
“植物蛋白的乳制品喝起來濃、悶、厚重,沒有牛乳那種順滑感,但適合推薦給不愛牛奶的人士或素食者,而且非常低熱量。”一名便利店行業人士如此評價農夫山泉的植物酸奶,據他回憶,植物酸奶的消費接受度在這幾年有提升,但不如植物牛奶接受度廣泛。
乳業專家宋亮也表示,普通酸奶當中會添加動物脂肪和乳脂肪,這能帶來口感上的絲滑感和香甜感;對于一些不添加動物脂肪和乳脂肪的植物酸奶來說,口感和普通酸奶還是有一定差距。
此外,冷鏈配送成本也是導致植物酸奶在風靡一時后迅速冷卻的原因之一。
低溫產品如果動銷不高,保質期短就意味著冷鏈運輸、售賣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就大。為了避免這一損耗,植物基酸奶產品這兩年的新品基本以常溫為主,與活菌型的低溫產品相比,常溫產品普遍為殺菌型。

例如,伊利旗下專做植物基產品的植選,在2020年12月也推出了椰漿發酵的植物酸奶,售價在1件(200克*10)88元。達利園在2021年初推出了植物酸奶子品牌“植優家(Flogurt)”,價格更低,一件規格250克10盒裝售價60元,100克的價格不足3元,與農夫山泉135克售賣9.9元相比,價格優勢明顯。
不過界面新聞走訪北京各大超市賣場渠道,也很難看到上述兩款常溫植物酸奶。從渠道上看,植物酸奶更多以線上銷售為主。一名賣場酸奶銷售員稱,口感和售價都是關鍵,“如果口感沒有讓消費者二次復購,進貨就要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