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阿里美團騰訊市值蒸發九千多億,為什么說消費互聯網out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阿里美團騰訊市值蒸發九千多億,為什么說消費互聯網out了?

產業互聯網是一種重塑、一個雛形。也是一次重新深入認識產業鏈的機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 | 立方知造局 趙笑達

編輯 | 唐曉園

2月18日以來,互聯網企業再次遭遇股價集體跳水。截至今天收盤,騰訊累計跌去10.02%,阿里累計跌15.46%,美團累計跌21.47%。僅此三家,市值就蒸發掉了約9366.39億元人民幣。

資本的風向則讓人捉摸不定。

不久前,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清倉了阿里巴巴和嗶哩嗶哩,減持了拼多多、Boss直聘等公司。

芒格則反其道而行,2021年三次買入阿里股票,旗下Daily Journal Corp累積持有阿里巴巴60.21萬股。

消費互聯網“野蠻生長”的環境已成過去:

紅利見頂——隨著中國網民人數突破10億,用戶增長已經沒有太多空間;

強監管、反壟斷——2021年,阿里巴巴因“二選一”壟斷行為被罰182.28億元、騰訊被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虎牙與斗魚合并案被叫停、美團因“二選一”被罰34.42億元……

稅收優惠取消——優惠稅率政策縮緊,門檻提高。眾多互聯網企業,包括阿里、騰訊旗下部分子公司,不再被認定為“重點軟件企業”,失去了調減所得稅費用的資格。

紅綠轉換間,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積極擁抱一條新的賽道——產業互聯網。

轉向產業互聯網,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必須經歷的一次“脫虛向實”,也是轉向一場結構性的變化。

這是互聯網業務服務對象從To C向To B的轉變,也是消費互聯網所代表的數字經濟與產業互聯網所代表的實體經濟的一次“數實融合”。

盡管過去的一年互聯網企業飽受震蕩,但To B業務正在崛起。

2021年第三季度,騰訊To B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至433億元,占總營收30%。

在阿里,由阿里云和菜鳥構成的企業數字化及服務板塊收入,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6個月同比增長32%,貢獻了超過575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這些被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企業精心布局的業務,不止是為了電商、為了文娛,其未來更大的應用領域,是在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東數西算”工程啟動,各地發布的重大項目投資清單數額已超25萬億元。如果說數據和算力是數字經濟的生產力基礎,那么產業互聯網就是數字經濟實現的主要形態,影響著中國制造在未來大國博弈中的上限。

根據聯合國《數字經濟報告2021》,全世界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有一半在中美兩國,占世界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70%,占全球最大數字平臺市值的近90%。

當我們揭開產業互聯網的面紗,將會發現,它有著與消費互聯網迥然不同的生長邏輯:

消費互聯網像是建造娛樂帝國,追求短平快、聚集流量、做大做強,相對容易帶來壟斷;

產業互聯網則代表著實體經濟的穩健與專業深度,講究長坡厚雪,細分行業各顯神通。

有趣的是,看似燒錢做大生意的消費互聯網,投資回報實際上并不如產業互聯網:

嘉御基金衛哲提到,從0做到100億美元市值,消費互聯網需要7年時間實現,遠快于產業互聯網的12年;

但另一方面,消費互聯網這7年帶來的投資回報是5倍,而產業互聯網則為25倍。

所以,說消費互聯網“暴利”,只是因為時間線還拉得不夠長。

本文中,立方知造局將為您解讀,承載著數字經濟使命的產業互聯網,緣起于怎樣的背景,有什么獨特玩法,以及為什么說比消費互聯網低調的它會上位成為新的資本寵兒。

1. 經濟重心,已經易位

產業互聯網成為新焦點這件事,是個定局。這不是由產業互聯網說了算的,也不是哪家公司說了算,而是在中國經濟形勢的變化下,天降大任,非如此不可。

先來看黃奇帆給產業互聯網下的定義:

所謂產業互聯網,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把產業各要素、各環節全部數字化、網絡化,推動業務流程生產方式重組變革,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體系。

