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揭秘元宇宙投資騙局,入局風口,不如重倉這個賽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揭秘元宇宙投資騙局,入局風口,不如重倉這個賽道

不如重倉“賣水人”。

文|財經無忌 無銹缽

如果要問2021年最熱的投資風口,答案一定會是“新能源”,當然,前提條件是,在“元宇宙”這個概念出現之前。

自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Roblox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之后,元宇宙相關的概念就已經開始在資本市場悄然萌動,5月,Facebook高調改名,并宣布5年轉型為一家元宇宙公司的消息,更是猶如一把大火,點燃了各個圈層對于元宇宙的關注。

2021年下半年,日本社交巨頭GREE宣布將開展元宇宙業務、英偉達發布會上出場了十幾秒的“數字替身”、微軟在Inspire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了企業元宇宙解決方案。

除了科技巨頭爭相布局,政府部門的身影同樣閃現其中。

5月18日,韓國科技信息通信部發起成立了“元宇宙聯盟”,以打造國家級AR平臺的名義,納入了包括現代、SK、LG在內的200多家本土企業和組織,并后續斥資2000萬美元用于元宇宙平臺開發;

兩個月之后,日本經濟產業省也發布了《關于虛擬空間行業未來可能性與課題的調查報告》,查漏補缺,劍指全球元宇宙市場;

多重消息刺激下,元宇宙相關的概念股也是水漲船高,同花順數據顯示,2021年9月30日至今,元宇宙板塊的漲幅一度高達72.63%。更有眾多企業在蹭上元宇宙熱點后不到一周,即實現了股價翻倍。

洶涌的浪潮背后,眺望虎年開局,元宇宙賽道的機會和價值如何?本文將從以下三個維度做出闡述:

1. 元宇宙“理想的世界”何時才能實現?

2. 元宇宙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3. 元宇宙賽道的短期和長期投資標的分別是什么?

元宇宙“相見無期”

“請你不要再唱那些無聊的歌謠,理想的世界就躲在你的夢里面。”

——五條人《世界的理想》

某種意義上,這句搖滾樂隊五條人的歌詞,用來形容未來“遙遙無期”的元宇宙,其實同樣合適。

盡管核心概念缺乏一個公認的定義,但關于元宇宙的粗淺共識里,我們仍然可以得出一副場景——一個構建于傳統網絡空間之上,依賴尖端數字技術和科技,同三維世界密切相關,卻又獨立于現實生活的虛擬空間。

廣義來說,所有的虛擬世界,本質上都是一個“元宇宙”,包括那些戴上VR頭盔就能玩的游戲、地產中介行業的VR看房,甚至于你在電影院里戴上3D眼睛看到的畫面,都算是一個極為小型的“元宇宙”。

然而,這樣的元宇宙,顯然不是投資者們競逐的熱點,那些撬動投資者目光的“元宇宙理念”,更多是集中于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映射。正如《雪崩》和《頭號玩家》中所描繪的那樣,是一個唯一的、龐大的包容萬物的虛擬世界。

然而,這樣的一個世界距離我們當下,還顯得過于遙遠。

拋開道德和倫理的爭議,單從技術維度來看,元宇宙的實現也是遙遙無期。

準確來說,元宇宙不是某種技術,而是幾乎全部的數字技術的綜合構建的系統。這也意味著,元宇宙的構建,可以說完美符合“水桶效應”,架構元宇宙的六大基礎技術,任何一塊的短板,都會直接影響元宇宙在市場中的表現。

以《頭號玩家》結局中,全球玩家反攻死亡星球的畫面為例,這在全局動態交互效果中被稱為“萬人聽令弓箭雨”。對比當下的帶寬技術來看,像這樣實現數十萬玩家同時在一場地圖中作戰,所需要的數據傳輸效率,在當下幾乎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

一篇發布于中國專業IT社區CSDN的帖子也指出:

