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鋒出行
索尼造車,正在加速。早些時間,索尼與本田正式宣布,雙方將在今年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并計劃在2025年開始銷售第一款電動車。
在發布會上,雙方負責人均表示,兩家公司在技術專業領域各有所長,互補互利。這個將雙方優勢結合在一起的聯盟,未來將能創造無限可能。
據了解,雙方建立的新公司預計將負責規劃、設計、開發和銷售電動汽車,但卻不擁有和運營生產設施,這意味著本田將負責索尼汽車的生產制造,而索尼則負責相關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一系列與智能相關的技術開發。
對于索尼這一次之所以與本田迅速達成合作造車,其中原因除了自建工廠的耗時耗力以及花費不菲外,與索尼此前一直對造車猶豫不決,損失不少時間有莫大的關系。為何這樣說呢?這就得與索尼此前一直否認自己造車開始說起。
畢竟,隨著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紛紛下場造車后,造車的窗口正在縮小,索尼再不下場造車,最后可能連湯都喝不上一口了,更何談占據一席之地呢?
索尼造車,必須代工?
對于索尼下場造車,其實外界一直都有預期的,畢竟同屬消費巨頭的蘋果公司早就在2014年就啟動了一個代號為“Titan”的大型電動汽車項目開始了造車歷程,索尼跟隨蘋果的腳步也屬正常。
事實上,索尼在汽車上的研發時間并不落后于蘋果多少。早在2017年,索尼就已發布了一個類似方盒子造型的電動概念車SC-1。據官方介紹,SC-1只是一款試驗性的車輛,索尼之所以推出它,主要是想通過這款車型探索一種不同于傳統汽車的新出行工具。
彼時索尼推出電動概念車SC-1的動作就被外界解讀為索尼要借機正式入局造車領域,只不過索尼對于外界的猜測并未作出解釋,而且當時造車新勢力的信息太多,索尼意圖通過SC-1造車的傳言很快就被淹沒了。
一直到2019年8月份,索尼才正式向外界宣布,將會把 SC-1 概念車投入量產。這一次,索尼還找了 YAMAHA 一起協助。然而,索尼SC-1最后依然沒有量產,因為這款車型并不會對大眾市場量產發售,而是會與一些休閑產業合作,作為游園車輛使用。這意味著,SC-1只會被作為試制車小規模生產,而且由于這款車與真正意義上的乘用車有較大區別,所以SC-1僅算是索尼涉足汽車制造的嘗試,并不算是索尼真正入局造車。
在SC-1之后,雖然索尼仍極力否認自己要造車,但索尼在“造車”領域的消息卻明顯多了起來。2019年有消息曝出,索尼在尋求汽車零部件廠商的合作,2020年,更是有新聞指出索尼的概念車或已進行了道路測試,評估了動力系統和安全性能。
在2020年的CES (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上,索尼正式對外發布了“VISION-S”理念,并且展示了其原型車的動作更是把外界對“索尼造車”的猜測推向了高峰。然而面對外界的紛擾,索尼依然不為所動,再次否認自己造車,彼時索尼VISION-S的項目負責人就在媒體采訪中再次強調:“索尼不會成為汽車制造商,而是致力于成為汽車產業變革的推動者”,從官方的解釋來看索尼仍然沒有親自造車的打算。
當然,依然故我的索尼并沒有停止對VISION-S的測試,在去年4月份,索尼被媒體曝光已經對旗下車型進行了5G環境駕駛測試,并且通過結合其尖端技術,為移動出行領域提供嶄新的體驗。
然而不打算下場的索尼行的卻是造車之實,VISION-S與量產車并無太大的差異。根據索尼的介紹,這款車與多家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制造,其中就包括博世、大陸、英偉達、高通,麥格納等的巨頭。雖然索尼再次表示“它的制造目的是展示其開發并可以提供的汽車技術”,但接近量產車的VISION-S明顯很難說服外界對其不造車的猜測。
直到2022年初的CES(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多年否認造車的索尼才正式確認自己親自下場造車。在這次CES上,索尼推出了VISION S概念電動車和VISION-S 02原型車,并且其索尼CEO吉田憲一郎公開宣布將成立索尼移動公司(Sony Mobility Inc),自此索尼造車塵埃落地。
雖然索尼已經確定要造車,但這些年對造車猶豫不決的態度卻讓其錯過了最佳的造車風口。從2017年到2022年,新能源市場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彼時的特斯拉已經成為新能源巨頭,2021年銷量接近百萬輛,市值更是一度突破萬億美元關口,而像國內的新勢力“蔚小理”也早已經實現10萬輛的交付門檻。
可以說新能源車已經從一開始被消費者排斥到逐漸被全世界接受,如果索尼再不下場,可能真的連湯都喝不上了,更何談占據一席之地呢?