在這個定義里,有個很重要的字眼:“新”。新的產業協作,新的資源配置,新的價值創造體系。其實定義的前半部分,也是一個“新”字:新的數字技術,帶來新的業務流程、生產方式,最后實現新的價值創造體系。

如何理解這里的“新”?我們不妨從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對比入手。

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一個“上半場”,一個“下半場”,明顯的區別之一,是一個針對C端,一個針對B端。

但這個區分方式比較淺顯,無法揭示出兩者更深層次的差異。所以我們需要引進另一組詞匯:

消費互聯網,主要服務于需求側;產業互聯網,則是服務于供給側。

看起來,“需求側”和“供給側”只是把“C端”和“B端”換了個說法,但其實有本質的區別。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靠需求側來拉動。例如我們常說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需求側是絕對的主力。

消費互聯網,正是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起來的。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借助人口紅利,大家主要是從“增量”中獲取收益,也就是蛋糕越做越大。

所以消費互聯網在很多時候,需要“燒錢”和“短平快”。

用“燒錢”換取流量,用“短平快”搶占先機。一旦發現新市場,不管是人是豬,先站到風口上再說。

增量總有放緩的時候。

近些年來勞動力、資源、土地等要素成本都在上漲,再加上政府對生態保護與清潔能源的高度重視,過去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資驅動的方式,難以為繼了。

大家關注的焦點,變成了如何做好存量市場,以及如何應對轉型升級的挑戰。

這也是為什么,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連續成為“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的主線。

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之路上,沒有剎車踏板。

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兩年后,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勞動密集型工廠向越南、印度等國轉移已成大勢。不光是蘋果、三星等國外企業,中國企業也在將很多低附加值的行業逐步向國外轉移。

轉移之后,中國需要留下價值更高的部分。這正是產業互聯網所要承接的使命——帶來生產方式的革新。

以智能汽車為例,自動駕駛算法想要達到人類駕駛員水平,至少需要累計177億公里的駕駛數據來完善算法,這意味著必須在實驗室里完成大量數字模擬。

以大數據、云計算和AI等為底層技術的產業互聯網,是中國未來競逐高端制造的一張必備門票。

根據覓途咨詢《2021中國產業互聯網白皮書》,廣義的產業互聯網涵蓋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B2B電商等眾多范疇。

總結一下就是:

第一,就在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重心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需求側轉向了供給側。

第二,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企業必須開始學習新的“玩法”。

2. 降本增效,數字生態

數據就是新時代的水和電,是一切生產的基礎資源。

但原始數據本身無法發揮任何價值。大部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都會流失,或被鎖進保險柜里,成為一堆堆無意義的斷爛朝報。

數據只有經過收集、分析和處理后,才能生成數字經濟,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換言之,流動的數據可以改變世界。這正是產業互聯網的價值所在:不斷積累、流通和分析數據,把原有的商業模式通過數字化增效,實現優化賦能,生態改變。

以三一重工的智能工廠為例。

在三一重工18號工廠內,每臺下線的泵車都會搭載一個SYMC控制器,用于連接設備上50個至200多個傳感器。

這套裝備就像戴在我們身上的運動手表,把泵車運作中的所有數據——位置、運動軌跡、油壓、轉速等——都記錄下來。

48萬臺設備一共給三一重工積累了上千億條運行數據。這些數據被收集整理,實時更新在18號廠房里的ECC大屏上。

通過數字化的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18 號工廠主要產品泵車下線時間縮短了98%,生產效率提升50%以上,成為全球重工行業首家“燈塔工廠”。

B2B電商是產業互聯網中另一個降本增效的重要場域。

我們可以通過消費互聯網中一個典型的案例——Uber、滴滴等出租車平臺——來理解B2B電商的價值。

傳統的出租車行業,乘客不了解周圍的出租車情況,只能傻等,司機不了解周圍的乘車需求,只能苦尋。

而新型的出租車APP將司機信息和乘客需求全部整合在平臺上,基于數據和算法,自動匹配供需。數據和算法給了供需雙方及時、有用的信息,并推薦最優匹配方案,供乘客和司機進行決策,達到效率最大化。

