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經濟e線
截至目前,ETF市場繼續呈現高度頭部化格局,尾部加速出清。3月1日,興業基金發布關于興業上證180金融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終止上市的提示性公告稱,興業上證180金融ETF(510690)自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1月5日期間進行了基金財產清算,基金財產清算報告報中國證監會備案后,于2022年2月17日完成了剩余財產分配工作。基金終止上市日為2022年3月3日。
新經濟e線注意到,實際上,興業基金僅今年1月已有3只ETF密集清算,公司ETF產品布局可以說是全線潰敗。除了興業上證180金融ETF以外,公司另有2只ETF也于今年1月17日剛剛結束清算,分別是興業中證福建50ETF(512350)和興業上證50ETF(510860)。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ETF市場贏家通吃的地位愈加鞏固。我國ETF市場發展至今,行業格局已相對穩定,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國內市場(除貨幣型ETF外)共成立613只ETF,分別來自51家基金公司。其中,華夏基金已成立60只ETF,成立數量位居首位。易方達基金和國泰基金分別以43只和37只ETF成立數量緊隨其后。上述三家基金公司的ETF產品數量占據全市場的22.84%,頭部效應顯著。
產品線名存實亡
據新經濟e線了解,興業基金最近一年來累計清盤的ETF已多達5只,公司ETF產品線已名存實亡。其中,今年1月結束清算的興業上證180金融ETF、興業中證福建50ETF、興業上證50ETF這3只ETF均集中成立于2020年,從成立到清盤前后不過一年多時間而已。
來源:基金公告
公開資料表明,興業上證180金融ETF于2020年5月8日成立。彼時,基金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3400戶,募集發行金額約2.95億元。但興業上證180金融ETF自上市后規模便急劇下降。等到2020年第三季,基金規模已縮水至1.22億元。同年第四季度,基金資產凈值已跌破億元,僅剩下0.62億元。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基金資產規模便徘徊在清盤紅線之下,當季規模已驟降至0.13億元。
據興業上證180金融ETF于今年1月18日出具的清算報告表明,2021年12月17日為基金最后運作日,基金從2021年12月18日起進入清算程序。截至最后運作日基金份額總額僅有584.25萬份,按基金份額凈值人民幣1.0313元計,對應基金資產凈值僅為602.54萬元。
同樣,興業中證福建50ETF的清盤分水嶺也發生在去年第二季度。該ETF在2020年9月10日上市時的募集發行額約2.2億元。等到去年第二季,基金規模已急劇縮水至0.14億元。再到清盤前的基金最后運作日2021年12月24日,按基金份額凈值人民幣1.1296元計,基金份額總額僅錄得383.11萬份,對應基金資產凈值約433萬元。
來源:基金公告
新經濟e線獲悉,上述3只摘牌的ETF中,興業上證50ETF的上市時間最晚。興業上證50ETF去年1月12日才在上交所上市,截至最后運作日2021年12月29日,基金份額凈值人民幣0.9045元,基金份額總額1296.87萬份,基金資產凈值已縮水至1173萬元。僅上市不到一年時間,該ETF規模已大幅縮水95%。
早在去年7月,興業上證1-5年期地方政府債ETF和興業上證紅利低波動ETF也相繼終止上市。如此算來,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里,興業基金旗下累計已有5只ETF宣告慘烈退市。
有業內人士測算,若按ETF首發規模2億元的最低門檻計算,為了維持產品運作,每年的成本大概在200萬元到300萬元不等。實際上,一只ETF要實現管理費和支出持平,其規模至少要在5億元以上。否則的話,都是賠本賺吆喝。
截至今年3月1日,興業基金旗下正常交易的ETF僅剩下2只,分別是興業滬深300ETF(510370)和興業中證500ETF(510570),以上兩只ETF分別成立于2020年9月11日和6月30日。不過,這兩只ETF都早已跌破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基金資產凈值分別僅錄得約1153萬元和1115萬元。
進入門檻越來越高
新經濟e線注意到,目前,ETF市場的競爭格局表現為贏家通吃。在主流寬基、行業及主題指數等賽道均被頭部公司占據的情況下,產品審批、團隊、資源等客觀因素使得后來者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排名前10的非貨幣ETF管理人在管規模合計占全市場的80.25%,前五名占60.06%;非貨幣ETF管理規模前5 名的基金公司依次為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國泰基金、南方基金。
與主動管理型基金不同,絕大多數ETF基金為被動跟蹤型指數產品,因此標的指數的選擇對于ETF規模能否增長至關重要。2021年寬基ETF規模繼續穩步上升背后,包括華夏上證5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在內的三大寬基指數成為ETF三大“天王”。截至2021年底,這三只寬基指數均超500億元規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場共有25只非貨幣ETF規模超過百億元,其中包括11只寬基指數ETF和10只行業及主題指數ETF。
相比之下,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5只基金產品中就有2只是中小基金公司旗下的ETF。此外,ETF發行和市場表現也息息相關,鑒于今年A股持續調整,許多熱門賽道出現大幅調整,也影響了投資者認購和交易熱情。
截至3月1日,在已有ETF產品布局的51家基金公司中,包括萬家基金、興業基金、山西證券、浙商資管、融通基金、南華基金等6家公募機構旗下ETF規模均在億元以下。如墊底的萬家基金和興業基金兩家公司合計分別僅在二千萬元左右。其中,萬家基金旗下僅有一只ETF上市,為萬家上證50ETF。該基金于2015年12月15日上市,但最新份額僅剩下約800萬份,對應基金資產凈值約為2387萬元。
此外,前海開源基金和中銀國際證券兩家機構的ETF規模也僅億元左右。其中,前者兩只ETF分別是前海開源黃金ETF和前海開源中證500等權ETF,最新份額僅錄得約1900萬份和3000萬份,對應基金資產凈值分別為約7300萬元和4700萬元,較基金發行募集金額3.17億元和7.6億元,縮水幅度分別高達76.97%和93.82%。
與興業基金一樣,中銀國際證券也同屬ETF的后來者。今年2月,中銀證券國證新能源車電池ETF在三個月發行期結束募集失敗。截至今年3月1日,公司旗下僅有2只ETF上市,分別是中銀證券中證500ETF和中銀證券創業板ETF,基金規模分別僅為約6400萬元和3400萬元。
事實上,步入2022年以來,伴隨ETF產品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產品清盤的警報已頻頻拉響,甚至不乏頭部公司的產品。春節后,就有十余只ETF陸續發布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或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