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國家統計局周一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21年年末,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比上年減少138萬人。自2017年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已連續5年下降。
2016年,在新出臺的二孩政策帶動下,我國出生人口迎來一個小高峰,達到1786萬人,比上年增加131萬人。但隨著政策效應減退,加之育齡婦女規模減少等因素,2017年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持續負增長。2017年至2021年,出生人口分別下降3.5%、11.6%、3.8%、18.1%和11.5%。
在少子化趨勢影響下,我國人口增長呈明顯的放緩趨勢。2017年至2021年,全國總人口增長規模分別為779萬、530萬、467萬、204萬和48萬。2021年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增量首次降至“兩位數”。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人口統計研究室主任王廣州對界面新聞表示,從總人口規模的變動來看,增幅放緩已是長期趨勢。
“我的判斷是生育率非常低,應該是進入超低生育水平階段。如果這個判斷沒有問題,那么總人口頂峰很快就到了。”他說。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一般認為,總和生育率小于2.1,即育齡女性平均生孩子數量不到2.1個,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彌補生育婦女和其伴侶數量的,人口規模將步入衰退。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比2020年減少約500萬人,其中,21-35歲育齡婦女減少約300萬人,總和生育率可能進一步下降。
2021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在一次公開活動上指出,中國總人口峰值將在2025年前到來,這會令中國經濟遭遇嚴重的需求側沖擊。因為人口就意味著消費者,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口增長快,消費就會增長快,人口負增長,消費也許就會負增長。
生育問題是國之大計。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會議表示,要通過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改善我國人口結構、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隨后,從中央到地方陸續發布鼓勵生育措施,旨在解決“生不起”“養不起”等問題。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完善生育休假制度、給予稅收優惠、住房支持和推進教育公平等一系列措施。根據文件,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可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對普惠性托育機構實行稅收減免,將生育保險參保女職工生育三孩的費用納入待遇支付范圍等等。
地方政府層面,北京市提出未成年子女較多家庭將優先配租公租房,四川省提出三孩家庭租金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水平的90%,甘肅省臨澤縣對生育二孩、三孩的戶籍常住家庭在縣城購買商品房時可給予4萬元的政府補助。
盡管有各種利好政策加持,但短期來看人口形勢難以明顯改觀。
去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于學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是不一樣的,人口再生產的周期長,影響因素多,生育決策的因素很復雜,而且涉及方方面面。
“短期內,希望(三孩政策)釋放生育潛能,平緩出生人口下降的趨勢。從長期看,關鍵取決于積極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夠很好地銜接,是不是能夠真正落地。”他說。
王廣州認為,在目前情況下,鼓勵生育政策對于生育行為的調節作用有限。“生育意愿下降不僅僅是生育自身出了問題,而是社會、經濟和文化多重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未來生育政策的著力點在哪里,還需要進一步通盤系統性地研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