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灘智庫 姜盼
引言:
2022年1月17日,工信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探索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模式,發揮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作用,完善科技成果梯度轉移的利益分享機制,通過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新型研發機構戰略聯盟等形式,鼓勵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成果在中西部、東北地區孵化轉化。
一、中國產業轉移已進入“雙輪驅動”、“量質齊升”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后,在國際產業資本、中國民企資本與國有企業資本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歷經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業體量雄踞全球第一。中國制造業在體量上不斷壯大的過程,也是在空間上由東部逐步向中西部轉移滲透的過程。當前,即使中西部地區也或多或少的完成了初步的產業積累,部分地區甚至形成了世界級的制造業集群,如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等。
以鄭州為例,受益于空港樞紐及高鐵網絡建設,近年來鄭州產業經濟發展迅速,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現代食品制造、鋁加工制品、新型材料六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2020年鄭州市GDP已突破1.2萬億,但與合肥、武漢、長沙等中部省會城市相比,鄭州的科技創新短板尤為突出。為彌補科技創新短板,鄭州市將城市最為核心的北龍湖板塊的規劃從高端居住組團調整為科技創新組團,對標紐約硅巷,打造中原科技城,重點發展數字文創、信息技術、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人才教育五大新興產業,并通過構建科研、孵化、轉化承接鏈打造中原地區科技創新策源地。相較于產業轉移,鄭州更希望承接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
“有產業,無技術”、“有規模,無質量”是當前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受制于土地指標、環保指標等因素的制約,很多中西部地區也并無意愿承接東部地區傳統的、落后的產能轉移。中國產業轉移已經進入產業轉移與技術轉移“雙輪驅動”,產業規模擴大與產業質量提升“量質齊升”的新階段。
二、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五大策略
與傳統意義上的招商引資不同,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需從科技創新組織的底層邏輯出發,至少應做好以下五點:
1、鍛造創新積木,嵌入創新生態
如果說承接產業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要素成本優勢的被動接收,而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則是遵循創新組織規律的主動出擊。當前的科技創新是積木式創新,“基礎科研-可行性研究-研發轉化-產業應用-規模量產”這種水平的創新鏈條已被拆解,每個創新環節就像一塊獨立的積木,通過協同重新組合,從而提升創新效率。
承接科技科技成果轉化前提是鍛造自己的創新積木,只有擁有了創新積木,才能嵌入創新生態并與科技資源高強度耦合,這個創新積木可以是本地的開放式的制造能力,可以是開放式的數據資源,可以是開放式的應用場景,可以是本地企業轉型升級的科技需求,可以是本地的消費市場需求……。
2、繪制創新地圖,打造科創飛地
主動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還體現在要有針對性的尋找與本地創新積木相吻合的科技資源。與招商引資相比,招商引技引才的專業性更強,各地首先應組建專業的技術獵頭團隊,基于本地創新積木的特點,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挖掘科技資源,繪制創新地圖;其次,要樹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理念,在科創資源密集的地區設立科創飛地,并通過股權投資、資源配置的方式從早期孵化培育科創團隊,靠前鏈接優質資源,待科創團隊發展成熟后,引導其在本地進行產業轉化、規模量產,目前,嘉善、宣城、慈溪、揚中、錫山等城市均在上海設置了科創飛地;最后,還應成立專業的科技成果評估團隊,對科技成果的先進性、成熟度、經濟性、帶動性等進行綜合評估,避免資源錯配。
3、本地企業主導,地方政府配合
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政府直接招商引技引才,第二種是本地企業與外部科技的結合,以此來看,第二種形式更具有落地性、普適性與根植性。企業家應是科研成果、市場應用的鏈接者,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力量。我國各地均積累了數量龐大的企業家群體,他們大都在實業領域起步、成長、深耕,對眾多產業領域有著深刻且獨到的見解,有較為強烈的利用新科技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訴求。政府在招商引資引才的同時,更要從制度、信息、資金、保險等多個層面鼓勵本地企業家從事科研成果轉化,帶動企業轉型升級。
安徽高安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位于太和經濟開發區,是一家專業從事免疫細胞制備與治療、干細胞美容和綜合細胞儲存等臨床應用研究與市場推廣的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便是太和縣本地企業家與復旦大學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合作的成果。利用上述模式,太和經開區已聚集高新技術企業3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27家。
4、健全基金體系,主動戰略投資
科技創新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研發、小試、中試、量產均需要持續性的資金投入,因此,科技創新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對于科技創新企業,研發、小試、中試、量產等是一體化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失敗。實際上,大量科技創新公司不是倒在研發環節,而是倒在量產環節。然而,目前大多數天使基金、風險基金、PE等只關注企業生命周期的某一個階段,各個階段之間的資本脫節、利益割裂。
因此,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需要整合地方政府、當地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多方力量,建立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體系,如海門臨江新區圍繞生物醫藥產業,與時代伯樂股權投資基金、橋石股權投資基金等機構合作,截止2020年,已成立了從天使、VC、PE到并購7支產業基金,規模近20億元,各基金累計已投入6億多元,通過資本撬動集聚的優質項目達40多個。相較于關注近期的財務回報,該基金更關注長期的產業集聚以及與本地企業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科技布局,更注重從供應鏈、產業服務、量產制造、市場拓展等層面對被投資主體賦能。
5、完善科創設施,加速科技創新
當前,為了拉動經濟復蘇,全國范圍內正在開展以“東數西算”為代表的新基建投資,而圍繞科技創新的科創基礎設施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舊基建,地方政府為招商引技引才,加速科技創新,更應強化科創基礎設施投資,例如對科研人員更具吸引力的大科學裝置,更能為產業發展賦能的新型研發機構,能降低科創團隊樣品試制、小批量生產成本的共享制造工廠,能為科創團隊提供人才支撐的科教培訓中心,具備專業孵化能力并能整合多種服務能力的垂直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X2XwR-Pd6-oIaVZVLyR9cQ
原標題: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五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