以一場40萬人口的赤壁之戰估算,至少需要10-40Tbps帶寬單地圖服務器,才能支撐這么多人在虛擬世界同時在線,這意味著當前的服務器帶寬至少需要提升十萬倍,按照摩爾定律估算,需要34年的時間,考慮到這二十年網絡服務器性能只提升了2-5倍(騰訊2020年有100萬臺服務器,100T輸出帶寬,平均每臺100M),實際實現這樣的場景,至少還需要50年以上。

這也是技術圈當前普遍的一個共識:

較為粗獷、簡陋的元宇宙世界,10年內基本可以實現;

更為生動、細致的元宇宙世界,需要30年時間打磨;

而投資人們所描繪暢想的那個技術完備、體驗酷炫的元宇宙,沒有50年不可能實現。

參照當下完備的互聯網產業生態,往前翻50年,1969年,世界上第一塊網絡才剛剛在美國誕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個年代,即便是最樂觀的投資人,也不會認為投資互聯網是一門好生意。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被鋪天蓋地的元宇宙風口洗腦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

真的做好了持有元宇宙投資10年、20年乃至50年的準備了嗎?

即便是真的有信心長期持有,參照1969年至今的互聯網企業興衰,現在重倉的這些企業,又真的能有幾家,能有幸見證數十年后元宇宙市場的爆發呢?

“人與世界”不需要元宇宙重構

除了技術層面的問題,理念層面的矛盾,也在阻止元宇宙成為人們想象中的模樣。

正如Playable Worlds CEO 拉夫·考斯特所指出的那樣,困擾“元宇宙”發展的并非僅僅是技術難題,還包括商業與社會層面的挑戰。

首先,如果沒有像HTTP這樣統一的“元宇宙協議”,未來的“元宇宙”將成為一個個孤立存在,用戶只能局限在某一個商業公司開發的“元宇宙”里,而無法與其他“元宇宙”用戶進行互動,這幾平和萬維網協議出現前的網絡世界沒有差別。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期待一個“包容萬物”元宇宙平臺。

在微軟宣布收購動視暴雪的電話會議上,微軟CEO納德拉就提到,“沒有單一的集中式元宇宙平臺,也不應該存在,我們必須支持許多元宇宙平臺。”

納德拉的觀點,可以說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大IP公司的主流態度。

無論是互聯網世界,還是元宇宙世界,本質上都是建立在數字和信息技術之上的中立底層框架,而無論在哪個世界里,優質的內容和IP都是稀缺資源。這也意味著,相比貢獻IP,創造元宇宙世界的繁榮,搭建自己的“小型元宇宙”,短期來看更符合企業們的利益訴求。

在元宇宙世界里,像這樣的故事和案例還會有很多,不同于用戶預期的“自成世界”,初期的元宇宙,更多還是對于現實世界的一種投射。

盡管人們期待,虛擬世界可以彌補在現實世界中缺失的東西,然而區塊鏈金融去中心化失敗的案例已經向人們暗示了這一點:

技術無法變更現實世界的規則,包括金融、政治、法律與社會關系。

這一點,在此前被大肆炒作的“元宇宙社交”中,就體現的非常明顯。

從產品層面來看,元宇宙雖然拓展了傳統社交媒體的場景,但并沒有解決當下社交媒體所面臨的諸如虛假信息,仇恨言論等問題,甚至還會持續放大這些問題的負面影響。

此前,被Facebook寄予厚望的大型開放式虛擬社交世界Horizon Worlds,自公測以來,就一度深陷“性騷擾”的丑聞風波。有多名女性用戶已經向Meta提交報告,表示在體驗過程中遭受到了來自陌生玩家不同程度的騷擾和言語侮辱。

無獨有偶,相關的投訴報告中,同樣有一位黑人玩家表示自己在體驗過程中,清晰地聽到人群中有人發出歧視言論。

從這個角度來說,元宇宙也無法帶來想象中的“大同世界”。

站在當下的角度,審視元宇宙的現實價值,相較于華而不實的“重構人與世界關系”這樣的表述,不如說元宇宙的意義在于,借助這一風口,引導資本脫虛向實,關注數字科技領域的發展。

投資元宇宙,不如重倉“賣水人”

“好技術,壞生意”這是投資人們在提及“元宇宙”概念時最常說起的一句話。一個區別于現實與互聯網的“第三空間”,元宇宙究竟是人類的“美麗新世界”,還是只是一個數字巴別塔?