產業互聯網中降本增效的一個典型例子,是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 用戶直連制造)模式——消費者跳過了經銷商、品牌商等所有中間環節,直接面對制造商,進行個性化定制。

C2M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舉個例子:特斯拉就是一種C2M。在購買特斯拉汽車的時候,客戶可以直接通過定制工具,選擇車輛的各種詳細配置。

那么,C2M怎么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以美的為例:

2016年起,美的開始實行C2M模式,從原來的“以產定銷”轉變為“以銷定產”:在客戶下單后才開始按需準備原材料、制造成品。

這種模式下,美的的生產銷售周期壓縮到了9天,快速的物流周轉解決了庫存問題,最典型的例子是將洗衣機倉庫面積從120萬平方米縮減到了10萬平方米;

另一個好處,則是增強了美的的現金流能力,按照美的自己的說法,通過C2M模式,美的已經把現金周轉周期,做到了負七天。

在數字化、智能化的過程中,產業互聯網帶來了產業生態的改變。

如果說過去一個產業的生態往往由硬件廠商來主導,那么在未來,軟件、算法提供者將越來越掌握生態主導權。

在產業互聯網生態中,近年來已經衍生出越來越多的軟件和算法公司。這兩年,隨著消費互聯網降溫,不少投資人開始對SaaS軟件公司青眼有加,也是“軟”公司逐步展現“硬”實力的一個體現。

對于BATH們來說,在提供云計算等服務的同時,正在布局世界級體量的數據中心:阿里已建設5座超級數據中心;騰訊投產的貴安七星數據中心,是全國第一個特高等級數據中心,可以防御相應級別核武器的攻擊。

在未來,軟件、算法公司將為其所服務的產業生態帶來更多可能性,乃至倒逼硬件技術的發展。

同樣的邏輯下,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原本“務虛”的互聯網企業,紛紛開始有膽量進軍汽車領域。

2020年底,阿里聯合上汽打造“智己”;

2021年1月,百度宣布與吉利共同造車;

2021年11月,騰訊發布自動駕駛云平臺,用于服務車企。

不過說來尷尬,產業互聯網雖然已布局多年,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完全跑通。好比一座規劃了幾千萬人口的城市,還在建設當中,所以人們一方面在欣賞它日新月異的變化,另一方面誰也沒完整體驗過在這座城市生活是種什么感受。

3. 玩法不同,理性平實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同是互聯網,應用在供給側和應用在需求側,可謂天差地別。與消費互聯網喜歡造神、喜歡給自己上濾鏡不同,產業互聯網更加理性與平實。

產業互聯網會復刻消費互聯網的輝煌嗎?答案是“否”,不是說產業互聯網沒有潛力,而是產業互聯網的玩法套路,和消費互聯網完全不是一個邏輯。

以B2B電商為例。

如上文提到的,消費互聯網平臺,前期往往要靠短平快的節奏,“燒錢”來燒出一個規?;鷳B來。越大的平臺越不“挑食”,海納百川,各種用戶都吸引進來。

所以像京東、淘寶這樣的平臺,什么都賣。作為最下游部分,接觸消費者的一端,平臺的核心價值,是其流通屬性。

而B2B業務中,供需雙方都是B端企業,企業的購買決策流程,其復雜度,以及其所遵循的原則,與個體消費者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面向企業端的服務,其專業度上的要求,也與消費互聯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對于消費互聯網平臺來說,賣兒童積木和賣無人機,可以用相似的運營策略,但在B2B電商平臺,如何服務好二者各自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企業,思路完全不同。“隔行如隔山”,垂直領域間的差異化,在產業互聯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也正因為上面兩個原因,產業互聯網用燒錢模式,幾乎可以說毫無意義。相反,做好產業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把特定的產業鏈吃透做深。

而由于面向B端企業的平臺服務很難通過規?;瘉碛?,B2B電商也就需要自我進化,用專業能力來創造價值。例如通過提供工業設計軟件的輔助插件和產品模型數據庫,讓下游客戶更方便、準確地把產品需求傳遞給上游供應商采購系統。

