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戈振偉
2022年全國兩會臨近之際,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生針對中國企業如何加速全球化、助力“雙循環”,提出《關于推動中國制造產業升級 構建全球產業鏈的建議》。這是他今年提出的五份代表建議之一。
目前逆全球化形勢下,大部分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有這樣的需求,即國外制造業得在當地建立生產供應鏈體系。這些國家對進口產品的關稅壁壘本身就比較高,而且目前趨勢還在逐步增高。
“如果我們不能夠在當地建立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業務發展會受到很大影響。”李東生對界面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
對此,李東生在代表建議中提出:
第一,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國產化率,完善中國制造全產業鏈建設。建議率先支持產業基礎較好、已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進軍,提升關鍵領域和環節的國產化率。
第二,“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中國制造產業鏈布局。建議國家一方面利用本輪產業鏈重構的機遇,推動制度型開放,吸引外資高科技制造業企業來華投資設廠,形成產業集群;一方面鼓勵和支持中國行業龍頭企業將工業制造優勢延伸到海外,設立研發和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全球產業鏈。
第三,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根據亞洲周邊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具體情況,利用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推動區域性經濟合作和產業鏈集群化。
第四,充分利用中國經濟體量和龐大市場,幫助中國企業提升行業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界面新聞頻道記者注意到,今年的建議是李東生在2021年全國兩會全球化代表建議的延續,是從當前中國制造產業鏈面臨的問題出發。去年,他提出了《支持中國企業強化雙循環、加速全球化的建議》。他在當時表示,目前形勢下,中國企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因此需要“走出去”,將競爭力優勢擴展到全球市場。
作為工業制造大國,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已近 30%,而這種工業能力必須在全球市場來消化,因此,中國企業全球化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適應這種新的環境變化,要從輸出產品更多向輸出工業能力轉變。
近期,官方提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全球競爭能力。對制造業而言,全球競爭能力意味著要進行全球化產業布局,在全球范圍內與跨國巨頭競爭。
2021年,TCL海外實現營收預計超1100億元,增長超55%。截至目前,TCL已在全球布局42個研發中心、32個制造基地,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銷售種類涵蓋智屏、空調、智能移動及連接設備、冰箱、洗衣機、健康電器、智能語音等。
李東生認為,“TCL是較早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作為先行者,應對逆全球化風險,我們有三點經驗:第一,調整海外產業鏈布局,有效規避貿易壁壘。第二,扎根當地,提升本土化經營水平。第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布局建立全球研發體系,匯全球之智,長自己之力,提升核心技術研發能力。”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東生還就網絡暴力、靈活就業、“雙碳”減排等熱門社會議題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