從實踐與落地的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一個基本結論是,與科幻作品與人們理想中“元宇宙”多元化的終端應用不同,披荊斬棘的游戲娛樂往往只是看上去很有“錢景”,而真正賺錢的卻是產業鏈關鍵環節中的“賣水人”。

換句話說,與其投資元宇宙的內容,不如重倉“賣水人”。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Meta和英偉達。前者是用改名“all in”全宇宙的科技巨頭,近期卻因股價暴跌,市值跌出全球前十。后者則憑借著元宇宙的底層技術——“算力基本盤”,在最新季度里交出了一份超預期業績。

因此,無論元宇宙是否會實現,游戲世界里的內容與場景必須要有底層技術的支撐,圍繞“元宇宙”產業鏈,目前來看,有兩條技術投資主線是確定的:一是靠近下游的終端硬件廠商,這些低調的公司往往掌握著通往元宇宙的“鑰匙”;二是偏上游的基礎設施,包括后端基建(5G、云計算等)、底層架構(區塊鏈、數字孿生等)與人工智能等靠技術輸出的“賣水人”。

第一條線是終端硬件上,曾不被看好的VR/AR廠商依靠“元宇宙”終于打了一場翻身仗。正如扎克伯格在定義“元宇宙的八個基本概念”中時所提到的“自然接口 Natural Interface”。元宇宙的沉浸式特點要求其必須提供三維的信息呈現與交互方案。因此,VR/AR廠商將迎來利好,迎來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VR大年”。據IDC預計,2024年VR/AR終端出貨量將超7500萬臺。

國外的玩家們已經有了先發優勢,谷歌、索尼與Meta在VR產業發展初期就順勢推出了相關產品,從“VR盒子“到外接式頭顯和VR一體機,迎著風口,不斷試錯。

反觀國內,從暴風科技到樂視,都曾講過關于“VR的故事”,目前來看,國內VR玩家眾多,分布各個領域,如華為、貝殼找房、愛奇藝等均有涉足,但整體規模并不大。

另一些技術玩家則隱藏在代工企業中,如為Oculus等頭部VR企業做代工的歌爾股份,這位“果鏈巨頭”又乘著“元宇宙東風”,總市值超1500億。

除此之外,圍繞“沉浸式體驗”,一些光學器件、聲學器件與傳感器行業也值得關注。同為“果鏈”,如港股上市的舜宇光學科技,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接近200億元,凈利潤達到了27億元,董事長葉遼寧更是在2022年定下了“咬定千億”的目標。

第二條線是元宇宙上游的基礎設施,包括5G、云計算、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人工智能方面,關注“計算視覺四小龍”(商湯、曠視、云從、依圖)。

值得一提的是,元宇宙的技術不僅僅只在于計算機視覺。比如,有投資者曾向科大訊飛出謀劃策:“元宇宙應該是全世界不同語言使用者的交流工具,訊飛應該利用好自己的提前布局元宇宙的入口和平臺。”因此,在智能語音技術方面,有著入口價值的科大訊飛也同樣具備潛力。

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的我們只處于元宇宙的初級,甚至只是萌芽階段,未來究竟會有怎樣的變化,一切都是未知數。有觀點認為元宇宙是一個美麗新世界,比如扎克伯格;但有人也認為,元宇宙無比脆弱,比如360的創始人周鴻祎。

但確定的是,“元宇宙”是數字經濟的產物,意味著一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重構。正如復旦大學學者張純信所提到的:“理論層面,在這個經濟體系中,傳統的經濟學教條將被打破,一個更完整、更先進的經濟學體系需要被建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揭秘元宇宙投資騙局,入局風口,不如重倉這個賽道

