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硬糖 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比罵聲如潮更讓人心灰的,是無人在意。2021年是不折不扣的綜藝小年,秀綜被叫停、慢綜無爆款,就連昔日群眾喜聞樂見的音綜也萬馬齊喑,全年近50檔音綜糊得不分彼此。轉眼到了2022年,音綜唱不響的情況似乎仍未好轉。
2021年圣誕節,《閃光的樂隊》接檔《青春環游記3》于浙江衛視首播,嘉賓陣容豪華到奢侈的地步——黑豹、零點、二手玫瑰等老牌滾人與中生代、新生代歌手同臺競技。只可惜,觀眾老爺并不買賬。
節目播出兩個月,眼看都要收官了,居然豆瓣都沒開分。相關頁下的評論也以負面為主,網友直說“建議下次別搞了”。
而就在第九期節目播出后不久,《閃光的樂隊》官微發出戰報,該期節目斬獲全網熱搜944個,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97億,并登上微博綜藝熱播榜TOP1。然而,一直在看這檔節目的硬糖君,對這近千條熱搜還真沒什么印象。
平心而論,《閃光的樂隊》真沒豆瓣網友說的那么差。就看這陣容,你說要放五年前能不火?可如今音綜的冷,似乎已是全無辦法。
不功不過,不嘲不火
優等生贏得贊譽,吊車尾收獲罵聲,不功不過被遺忘,《閃光的樂隊》就是那個尷尬的中等生。《閃光的樂隊》之所以糊,在于讓人毫無討論的熱情,不管是夸還是罵。
從嘉賓構成來看,臺網雙平臺、不同年齡的受眾偏好被全面囊括。既有電視觀眾熟悉的老牌滾人:張楚、周曉鷗、梁龍,華語樂壇黃金時代走出的楊丞琳、信、品冠等;也有Z世代為其打投過的胡宇桐、李潤祺、周潔瓊;短視頻走出的王靖雯不胖、胡夢周、唐漢霄等。
就是說,別管啥年齡、啥情況的觀眾,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面孔。過去只能在音樂節看到的搖滾老炮兒同臺名場面,在這里也時不時上演一把。
而且,雖說嘉賓中有幾位一看就是流量擔當,但自身實力也算過硬,至少有一技之長,不屬于啥都不行的美麗廢物。與老牌音樂人們組隊后呈現的舞臺,也不讓人覺得拉胯。
公演舞臺仍是熟悉的老歌新唱,既有音樂人自己的經典作品,也有群眾耳熟能詳的金曲老歌。硬糖君特意重溫了一遍純享版,幾個舞臺看下來熱熱鬧鬧,參演嘉賓業務能力有保障,對老歌的改編也能聽出是用了心思。
國產音綜的賽制問題一直被觀眾所詬病,“評委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后輩評價前輩太好笑了”。對這點,《閃光的樂隊》也從善如流,去掉了“導師”角色,不搞點評輸出,突出音樂人間的love&peace。
或許是去年綜藝市場的動蕩,令制作團隊頗為小心忌憚。《閃光的樂隊》從嘉賓到舞臺再到賽制主打安全牌,但這也意味著沒給觀眾留下多少討論空間。
硬糖君與幾位對這檔節目評價還不錯的觀眾交流,大家普遍認為其實舞臺挺好看,但看完就也完了,并沒有多少與他人交流甚至賣安利的沖動。就連最熱愛剪輯音綜片段的抖人,對這檔節目的熱情都很有限,基本沒有熱門二創誕生。
“本來想看,但發現這節目沒上什么熱搜,感覺可能不太行。”一位音綜愛好者這樣解釋他沒入坑的原因。然而從官微“戰報”來看,節目上的熱搜并不少,只是多為“無效熱搜”。
所謂“無效熱搜”缺乏話題延展性,比如#水手造型唱日不落##吉克雋逸把顴骨高光玩明白了#等,沒有民間二創做延展,結局就是一波流。如果跟進一波仿妝說不定還會激起點水花,但可惜節目邀請的并非鞠婧祎,又有幾個妹子是熱衷模仿吉克雋逸的?
元素雜糅,過猶不及
說到音綜爆款,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和愛奇藝的《樂隊的夏天》必須榜上有名。前者令一眾已經過了花期的實力歌手再回春,后者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搖滾也能賺大錢”。
《歌手》的成功,與參演嘉賓實打實的現場水準有關。而《樂夏》的爆紅,則得益于米未與愛奇藝在真人秀部分的把控能力。如果把《歌手》的現場與《樂夏》的故事線糅合在一起,會不會達到1+1>2的效果?《閃光的樂隊》用實際表現給出了答案:不能。
即使不是資深音綜愛好者,也能從這檔節目中看到許多熟悉的影子。舞臺與創作部分有濃郁的《歌手》味兒;After Party的存在,又很容易讓人想到《樂夏》;喊出音樂社交的口號,則讓人想到這幾年新興的音樂慢綜;至于什么聲浪值最高、組隊優勢的玩法,瞬間夢回《明日之子樂團季》。
就好像山珍海味再多,還需廚師妙手調和才能呈現至味。把受歡迎的節目元素糅合在一起并不一定成功,還可能是混亂。
這種混亂最先反映在節目定位上。《閃光的樂隊》,名字很容易令觀眾將其歸類于樂隊綜藝,對標《樂隊的夏天》。實際上真正的樂手只有鼓手胡宇桐,其他人或為solo歌手,或為樂隊主唱, 抱著看滾人的心情看節目,結果發現一大堆歌手甚至愛豆,觀眾難免怒罵貨不對板。對歌手有興趣的觀眾,則因“樂隊”二字誤認為這是一檔搖滾類節目。與其兩邊不討好,倒不如改名《閃光的歌手》得了。
其次,節目以“社交”為標簽,串聯老中青三代音樂人,這本是個能夠講出好故事的做法。但在“什么都想要”的思維主導下,“社交”更像是流水賬,既沒有重點也看不出音樂人間關系的推進。After Party更是個為存在而存在的環節,既看不出對節目內容有什么助推作用,也沒發現它催化了音樂人之間的關系。
真人秀在其中的比重也有點“為了存在而存在”的意思。部分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對包括張楚在內的老牌滾人認知度不高,也不了解中國搖滾史上的他們是怎樣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什么不把這些故事用心再講一遍?