類似的專業服務真正體現了一家B2B平臺的核心價值,對于整合整個產業鏈資源,促進產業升級,也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結一下:消費互聯網,是先要做大,然后做深;產業互聯網,則是必須做深,才有可能做大。

所以說,產業互聯網固然值得期待,但如果像期待消費互聯網那種“一夜暴富”一樣期待產業互聯網,恐怕所有人的幻想都要落空。長坡厚雪、細水流長,才是“產業互聯網”這五個字的題中之意。

結語

產業互聯網拼到最后,拼的是技術和專業能力這種“硬實力”。

像當年蒸汽機帶來工業革命、計算機帶來信息革命一樣,技術革新是帶來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根本動力,對于產業互聯網來說,這個根本動力就是數字技術。

正如關于產業互聯網那句名言:“數據將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是生產力?!?/p>

而伴隨著企業數字化、網絡化,產業互聯網說到底,是帶來一種新的價值創造體系,或者換個說法:全新的范式。

它建立了一個新的場域,而入場后怎么“玩”,就看入場的企業如何開發了。

正如在消費互聯網框架之下,出現了淘寶、拼多多、抖音等各種模式一樣,在產業互聯網的范式之下,未來的想象空間,會有多大呢?

根據覓途咨詢《2021中國產業互聯網白皮書》,到2030年,中國產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 12.22 萬億元。

對于12.22萬億的市場來說,目前特斯拉的“定制化”創新、各類B2B電商,也只能算是牛刀小試。

今天的產業互聯網就像一座仍在規劃擴建中的城市,我們置身其中,很難把握它的全貌。它既處于技術準備階段,又處在誰都想來蹭下熱度的時髦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不斷擴張的形態屬于未來。

未來是無限的。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阿里美團騰訊市值蒸發九千多億,為什么說消費互聯網out了?

產業互聯網是一種重塑、一個雛形。也是一次重新深入認識產業鏈的機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 | 立方知造局 趙笑達

編輯 | 唐曉園

2月18日以來,互聯網企業再次遭遇股價集體跳水。截至今天收盤,騰訊累計跌去10.02%,阿里累計跌15.46%,美團累計跌21.47%。僅此三家,市值就蒸發掉了約9366.39億元人民幣。

資本的風向則讓人捉摸不定。

不久前,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清倉了阿里巴巴和嗶哩嗶哩,減持了拼多多、Boss直聘等公司。

芒格則反其道而行,2021年三次買入阿里股票,旗下Daily Journal Corp累積持有阿里巴巴60.21萬股。

消費互聯網“野蠻生長”的環境已成過去:

紅利見頂——隨著中國網民人數突破10億,用戶增長已經沒有太多空間;

強監管、反壟斷——2021年,阿里巴巴因“二選一”壟斷行為被罰182.28億元、騰訊被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虎牙與斗魚合并案被叫停、美團因“二選一”被罰34.42億元……

稅收優惠取消——優惠稅率政策縮緊,門檻提高。眾多互聯網企業,包括阿里、騰訊旗下部分子公司,不再被認定為“重點軟件企業”,失去了調減所得稅費用的資格。

紅綠轉換間,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積極擁抱一條新的賽道——產業互聯網。

轉向產業互聯網,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必須經歷的一次“脫虛向實”,也是轉向一場結構性的變化。

這是互聯網業務服務對象從To C向To B的轉變,也是消費互聯網所代表的數字經濟與產業互聯網所代表的實體經濟的一次“數實融合”。

盡管過去的一年互聯網企業飽受震蕩,但To B業務正在崛起。

2021年第三季度,騰訊To B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至433億元,占總營收30%。

在阿里,由阿里云和菜鳥構成的企業數字化及服務板塊收入,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6個月同比增長32%,貢獻了超過575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這些被華為、阿里、騰訊、百度等企業精心布局的業務,不止是為了電商、為了文娛,其未來更大的應用領域,是在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東數西算”工程啟動,各地發布的重大項目投資清單數額已超25萬億元。如果說數據和算力是數字經濟的生產力基礎,那么產業互聯網就是數字經濟實現的主要形態,影響著中國制造在未來大國博弈中的上限。