不如重倉“賣水人”。

文|財經無忌 無銹缽

如果要問2021年最熱的投資風口,答案一定會是“新能源”,當然,前提條件是,在“元宇宙”這個概念出現之前。

自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Roblox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之后,元宇宙相關的概念就已經開始在資本市場悄然萌動,5月,Facebook高調改名,并宣布5年轉型為一家元宇宙公司的消息,更是猶如一把大火,點燃了各個圈層對于元宇宙的關注。

2021年下半年,日本社交巨頭GREE宣布將開展元宇宙業務、英偉達發布會上出場了十幾秒的“數字替身”、微軟在Inspire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了企業元宇宙解決方案。

除了科技巨頭爭相布局,政府部門的身影同樣閃現其中。

5月18日,韓國科技信息通信部發起成立了“元宇宙聯盟”,以打造國家級AR平臺的名義,納入了包括現代、SK、LG在內的200多家本土企業和組織,并后續斥資2000萬美元用于元宇宙平臺開發;

兩個月之后,日本經濟產業省也發布了《關于虛擬空間行業未來可能性與課題的調查報告》,查漏補缺,劍指全球元宇宙市場;

多重消息刺激下,元宇宙相關的概念股也是水漲船高,同花順數據顯示,2021年9月30日至今,元宇宙板塊的漲幅一度高達72.63%。更有眾多企業在蹭上元宇宙熱點后不到一周,即實現了股價翻倍。

洶涌的浪潮背后,眺望虎年開局,元宇宙賽道的機會和價值如何?本文將從以下三個維度做出闡述:

1. 元宇宙“理想的世界”何時才能實現?

2. 元宇宙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3. 元宇宙賽道的短期和長期投資標的分別是什么?

元宇宙“相見無期”

“請你不要再唱那些無聊的歌謠,理想的世界就躲在你的夢里面。”

——五條人《世界的理想》

某種意義上,這句搖滾樂隊五條人的歌詞,用來形容未來“遙遙無期”的元宇宙,其實同樣合適。

盡管核心概念缺乏一個公認的定義,但關于元宇宙的粗淺共識里,我們仍然可以得出一副場景——一個構建于傳統網絡空間之上,依賴尖端數字技術和科技,同三維世界密切相關,卻又獨立于現實生活的虛擬空間。

廣義來說,所有的虛擬世界,本質上都是一個“元宇宙”,包括那些戴上VR頭盔就能玩的游戲、地產中介行業的VR看房,甚至于你在電影院里戴上3D眼睛看到的畫面,都算是一個極為小型的“元宇宙”。

然而,這樣的元宇宙,顯然不是投資者們競逐的熱點,那些撬動投資者目光的“元宇宙理念”,更多是集中于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映射。正如《雪崩》和《頭號玩家》中所描繪的那樣,是一個唯一的、龐大的包容萬物的虛擬世界。

然而,這樣的一個世界距離我們當下,還顯得過于遙遠。

拋開道德和倫理的爭議,單從技術維度來看,元宇宙的實現也是遙遙無期。

準確來說,元宇宙不是某種技術,而是幾乎全部的數字技術的綜合構建的系統。這也意味著,元宇宙的構建,可以說完美符合“水桶效應”,架構元宇宙的六大基礎技術,任何一塊的短板,都會直接影響元宇宙在市場中的表現。

以《頭號玩家》結局中,全球玩家反攻死亡星球的畫面為例,這在全局動態交互效果中被稱為“萬人聽令弓箭雨”。對比當下的帶寬技術來看,像這樣實現數十萬玩家同時在一場地圖中作戰,所需要的數據傳輸效率,在當下幾乎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

一篇發布于中國專業IT社區CSDN的帖子也指出:

以一場40萬人口的赤壁之戰估算,至少需要10-40Tbps帶寬單地圖服務器,才能支撐這么多人在虛擬世界同時在線,這意味著當前的服務器帶寬至少需要提升十萬倍,按照摩爾定律估算,需要34年的時間,考慮到這二十年網絡服務器性能只提升了2-5倍(騰訊2020年有100萬臺服務器,100T輸出帶寬,平均每臺100M),實際實現這樣的場景,至少還需要50年以上。

這也是技術圈當前普遍的一個共識:

