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悅然
德國將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給目標的時間,又提前了五年。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經濟部2月28日提出了新的立法草案,將在2035年實現“完成100%可再生能源供給,放棄化石燃料”的目標。
該報道稱,德國陸上風電招標量將從今年的3 GW,增加到2027年的10 GW;太陽能招標量將從今年的7 GW,增加到2028年的20 GW。
這并不是德國首次提出可再生能源的轉型目標。
2010年7月,德國聯邦環境署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從技術角度講,德國到2050年有望實現全部電能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并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隨著歐洲新能源大步向前,德國在2021年將目標提前至“2040年完成100%的新能源供給”。
新能源發展初期,德國以煤電、核電、燃油、燃氣發電等火電為主。后在補貼激勵下,德國光伏一度發展迅猛。2012年3月30日,德國議會批準大幅度削減光伏發電補貼方案,光伏產業道路開始明顯放緩。
此次德國能源轉型加速,或利于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
某光伏組件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近期德國分銷渠道的詢盤明顯有所增加。
該人士表示,雖然歐洲呼吁更多使用本土的光伏組件及產品,但歐洲距離擁有自己的產線還需要時間,無法支撐自身新能源的需要。
中國是全球最大光伏市場。根據中國光伏協會的統計,截至2021年,世界范圍內共有20個GW級市場,中國市場占比高達34%,為全球第一;美國占比為15%,位列第二;德國占比約4%。
中國也是全球光伏龍頭最集中的國家。隆基股份(601012.SH)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硅片和組件制造商;通威股份(600438.SH)為全球最大光伏電池制造商和硅料老大。
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對外貿易量持續擴大。
其中,組件出口額最大,達249.5億美元,同比上升27.5%;總出口量達100.55 GW,同比上漲27%。
同期,硅片出口額達33.7億美元,同比增長56.9%,創歷年新高;電池片出口額13.7億美元,同比上漲38.2%。
中國光伏協會數據統計,去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在歐洲市場增幅最大,約占出口總額的39%,同比增長72%。
歐洲是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第一大海外市場。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21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歐洲45.3 GW,同比增長54%,占出口總量45%左右。
據德國可再生能源公司BayWa r.e.官網顯示,與該公司達成組件分銷合作的中國光伏企業,包括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協鑫、正泰、天合光能等。
德國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的核心原因之一,或在于減少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
自去年秋冬以來,受疫情、氣候、俄烏局勢等因素影響,歐洲出現能源危機,天然氣短缺,氣價出現暴漲。
今年2月,俄烏沖突加劇,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審批暫停,在政治層面已處于休克狀態。
一位光伏分析師對界面新聞表示,在缺乏能源的歐洲,相關國家會加速對新能源的擁抱。
2020年底,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在歐盟峰會就最新減排計劃達成共識。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將比1990年降低至少55%,此前歐盟設定的減排目標是40%。《歐盟2030氣候目標計劃》認為,降低化石能源消費將是減排核心。
2011年,德國提出將在2022年關閉所有的核電站;2018年,德國提出在2038年前完全淘汰煤炭,2050年前將放棄使用天然氣。
根據機構EuPD Research此前表示,未來幾年,光伏發電成為德國電力供應最好的解決方案。到2040年,德國安裝的光伏發電容量必須增加到250 GW以上,以取代不斷下降的煤電和核電廠。
根據集邦咨詢統計,2021年德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達5.26 GW,同比增長約8%。截至2021年底,該國累計太陽能裝機量達66.5GW。
彭博新能源財經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將新增光伏裝機228 GW;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334 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