對于錯過了造車最佳風口的索尼來說,既然已經確定了要造車,獨立性更強的自建工廠雖然更好,但耗時費力花費不菲明顯是目前的索尼接受不了的,所以代工無疑是索尼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選擇。最為重要的是,前文曾提及過的,雖然索尼此前一直否認造車,但它對新能源車的研發卻從未停止,而且VISION S概念電動車與VISION-S 02原型車與量產車僅有一步之遙,選擇由汽車領域深耕多年的本田來代工,無疑可以彌補索尼這些年失去的時間,這也是索尼信誓旦旦可以在2025年量產的原因。
為何是本田?
對于索尼正式造車,大家并不意外,畢竟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三星、蘋果的強勢崛起、小米、華為和OV的來勢洶洶,索尼早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值得一提的是,在索尼公布的2021年Q1財報上,PS4的出貨量比上一財年同期的190萬臺下降了140萬臺。主營業務遭遇天花板的索尼,不得不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而新能源車無疑是目前最火的賽道,而且相比于互聯網企業造車,消費電子、傳感器半導體等方面有很強技術積累的索尼進入造車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那么錯過了造車最佳風口的索尼為何要選擇本田呢?事實上,我覺得這是一場屬于郎有情妾有意的合作。為何這樣說?
毫無疑問,對于索尼來說,如果要選擇代工方的話,作為造車領域最強的豐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豐田卻沒有必要為索尼代工。
日前,豐田發布了最新的季度財務報告,報告顯示,豐田今年計劃在自動駕駛領域投資超過220億美元。豐田章男還在財務報告中表示,他將積極與谷歌和蘋果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合作。可以說早已經與谷歌、蘋果搭上線的豐田已經不需要索尼在這方面的協助。
此外,雖然索尼貴為一方巨頭,但與豐田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一旦雙方合作,索尼將會處于弱勢的一方,這對志在智能汽車有所作為的索尼明顯的不可接受的。至于像馬自達、斯巴魯這些小廠又承載不了索尼的雄心,所以只有實力處于中間的本田剛好適合索尼的需求。
最為重要的是,在智能汽車領域發展不順的本田也剛好需要索尼的協助。雖然在去年年底本田很隆重發布了自己的電氣化戰略,并且發布了5款純電動車型以及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但其關于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的技術只是基于Honda SENSING、Honda CONNECT的進化,與蔚來、小鵬汽車這些新勢力就有不少的差距,更枉論與特斯拉相比了,所以為了給自己的新能源車注入互聯網思維,本田非常需要索尼。
當然,對于這場合作,雖然稱得上郎有情妾有意,但終歸是一場各取所需的合作,你想要我的制造經驗,我想要你的智能化技術。一旦索尼實現造車,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成績,最終還是會選擇獨立性更強的自建工廠。對本田來說也一樣,為索尼代工會讓渡自己的“靈魂”,不過卻可以迅速提高的智能化技術,一時的得失問題不大,相信達到目的的本田也會自研,這從它們各自建立新的合資公司就能看出,雙方早已經留好緩沖的余地。
而且對本田來說,索尼也不是它的唯一,早在2018年,本田就與通用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了合作,彼時本田汽車向Cruise公司注資27.5億美元,雙方合作研發的Origin自動駕駛汽車也早在2020年亮相。
在2020年通用發布奧特能平臺后不久,本田更是與通用達成了合作協議,未來將利用通用的奧特能平臺開發兩款新車,并且還計劃把安吉星服務納入兩款新車,與本田HondaLink實現無縫集成。
毫無疑問,這種多方下注的合作方式,本田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智能汽車時代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例如此前的極狐就在華為、博世之間左右橫跳,其目的也是為了獲取兩者的智能技術。
在這樣的合作當中,沒有誰會是失敗者,至于誰能學得更多,那就各憑本事了。
總結:對于索尼與本田的合作,雖然這終歸是一場各取所需的合作,最終雙方有可能會分道揚鑣,但至少在目前這個時刻,這是一場雙贏的合作,通過代工,索尼可以找回失去的時間,本田則可以獲得足夠的智能化研發經驗。隨著索尼造車開始加速,此前一直公認為藍海的互聯網造車窗口正在變小。在這場互聯網跨界造車熱潮當中,已經集齊了百度、小米與索尼等科技巨頭,競爭似乎一觸即發。至于這場互聯網造車什么時候才能決出勝負,我相信短時間之內很難見分曉,畢竟早早就宣布造車的蘋果還沒正式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