較為粗獷、簡陋的元宇宙世界,10年內基本可以實現;

更為生動、細致的元宇宙世界,需要30年時間打磨;

而投資人們所描繪暢想的那個技術完備、體驗酷炫的元宇宙,沒有50年不可能實現。

參照當下完備的互聯網產業生態,往前翻50年,1969年,世界上第一塊網絡才剛剛在美國誕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個年代,即便是最樂觀的投資人,也不會認為投資互聯網是一門好生意。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被鋪天蓋地的元宇宙風口洗腦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

真的做好了持有元宇宙投資10年、20年乃至50年的準備了嗎?

即便是真的有信心長期持有,參照1969年至今的互聯網企業興衰,現在重倉的這些企業,又真的能有幾家,能有幸見證數十年后元宇宙市場的爆發呢?

“人與世界”不需要元宇宙重構

除了技術層面的問題,理念層面的矛盾,也在阻止元宇宙成為人們想象中的模樣。

正如Playable Worlds CEO 拉夫·考斯特所指出的那樣,困擾“元宇宙”發展的并非僅僅是技術難題,還包括商業與社會層面的挑戰。

首先,如果沒有像HTTP這樣統一的“元宇宙協議”,未來的“元宇宙”將成為一個個孤立存在,用戶只能局限在某一個商業公司開發的“元宇宙”里,而無法與其他“元宇宙”用戶進行互動,這幾平和萬維網協議出現前的網絡世界沒有差別。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期待一個“包容萬物”元宇宙平臺。

在微軟宣布收購動視暴雪的電話會議上,微軟CEO納德拉就提到,“沒有單一的集中式元宇宙平臺,也不應該存在,我們必須支持許多元宇宙平臺。”

納德拉的觀點,可以說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前大IP公司的主流態度。

無論是互聯網世界,還是元宇宙世界,本質上都是建立在數字和信息技術之上的中立底層框架,而無論在哪個世界里,優質的內容和IP都是稀缺資源。這也意味著,相比貢獻IP,創造元宇宙世界的繁榮,搭建自己的“小型元宇宙”,短期來看更符合企業們的利益訴求。

在元宇宙世界里,像這樣的故事和案例還會有很多,不同于用戶預期的“自成世界”,初期的元宇宙,更多還是對于現實世界的一種投射。

盡管人們期待,虛擬世界可以彌補在現實世界中缺失的東西,然而區塊鏈金融去中心化失敗的案例已經向人們暗示了這一點:

技術無法變更現實世界的規則,包括金融、政治、法律與社會關系。

這一點,在此前被大肆炒作的“元宇宙社交”中,就體現的非常明顯。

從產品層面來看,元宇宙雖然拓展了傳統社交媒體的場景,但并沒有解決當下社交媒體所面臨的諸如虛假信息,仇恨言論等問題,甚至還會持續放大這些問題的負面影響。

此前,被Facebook寄予厚望的大型開放式虛擬社交世界Horizon Worlds,自公測以來,就一度深陷“性騷擾”的丑聞風波。有多名女性用戶已經向Meta提交報告,表示在體驗過程中遭受到了來自陌生玩家不同程度的騷擾和言語侮辱。

無獨有偶,相關的投訴報告中,同樣有一位黑人玩家表示自己在體驗過程中,清晰地聽到人群中有人發出歧視言論。

從這個角度來說,元宇宙也無法帶來想象中的“大同世界”。

站在當下的角度,審視元宇宙的現實價值,相較于華而不實的“重構人與世界關系”這樣的表述,不如說元宇宙的意義在于,借助這一風口,引導資本脫虛向實,關注數字科技領域的發展。

投資元宇宙,不如重倉“賣水人”

“好技術,壞生意”這是投資人們在提及“元宇宙”概念時最常說起的一句話。一個區別于現實與互聯網的“第三空間”,元宇宙究竟是人類的“美麗新世界”,還是只是一個數字巴別塔?