根據聯合國《數字經濟報告2021》,全世界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有一半在中美兩國,占世界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70%,占全球最大數字平臺市值的近90%。

當我們揭開產業互聯網的面紗,將會發現,它有著與消費互聯網迥然不同的生長邏輯:

消費互聯網像是建造娛樂帝國,追求短平快、聚集流量、做大做強,相對容易帶來壟斷;

產業互聯網則代表著實體經濟的穩健與專業深度,講究長坡厚雪,細分行業各顯神通。

有趣的是,看似燒錢做大生意的消費互聯網,投資回報實際上并不如產業互聯網:

嘉御基金衛哲提到,從0做到100億美元市值,消費互聯網需要7年時間實現,遠快于產業互聯網的12年;

但另一方面,消費互聯網這7年帶來的投資回報是5倍,而產業互聯網則為25倍。

所以,說消費互聯網“暴利”,只是因為時間線還拉得不夠長。

本文中,立方知造局將為您解讀,承載著數字經濟使命的產業互聯網,緣起于怎樣的背景,有什么獨特玩法,以及為什么說比消費互聯網低調的它會上位成為新的資本寵兒。

1. 經濟重心,已經易位

產業互聯網成為新焦點這件事,是個定局。這不是由產業互聯網說了算的,也不是哪家公司說了算,而是在中國經濟形勢的變化下,天降大任,非如此不可。

先來看黃奇帆給產業互聯網下的定義:

所謂產業互聯網,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把產業各要素、各環節全部數字化、網絡化,推動業務流程生產方式重組變革,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體系。

在這個定義里,有個很重要的字眼:“新”。新的產業協作,新的資源配置,新的價值創造體系。其實定義的前半部分,也是一個“新”字:新的數字技術,帶來新的業務流程、生產方式,最后實現新的價值創造體系。

如何理解這里的“新”?我們不妨從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對比入手。

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一個“上半場”,一個“下半場”,明顯的區別之一,是一個針對C端,一個針對B端。

但這個區分方式比較淺顯,無法揭示出兩者更深層次的差異。所以我們需要引進另一組詞匯:

消費互聯網,主要服務于需求側;產業互聯網,則是服務于供給側。

看起來,“需求側”和“供給側”只是把“C端”和“B端”換了個說法,但其實有本質的區別。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靠需求側來拉動。例如我們常說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需求側是絕對的主力。

消費互聯網,正是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起來的。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借助人口紅利,大家主要是從“增量”中獲取收益,也就是蛋糕越做越大。

所以消費互聯網在很多時候,需要“燒錢”和“短平快”。

用“燒錢”換取流量,用“短平快”搶占先機。一旦發現新市場,不管是人是豬,先站到風口上再說。

增量總有放緩的時候。

近些年來勞動力、資源、土地等要素成本都在上漲,再加上政府對生態保護與清潔能源的高度重視,過去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資驅動的方式,難以為繼了。

大家關注的焦點,變成了如何做好存量市場,以及如何應對轉型升級的挑戰。

這也是為什么,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連續成為“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的主線。

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之路上,沒有剎車踏板。

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兩年后,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勞動密集型工廠向越南、印度等國轉移已成大勢。不光是蘋果、三星等國外企業,中國企業也在將很多低附加值的行業逐步向國外轉移。

轉移之后,中國需要留下價值更高的部分。這正是產業互聯網所要承接的使命——帶來生產方式的革新。

以智能汽車為例,自動駕駛算法想要達到人類駕駛員水平,至少需要累計177億公里的駕駛數據來完善算法,這意味著必須在實驗室里完成大量數字模擬。

以大數據、云計算和AI等為底層技術的產業互聯網,是中國未來競逐高端制造的一張必備門票。

根據覓途咨詢《2021中國產業互聯網白皮書》,廣義的產業互聯網涵蓋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B2B電商等眾多范疇。

總結一下就是:

第一,就在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重心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需求側轉向了供給側。

