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妝品觀察
日前,上海伽盛化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伽盛”)因“在廣告中謊稱取得專利權”被處罰一事,在業內引起討論。
此事件進一步揭開了功效護膚的“專利黑幕”。化妝品觀察注意到,當前功效護膚“專利亂象”遠比想象中瘋狂,品牌宣稱“專利成分加持”,尤其為了凸顯“功效”而在“專利”上移花接木、弄虛作假的現象泛濫。
單月GMV過千萬,因“假冒專利”被罰
近日,上海市金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上海伽盛因謊報專利、發布虛假廣告等行為,被處以罰款并責令停止和改正違法行為。
上述決定書顯示,上海伽盛在2019年開設了醒肌密天貓旗艦店,2020年1月上架了一款名稱為醒肌密黛璞露黃金多肽緊致精華液套組(黃金多肽精華液+緊致蠶絲蛋白線)的產品,產品詳情頁面寫著“5-10分鐘突出棱角收縮毛孔”和“專利類肉毒素成分”等宣傳內容。
但據上海市金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調查,上海伽盛并未在產品詳情頁面上標注專利號。同時該產品所使用的專利號201510943689.6,是名稱為一種含γ-氨基丁酸和透明質酸的組合物及其在化妝品中的應用,其專利成分未含有肉毒素或類肉毒素,判定其發布“專利類肉毒素成分”的行為為“假冒專利”。
圖源:國家知識產權網
此外,產品宣稱“5-10分鐘突出棱角/收縮毛孔”,也被調查證實“非真實效果”,而是涉事公司為了突出自身產品的效果顯著吸引更多客戶購買,從而用時間表述杜撰了產品效果,存在“發布虛假廣告”的行為。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伽盛成立于2018年,代表品牌是“醒肌密SKINAWAKE”,主要聚焦功效性護膚細分市場,以“輕醫美爆款”為核心選品,有“光子嫩膚、熱瑪吉、微晶磨皮、線雕”四大系列,覆蓋精華液、面霜、面膜、隔離霜等多個品類,價格多在百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企查查信息顯示,上海伽盛最大股東為梁莉,結合此前媒體公開報道,醒肌密SKINAWAKE品牌主理人梁莉,曾是前歐萊雅(中國)多品牌市場總監及電商副總經理。2021年9月,醒肌密SKINAWAKE完成千萬級別融資,投資方包括寶捷會、遠寧資本等;2021年8月,醒肌密SKINAWAKE單月全網GMV超過1000萬,抖音日銷1萬+單。
圖源:企查查
目前,該品牌天貓旗艦店共有粉絲6萬余人,月銷量最高的產品是修復爆水霜,月銷量超過3000件。而此次涉事相關產品,在被處罰后已在旗艦店下架。
事實上,上海伽盛假冒“專利”被罰,并不是個例。2個月前,上海和杭州分別公布了一例“化妝品企業未取得專利卻宣稱‘專利成分加持’而被處罰”的案例,兩家企業分別被罰款4萬元和3萬元。僅廣州市,2021年就有33例化妝品企業因“專利”被罰。
專利亂象高發,功效護膚“徒有虛名”?
化妝品觀察發現,這些“閉著眼睛宣稱專利成分加持”的現象,多見于功效護膚品牌。
“對于功效護膚品牌來說,核心技術或專利成分是產品力的重要支撐。因此用‘皮膚科醫生站臺、醫研同行背書’、‘獨家專利’成為不少功效品牌慣用的宣傳點。”一位業內人士道出功效護膚“專利濫用”背后的真實原因。
但也正是由于功效護膚品牌對“技術”的過度崇拜,在市場上衍生出許多“亂象”。化妝品觀察注意到,一些創新實力不足的功效護膚品牌,或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蹭專利的熱度,或移花接木假冒專利。
其一,將復配成分專利宣傳成“專利成分”。化妝品觀察發現,某國產護膚品牌天貓旗艦店宣稱,其一款“面部精華液”使用了“韓國專利成分-馬齒莧”,但根據介紹中提供的專利號,在韓國專利網站KIPRIS上查詢發現,其對應的專利為“化妝品美白成分”,而非“專利成分—馬齒莧”。
圖中內容:專利復配成分中含馬齒莧提取物
“‘復配成分’專利,其實是該美白成分中添加了馬齒莧成分,除馬齒莧外,該配方中還添加了其他成分,跟“專利成分-馬齒莧’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華東某頭部化妝品企業資深配方工程師解釋。
