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3月7日,界面教育獲悉,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NYSE:EDU)董事長俞敏洪今年遞交三份兩會提案,分別是《關于減少校外任務和各級評估檢查的建議》、《關于重視青少年抑郁預防和治療的建議》、《關于建立殘疾人家庭支持政策的建議》。
據俞敏洪了解,中西部地區多地縣、鄉、村學校,普遍存在各種校外任務和各級評估檢查長期干擾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環境的情況,幾近成為與“控輟保學”和學生安全同等重要且緊急的行政工作,學校的“主業”——教育教學有時也只能退居其次。
俞敏洪詳細例舉,諸如扶貧攻堅、掃黃打黑、小手拉大手、愛國衛生、健康促進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文明社區創建等。各地縣、鄉、村學校承擔了當地各級政府多部門的大量政治、行政和社會工作。
此外,學校還需長期頻繁面臨各方面、多部門評估檢查工作,壓力巨大、疲于應對。如多頻次的消防、食品、交通、衛生、安全、疫情防控、愛國衛生、文明校園、州級和縣級各種名目督導檢查等。每個檢查評估都有詳細的指標和材料準備要求,學校必須按要求提前做好各項準備。
俞敏洪以中國西南邊陲的一所鄉鎮級小學為例,其2021年間迎接各級檢查共計45項,據該小學反映,很多檢查的項目是重復的。校長和老師們只能利用工作時間或犧牲休息時間,重復地打印、歸類、裝訂,不然某套材料里少了這項就被視為不合格。
“這嚴重擠占和耗費了學校管理與師資資源,影響了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不利于實現國家政策力推的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水平的目標。”俞敏洪在提案中稱。
他建議,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透徹領會《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通知精神,對于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的要嚴肅問責。
第一,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確保實現對中小學校和教師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在現有基礎上減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的事項實行清單管理,同時規范精簡各類報表填寫。
第二,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合理安排各項任務,確需中小學教師參與的,由教育部門嚴格按要求依程序統籌安排,一般不得影響正常教育教學,不得安排中小學教師到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場所開展相關工作。
第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學校資料、檔案存儲數據化水平,減少大量重復工作,保障各縣及鄉村學校真正回歸正常的教育教學環境。
俞敏洪還關注到青少年抑郁和殘疾人家庭支持兩大話題。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分別一成、約三成、近四成。
2018年北醫兒童發展中心《中國兒童自殺報告》顯示,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絕大部分青少年自殺案例都與抑郁癥狀或抑郁癥有關。
根據民間抗郁組織渡過平臺內部的觀察數據,青少年抑郁高發的成因有:一是學業競爭。除了學習時長、課程難度、考試等因素,更大的問題是攀比;二是人際關系,包括家庭、家校、師生、同伴關系等;三是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四是生活方式問題,比如沉迷網絡、作息紊亂、網購頻繁、缺乏運動等。
對此,俞敏洪建議,第一,國家層面進一步高度重視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問題,建立教育部、衛健委、團中央等部門聯合行動的機制,形成全社會重視青少年精神困惑問題的氛圍。
第二,真正減輕孩子們的課業負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有更多的機會親近自然,通過大自然的力量去激發潛在力,從而培養良好的品格和習慣。
第三,鼓勵公益慈善組織牽頭構建精神疾病療愈第三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彌補現有醫療系統和心理咨詢系統的不足,即“短期是診治,長期是成長,全程是陪伴”。
第四,特別重視學校心理老師專業隊伍的建設,提升學校心理老師的心理專業知識水平和心理督導、咨詢能力。提升班主任老師、教職員工對學生精神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以及應用心理學知識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
關于殘疾人家庭支持的提議,俞敏洪指出,現行殘疾人家庭補貼辦法存在一些弊端。
“目前尚未有以殘疾人家庭為主要主體或直接支持對象的政策;只有低收入殘疾人家庭可能成為經濟性幫扶的對象,且幫扶手段相對單一。”俞敏洪稱,現行法律法規將殘疾人家庭成員作為義務主體,而不是被支持的對象,政策的實際效果是讓殘疾人的家庭成員負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并未對殘疾人家庭提供系統性的支持。
對此,俞敏洪提議,由中國殘聯牽頭開展專題調研確立清晰明確的政策目標,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殘疾人家庭支持政策體系。政策不但要回應殘疾人的個體需求,還應適切回應受殘疾影響的家庭成員的需求,包括對照顧者給予支持、減緩家庭的照料負擔等。
其次,建立一個新的殘疾人家庭津貼制度,明確以殘疾人家庭為受益對象,并根據殘疾人家庭的實際需求進行分層級資助。
第三,大力發展家庭支持服務,可通過試點,將家庭支持服務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建立官方運營的殘疾人家庭支持服務資源中心。從而提升殘疾人家庭的撫養能力和抗壓力,釋放家庭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