第二,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企業必須開始學習新的“玩法”。

2. 降本增效,數字生態

數據就是新時代的水和電,是一切生產的基礎資源。

但原始數據本身無法發揮任何價值。大部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都會流失,或被鎖進保險柜里,成為一堆堆無意義的斷爛朝報。

數據只有經過收集、分析和處理后,才能生成數字經濟,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換言之,流動的數據可以改變世界。這正是產業互聯網的價值所在:不斷積累、流通和分析數據,把原有的商業模式通過數字化增效,實現優化賦能,生態改變。

以三一重工的智能工廠為例。

在三一重工18號工廠內,每臺下線的泵車都會搭載一個SYMC控制器,用于連接設備上50個至200多個傳感器。

這套裝備就像戴在我們身上的運動手表,把泵車運作中的所有數據——位置、運動軌跡、油壓、轉速等——都記錄下來。

48萬臺設備一共給三一重工積累了上千億條運行數據。這些數據被收集整理,實時更新在18號廠房里的ECC大屏上。

通過數字化的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18 號工廠主要產品泵車下線時間縮短了98%,生產效率提升50%以上,成為全球重工行業首家“燈塔工廠”。

B2B電商是產業互聯網中另一個降本增效的重要場域。

我們可以通過消費互聯網中一個典型的案例——Uber、滴滴等出租車平臺——來理解B2B電商的價值。

傳統的出租車行業,乘客不了解周圍的出租車情況,只能傻等,司機不了解周圍的乘車需求,只能苦尋。

而新型的出租車APP將司機信息和乘客需求全部整合在平臺上,基于數據和算法,自動匹配供需。數據和算法給了供需雙方及時、有用的信息,并推薦最優匹配方案,供乘客和司機進行決策,達到效率最大化。

產業互聯網中降本增效的一個典型例子,是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 用戶直連制造)模式——消費者跳過了經銷商、品牌商等所有中間環節,直接面對制造商,進行個性化定制。

C2M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舉個例子:特斯拉就是一種C2M。在購買特斯拉汽車的時候,客戶可以直接通過定制工具,選擇車輛的各種詳細配置。

那么,C2M怎么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以美的為例:

2016年起,美的開始實行C2M模式,從原來的“以產定銷”轉變為“以銷定產”:在客戶下單后才開始按需準備原材料、制造成品。

這種模式下,美的的生產銷售周期壓縮到了9天,快速的物流周轉解決了庫存問題,最典型的例子是將洗衣機倉庫面積從120萬平方米縮減到了10萬平方米;

另一個好處,則是增強了美的的現金流能力,按照美的自己的說法,通過C2M模式,美的已經把現金周轉周期,做到了負七天。

在數字化、智能化的過程中,產業互聯網帶來了產業生態的改變。

如果說過去一個產業的生態往往由硬件廠商來主導,那么在未來,軟件、算法提供者將越來越掌握生態主導權。

在產業互聯網生態中,近年來已經衍生出越來越多的軟件和算法公司。這兩年,隨著消費互聯網降溫,不少投資人開始對SaaS軟件公司青眼有加,也是“軟”公司逐步展現“硬”實力的一個體現。

對于BATH們來說,在提供云計算等服務的同時,正在布局世界級體量的數據中心:阿里已建設5座超級數據中心;騰訊投產的貴安七星數據中心,是全國第一個特高等級數據中心,可以防御相應級別核武器的攻擊。

在未來,軟件、算法公司將為其所服務的產業生態帶來更多可能性,乃至倒逼硬件技術的發展。

同樣的邏輯下,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原本“務虛”的互聯網企業,紛紛開始有膽量進軍汽車領域。

2020年底,阿里聯合上汽打造“智己”;

2021年1月,百度宣布與吉利共同造車;

2021年11月,騰訊發布自動駕駛云平臺,用于服務車企。

不過說來尷尬,產業互聯網雖然已布局多年,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完全跑通。好比一座規劃了幾千萬人口的城市,還在建設當中,所以人們一方面在欣賞它日新月異的變化,另一方面誰也沒完整體驗過在這座城市生活是種什么感受。