從宣傳角度來說,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獨特性。她進一步指出,“專利成分在解禁之前,屬于某個企業獨享,這是一個品牌的護城河。但復配成分中添加某種專利成分,則是任何產品、任何品牌都可以做到。另外,有些產品只添加了某一’專利成分’的微量成分,這個成分并不是主要功效成分,所以將’添加成分’宣稱成‘專利成分’,有故意夸大或者捏造功效的嫌疑。”
其二,“不明確標注具體專利類型”。“研發累計15項專利技術”、“多年自主研發護膚專利技術,一舉拿下多項專利證書”……諸如此類的宣傳術語,常見于一些功效護膚品牌的線上廣告。但事實情況是,不少品牌宣稱的多項專利,大多是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專利等,不涉及“產品功效”本身。
“根據《專利標識標注辦法》,專利標識應當標明‘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專利雖然也稱專利,但對于功效護膚品來說,消費者更想看企業的技術專利是不是關于‘功效’本身。功效護膚品牌在宣傳產品功效時,不明確標注專利類型,有誤導公眾之嫌。”北京市立方(廣州)律師事務所一名律師表示。
其三,未取得相關專利,卻宣稱“專利成分加持”。2021年,上海一化妝品公司為宣傳其一款精華產品,在公司官網發布了“專利舒緩成分呵護”內容的廣告,但經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調查,該產品并未取得相關專利,該公司被責令停止發布違法廣告,并罰款4萬元。
與此同時,不少功效護膚品牌還存在“超前宣傳未授權發明專利”、“專利已過期卻繼續宣稱”的現象。比如某國貨功效護膚品牌,在公眾號宣稱“獲得6項專利”,但其中有四個專利申請狀態處于“實質審查請求生效”,也就是說該專利仍在審查階段。
對此,上述律師表示,“專利是先公開再審查,沒有授權的專利,不適合稱作是專利技術,更應稱‘申請中或已被駁回的發明專利’。在審查狀態的專利,目前并未生效,存在被撤回或駁回的可能。超前宣傳等同于虛假宣傳。”
鑒于目前許多宣稱獲得“專利”的功效品牌,實際并未獲得“專利授權”,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功效護膚,看似“熱鬧”,實則一地雞毛。
“表面上看,功效產品蜂擁而至,一年時間里上市了很多新品,但部分效護膚品牌并沒有系統、完善的研發架構,大部分產品是品牌拿著原料商提供的參考配方,簡單優化后就打版、生產,或者和擁有獨家專利的代工廠合作,從技術創新來看,功效護膚市場并沒有真正起飛。”
“大部分鼓吹‘技術積累深厚’的功效護膚品牌,成立時間不到5年,技術積累‘徒有虛名’。”有受訪人士表示。
新規下,專利保護將成絕殺武器
撇開功效護膚品牌“胡亂”宣稱專利的行為,合規的專利宣稱和保護仍是必要的。
“新規之下,化妝品企業尤其是功效護膚品牌,申請專利的數量還會繼續攀升,專利保護將成為化妝品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利器。”上述人士表示。
“新規明確規定注冊和備案時需提交產品配方或者產品全成分,提交資料包括所有原料的含量、復配比例、使用目的等,還需要關聯原料供應商。這等于讓企業提交配方,意味著在新規變革中,研發、原料等很多傳統優勢可能不再具有競爭力,那么用‘專利’的形式對原料和配方加一層保護屏障,對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將變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近兩年各美妝企業對于專利申請的力度正在逐漸增強。新銳品牌中,且初2021年申請專利數量7項,但2022年截至目前就已申請9項專利;同樣,優時顏在2021年申請專利8項,遠遠超過2020年申請數量。
老牌國貨中,片仔癀主打“功效型護膚”,在研發上積累下深厚的基礎,專利申請數量超過300項;而如樂美達、雅妍、儀玳等功效化妝品代工廠,也在“專利”上狠下功夫。
在提升“專利”數量構建保護屏障之外,提升專利的質量和專利創造性,是更加重要的方面。“目前國內美妝企業大多數都是以現有配方的組合和常規的制備方法進行專利申請,新規下不僅僅要注重專利申請,提高維權意識;更要提升專利的質量和專利創造性,才能提升化妝品企業尤其是功效護膚品牌的競爭力。”某國產功效護膚品牌負責人表示。
“注冊備案制度的公開,意味著從源頭開始規范功效宣稱,這意味著以前沒有多少創新實力的品牌,以后不能輕易通過‘打擦邊球’的行為蒙蔽消費者,這也迫使企業進一步提升研發水平。”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