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鰲頭財經 曉敏
見習生丨高原
韓國零食巨頭好麗友在中國市場翻車,因原料“雙標”和漲價事件一度登上微博熱搜,面對輿論質疑還進行“神回復”,甩鍋給翻譯軟件。
對此,網友并不買賬,甚至有網友列出了好麗友旗下諸多產品,作為避雷名單。
實際上,好麗友近幾年在中國市場發展并不景氣,陷入產品老化困局,如今再陷負面風波,未來好麗友在中國市場的路或并不好走。
好麗友“雙標”后又“神回復”
好麗友“雙標”和漲價的事件不斷發酵。
截至3月3日,好麗友三個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分別為#好麗友稱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國家標準# #好麗友漲價# #好麗友回應漲價及配料問題#。
事件起因是,有網友稱,好麗友宣布在中國等市場漲價,其他國家不漲價,以抵消其原材料上漲成本。 同時,爆料還稱,好麗友存在配料雙標問題,其在國外生產的好麗友使用可可粉,而在中國生產銷售的產品是代可可脂配料。
而早在2021年8月,就曾有媒體報道,由于原材料、包裝物料及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好麗友將自2021年9月1日起對旗下派品類部分產品進行價格調整,漲幅6%-10%,其中包括了中國市場銷售的“巧克力派”“Q蒂”等經典產品。 而此次實行漲價的只有中國和俄羅斯市場,韓國本土價格維持不變。
好麗友隨即進行回應,先是在3月1日晚間,通過類似備忘錄的形式進行了簡單回復,并沒有加蓋公章,被網友調侃“太隨意”,而后終于在3月2日晚間發布了加蓋公章的回復,但同樣沒被網友買賬。
好麗友在回復中稱,這件事起因是有人用翻譯軟件翻譯了公司海外產品的配料表,得到的翻譯結果和中國生產的好麗友配料表不同。 實際上,好麗友派主要配料全球一致,甚至很多原料的供應商都是同一家,不存在雙標問題。
此后好麗友還聲稱,產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符合國家標準中反式脂肪為“0克”的營養成分標注標準。
好麗友的“神回復”并沒有將其拉出負面漩渦,還引來網友的進一步抵制。
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不少網友評論“好麗友的回復正說明了其產品確有反式脂肪酸,只是量不大,符合0克的標注標準”。 有關“再也不買好麗友產品了”的評論更是隨處可見。 甚至有網友列出了好麗友旗下產品明細作為避雷名單,“薯愿、好多魚、Q蒂、呀土豆、浪里個浪、蘑古力,買零食注意避雷! ”
好麗友被質疑甩鍋、推卸責任
好麗友遭到網友抵制也是因為其回應被質疑甩鍋、推卸責任。
深圳中為智研咨詢有限公司研究員周晶晶對鰲頭財經表示,好麗友代可可脂甩鍋給翻譯問題,顯然是一種借口,是在推卸責任問題。
在周晶晶看來,一般像好麗友這種跨國公司,各地原料供應商大多是有些差別的,原因在于部分本地化采購,減少全球配送成本。 另外一方面,這種跨國公司單一原材料往往有多個供應商,避免單一供應商造成的風險。
快消行業分析師朱丹蓬也認為,好麗友將原料“雙標”問題歸結為翻譯軟件的不同明顯是在甩鍋,而其只對中國和俄羅斯產品漲價的回復也說不過去。 在他看來,好麗友面對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是一樣的,而其只對中國和俄羅斯的產品漲價明顯帶有歧視的味道。
那代可可脂相對可可脂有什么區別,長期食用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注冊營養師鄭育龍對鰲頭財經表示,代可可脂顧名思義是代替可可脂的產品,即用植物油通過氫化技術制作而成。 與之對應的是可可脂,其是從可可豆中提煉出來的飽和脂肪。 兩者相比,前者是人工合成的,后者是天然的,前者的成本要比后者低太多,因此很多食品企業為控制成本會用代可可脂。
他進一步解釋道,產品標注中代可可脂含量為“0克”并不意味著該產品一定完全沒有代可可脂。 實際上,只要每100克產品中代可可脂的含量小于0.3克,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都可將代可可脂含量標注為0克。
好麗友陷入了產品老化困局
實際上,好麗友近幾年在中國市場發展并不順利,陷入了產品老化困局,很難吸引90后、00后消費者的青睞。
據了解,好麗友是韓國大型綜合性食品企業,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中國市場。 好麗友官網顯示,1995年12月,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在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注冊成立。
2016年,好麗友在中國市場收入達到77.18億元。 但到2017年,因國際關系等影響,好麗友在中國市場收入下滑到51.55億元。 到2020年,好麗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約70億元,低于2016年。
朱丹蓬認為,好麗友這兩年業績增長主要依靠市場下沉,其主力派產品整體銷售沒太多亮點,而此次事件預計又會對好麗友造成階段性的負面影響。
加上近幾年,國內烘焙市場發展日新月異,面包房、糕點房等興起,包括墨茉點心局、虎頭局等新式烘焙品牌更是快速崛起,無疑搶奪了以長保質期派產品為主的好麗友的市場份額。
周晶晶更是表示,好麗友這幾年在中國市場發展并未及時跟上調整步伐,缺乏較好的營銷策略,品牌較為老化。尤其在面臨年輕一代消費者時,好麗友產品概念與定位創新不足,渠道過于重視傳統渠道,品牌忽視了短視頻、社交等新媒體宣傳,導致品牌對年輕一代吸引力不足。
展望未來,周晶晶認為,作為全球化公司的好麗友存在不夠本土化的問題,其未來將面對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新興競爭者,市場業績可能存在持續下滑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