3. 玩法不同,理性平實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蓖腔ヂ摼W,應用在供給側和應用在需求側,可謂天差地別。與消費互聯網喜歡造神、喜歡給自己上濾鏡不同,產業互聯網更加理性與平實。

產業互聯網會復刻消費互聯網的輝煌嗎?答案是“否”,不是說產業互聯網沒有潛力,而是產業互聯網的玩法套路,和消費互聯網完全不是一個邏輯。

以B2B電商為例。

如上文提到的,消費互聯網平臺,前期往往要靠短平快的節奏,“燒錢”來燒出一個規?;鷳B來。越大的平臺越不“挑食”,海納百川,各種用戶都吸引進來。

所以像京東、淘寶這樣的平臺,什么都賣。作為最下游部分,接觸消費者的一端,平臺的核心價值,是其流通屬性。

而B2B業務中,供需雙方都是B端企業,企業的購買決策流程,其復雜度,以及其所遵循的原則,與個體消費者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面向企業端的服務,其專業度上的要求,也與消費互聯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對于消費互聯網平臺來說,賣兒童積木和賣無人機,可以用相似的運營策略,但在B2B電商平臺,如何服務好二者各自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企業,思路完全不同?!案粜腥绺羯健?,垂直領域間的差異化,在產業互聯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也正因為上面兩個原因,產業互聯網用燒錢模式,幾乎可以說毫無意義。相反,做好產業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把特定的產業鏈吃透做深。

而由于面向B端企業的平臺服務很難通過規?;瘉碛?,B2B電商也就需要自我進化,用專業能力來創造價值。例如通過提供工業設計軟件的輔助插件和產品模型數據庫,讓下游客戶更方便、準確地把產品需求傳遞給上游供應商采購系統。

類似的專業服務真正體現了一家B2B平臺的核心價值,對于整合整個產業鏈資源,促進產業升級,也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結一下:消費互聯網,是先要做大,然后做深;產業互聯網,則是必須做深,才有可能做大。

所以說,產業互聯網固然值得期待,但如果像期待消費互聯網那種“一夜暴富”一樣期待產業互聯網,恐怕所有人的幻想都要落空。長坡厚雪、細水流長,才是“產業互聯網”這五個字的題中之意。

結語

產業互聯網拼到最后,拼的是技術和專業能力這種“硬實力”。

像當年蒸汽機帶來工業革命、計算機帶來信息革命一樣,技術革新是帶來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根本動力,對于產業互聯網來說,這個根本動力就是數字技術。

正如關于產業互聯網那句名言:“數據將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是生產力?!?/p>

而伴隨著企業數字化、網絡化,產業互聯網說到底,是帶來一種新的價值創造體系,或者換個說法:全新的范式。

它建立了一個新的場域,而入場后怎么“玩”,就看入場的企業如何開發了。

正如在消費互聯網框架之下,出現了淘寶、拼多多、抖音等各種模式一樣,在產業互聯網的范式之下,未來的想象空間,會有多大呢?

根據覓途咨詢《2021中國產業互聯網白皮書》,到2030年,中國產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 12.22 萬億元。

對于12.22萬億的市場來說,目前特斯拉的“定制化”創新、各類B2B電商,也只能算是牛刀小試。

今天的產業互聯網就像一座仍在規劃擴建中的城市,我們置身其中,很難把握它的全貌。它既處于技術準備階段,又處在誰都想來蹭下熱度的時髦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不斷擴張的形態屬于未來。

未來是無限的。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果县| 石河子市| 库伦旗| 大兴区| 大化| 息烽县| 永寿县| 平山县| 上饶市| 长沙市| 甘谷县| 柳河县| 孝义市| 奉化市| 兴仁县| 浦北县| 青川县| 天气| 澜沧| 昌吉市| 铅山县| 漠河县| 保靖县| 五河县| 东阳市| 定兴县| 东乡族自治县| 长宁区| 庄河市| 康乐县| 桂林市| 左云县| 区。| 华蓥市| 醴陵市| 兴隆县| 绥阳县| 定远县| 佛坪县| 长垣县|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