從實踐與落地的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一個基本結論是,與科幻作品與人們理想中“元宇宙”多元化的終端應用不同,披荊斬棘的游戲娛樂往往只是看上去很有“錢景”,而真正賺錢的卻是產業鏈關鍵環節中的“賣水人”。

換句話說,與其投資元宇宙的內容,不如重倉“賣水人”。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Meta和英偉達。前者是用改名“all in”全宇宙的科技巨頭,近期卻因股價暴跌,市值跌出全球前十。后者則憑借著元宇宙的底層技術——“算力基本盤”,在最新季度里交出了一份超預期業績。

因此,無論元宇宙是否會實現,游戲世界里的內容與場景必須要有底層技術的支撐,圍繞“元宇宙”產業鏈,目前來看,有兩條技術投資主線是確定的:一是靠近下游的終端硬件廠商,這些低調的公司往往掌握著通往元宇宙的“鑰匙”;二是偏上游的基礎設施,包括后端基建(5G、云計算等)、底層架構(區塊鏈、數字孿生等)與人工智能等靠技術輸出的“賣水人”。

第一條線是終端硬件上,曾不被看好的VR/AR廠商依靠“元宇宙”終于打了一場翻身仗。正如扎克伯格在定義“元宇宙的八個基本概念”中時所提到的“自然接口 Natural Interface”。元宇宙的沉浸式特點要求其必須提供三維的信息呈現與交互方案。因此,VR/AR廠商將迎來利好,迎來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VR大年”。據IDC預計,2024年VR/AR終端出貨量將超7500萬臺。

國外的玩家們已經有了先發優勢,谷歌、索尼與Meta在VR產業發展初期就順勢推出了相關產品,從“VR盒子“到外接式頭顯和VR一體機,迎著風口,不斷試錯。

反觀國內,從暴風科技到樂視,都曾講過關于“VR的故事”,目前來看,國內VR玩家眾多,分布各個領域,如華為、貝殼找房、愛奇藝等均有涉足,但整體規模并不大。

另一些技術玩家則隱藏在代工企業中,如為Oculus等頭部VR企業做代工的歌爾股份,這位“果鏈巨頭”又乘著“元宇宙東風”,總市值超1500億。

除此之外,圍繞“沉浸式體驗”,一些光學器件、聲學器件與傳感器行業也值得關注。同為“果鏈”,如港股上市的舜宇光學科技,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接近200億元,凈利潤達到了27億元,董事長葉遼寧更是在2022年定下了“咬定千億”的目標。

第二條線是元宇宙上游的基礎設施,包括5G、云計算、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人工智能方面,關注“計算視覺四小龍”(商湯、曠視、云從、依圖)。

值得一提的是,元宇宙的技術不僅僅只在于計算機視覺。比如,有投資者曾向科大訊飛出謀劃策:“元宇宙應該是全世界不同語言使用者的交流工具,訊飛應該利用好自己的提前布局元宇宙的入口和平臺。”因此,在智能語音技術方面,有著入口價值的科大訊飛也同樣具備潛力。

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的我們只處于元宇宙的初級,甚至只是萌芽階段,未來究竟會有怎樣的變化,一切都是未知數。有觀點認為元宇宙是一個美麗新世界,比如扎克伯格;但有人也認為,元宇宙無比脆弱,比如360的創始人周鴻祎。

但確定的是,“元宇宙”是數字經濟的產物,意味著一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重構。正如復旦大學學者張純信所提到的:“理論層面,在這個經濟體系中,傳統的經濟學教條將被打破,一個更完整、更先進的經濟學體系需要被建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黄山市| 丹阳市| 广安市| 什邡市| 天祝| 太白县| 江都市| 桐梓县| 蓬溪县| 禹州市| 湘西| 乌审旗| 廊坊市| 铅山县| 嵊州市| 辽中县| 阜平县| 广河县| 和林格尔县| 繁峙县| 扶沟县| 临清市| 博客| 错那县| 卢氏县| 东台市| 剑河县| 平顶山市| 敖汉旗| 隆安县| 永吉县| 长顺县| 阜宁县| 明光市| 廉江市| 朝阳区| 衡山县| 龙岩市| 九寨沟县|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