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教資”又上熱搜了。3月1日,2021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結果、考試合格證明開通查詢通道。社交網絡上“教資認定”、“教資面試成績”等多個相關話題占領熱搜榜,“教師熱”現象又成了輿論話題。
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近年來持續增加,據報道,2016年該考試共有260萬人報名,2019年攀升至近900萬人,2020年達到近1000萬。但是,不能簡單由“教資熱”推論出“教師熱”。形成優秀大學畢業生熱衷從教的局面,還需進一步提高教師職業吸引力,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教資考試報名人數增加,直接的原因是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加,2022年,國內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076萬。所謂“技多不壓身”“證書多了路好走”,部分畢業生會先參加教資考試獲得教師資格,為自己爭取多一條就業選擇,但這些人并非都會參加教師招聘。
今年初,教育部發布關于推進師范生免試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的通知,明確在教育類研究生和公費師范生實施免試認定改革的基礎上,根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審核結果,擴大免試認定改革的范圍。
而隨著師范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改革的推進,報名教資考試的人數有可能減少,教資考試的主力軍將變為非師范專業學生。顯然,由此導致的教資考試報名人數減少,并不能說明“教資熱”就降溫了。
分析教師職業的受歡迎程度,教資報名人數,是一方面指標,但不是關鍵性指標。關鍵性指標是教師招聘時的報錄比,以及應聘者的整體素質。客觀而言,隨著教師待遇與社會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優秀高校畢業生選擇從教,一些地區的教師招聘也顯得很“火爆”。
但總體看來,教師招聘還存在“冷熱不均”以及性別失衡兩大問題。
“冷熱不均”主要體現在不同地區的教師招聘。近年來,媒體不斷報道名校碩博爭相應聘教師,這主要是發達地區的教師招聘。在相對不發達地區、農村地區,教師招聘比較冷清,甚至出現“零報考”的情況。
因為這些地區工作環境比較艱苦,教師待遇不高,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國家實施的特崗教師計劃和優師計劃,就是向這些地區輸送教師。而要加強這些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不能依賴計劃,需要提升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教師隊伍中的性別失衡問題,也引起社會關注。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高中、初中、普通小學、學前教育的女專任教師比例分別為55.63%、58.81%、71.17%、 97.78%,而2016年對應的比例為52.13%、54.49、65.34%、 97.88%。五年間,從小學到高中,男專任教師比例持續下降,小學下降高達5個百分點,學前教育男專任教師比例則一直維持在2%左右。
男專任教師比例下降,有多方面原因。待遇和事業發展空間是主要因素。在一些農村地區,男教師的流失情況比較嚴重,理由之一是,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高于當教師的收入。在發達地區,教師的整體收入高于不發達地區,但是由于教師職業相對于其他職業的收入并不屬于高收入職業,對男性的吸引力并不強,據報道,上海市各區縣在職教師構成數據和華東師大、上海師大兩所師范大學在讀師范生的結構數據顯示,女性和男性比例約為8:2。
“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從教”、“要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這是國內建設教師隊伍的目標。
要讓教師成為最令人羨慕的職業,就必須持續提高教師的待遇,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教育部發布的今年工作要點提出,要加強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保障, 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提高幼兒園教師工資收入水平。
事實上,落實這一目標只是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從教的基礎,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對標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