再次,則是多種風格糅雜導致舞臺呈現像拼盤演出。觀眾可以找到電音、搖滾、流行、說唱等多種音樂類型,整體音樂風格像是一盤散沙。大概是《王牌對王牌》后遺癥,節目組大搞人海戰術,請來將近30位音樂人,大部分嘉賓個人風格明顯,在自己的軌道上各唱各的。
最后,還是賽制的問題。說好了沒有導師不搞內卷,又搞起了自由組隊、拆隊那一套。當年《明4》搞這套能爆,因為人家本身就是秀綜,拆隊=拆CP,上了頭的CP飯自然一邊流淚一邊打投。
作為一檔標榜音樂社交的樂隊音綜,還弄拆隊玩法很難邏輯自洽。眾所周知,樂隊之間的配合是需要長期交流與磨合的,拆隊重組在這里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讓人看不懂。
《閃光的樂隊》把市面上音綜熱門元素直接堆在一起端到觀眾面前,對內在邏輯卻缺乏梳理,最后就是“乍看還行,都不出彩”。
全球音綜,一起熄火
倒也不是國產音綜遭遇瓶頸,放眼全球綜藝市場,各國音綜都是一副半紅不紅的模樣。音綜唱不響,不是一檔節目或一家制作團隊的問題,全球音綜都被困在現有模式里。
短視頻全球大流行,對傳統音綜模式造成不可估量的沖擊。身懷絕技的素人歌手不必再通過參演音綜,加入導師戰隊獲得一夜成名的機會;被埋沒多年的實力歌手,也可能靠著短視頻平臺再度翻紅。
音綜需要的是一場革命,但目前世界各國的音綜都還在模式微調,即音樂+。隔壁韓國就是典型。《歌手》《super band》等熱門音綜過后,韓國音綜也走到了低谷期,好口碑的節目還是不少,但真正的爆款寥寥無幾。制作團隊的應對方法,就是在成功模式上做加法。
比如音樂+戀愛。《Double Trouble》由五男五女10名愛豆組成雙重唱搭檔,經過5輪競演票選出最佳搭檔贏得獎金。搭檔默契問題、YES OR NO房間、橫空奪“愛”的飛行嘉賓等設置貫穿于節目之中,舞臺不是重點,男女之間那些微妙的感情火花才是,等于是音綜當成戀綜賣。
《DNA歌手》則整合了推理元素。與《我是歌手》的推理邏輯不同,《DNA歌手》邀請明星家人出演,判定團根據歌手外貌與提示猜測關聯明星身份。兩兩對決后,分高者進入下一輪比賽,分低者公開是哪個明星的親戚。
據悉該節目試播集播出后,便已有英國模式公司購買了該節目模式,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全球音綜確實沒啥新東西的殘酷現狀。
音癡與音綜看似格格不入,倒也不是沒有結合的可能。《不存在音癡Exit》,主打就是為音癡圓夢,本質上是素人成長音綜,音癡們在專業歌手的指導下最終登上舞臺進行公演。作為實驗性節目,《不存在音癡Exit》規則簡單也沒有強對抗性,雖說節目播出期間其樂融融,但很難成長為爆款模式。
而最愛音綜、尤其是素人選拔音綜的歐美人民,也沒折騰出什么新花樣。音綜+游戲,以音樂為基礎進行游戲競賽,游戲內容無非是猜歌、唱歌這類常見內容;音綜+代際,全家人一起組隊登音綜,人與人對抗變為家庭與家庭對抗。
國內的音綜探索除《閃光的樂隊》這類糅雜優秀作業的選手外,余下的可分為慢與潮兩類。慢音綜摒棄了傳統音綜的對抗模式,與旅行、公路等元素結合,主打療愈、小而美的概念。節目確實足夠治愈,但也因為過于田園牧歌而缺乏話題性。
潮音綜是在傳統模式上嫁接潮流元素,比如元宇宙、虛擬人等。樂評人吳墨也指出,盡管元宇宙、二次元等潮流能為節目打開不一樣的想象空間,但目前很多的技術載體并不成熟,潮音綜容易落入玩噱頭的窠臼。
就像《好聲音》《美國偶像》開啟了導師+素人的時代,而《歌手》《樂夏》則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回到那些埋沒許久的歌手、樂手身上。硬糖君相信,未來大熱的音綜模式一定是突破現有認知的形態,而不是在現有形式上做微調。經過一年的超低潮,今年會是音綜的絕地反彈之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