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陳振芳
“縣中問題,表面看是縣中優質生源、優秀教師不斷向大中城市流動帶來的教育質量下滑,其實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擴大、生產力布局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公共教育政策‘市場化偏好’造成的。”
2月25日,在“振興縣中的難點與路徑”座談會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發表上述觀點。
2021年“兩會”提出要振興縣域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嚴禁發達地區、城區學校到薄弱地區、縣中搶挖優秀校長和教師,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縣鎮和農村高中6821所,占全國普通高中學校總數約48%。中國有2800多個縣,縣鎮和農村高中在校生1258.56萬人,縣中容納了全國50%以上的學生。
近年來,不少地方縣域普通高中的優秀教師和學生不斷流失,導致縣中教育質量不斷下滑,并形成“縣中發展困境”,尤以優質教育資源流失、教育質量下降的惡性循環為突出表現。
普通高中作為縣域內的文化高地,其服務質量成為城鎮化進程中勞動力要素關注的焦點,是融合城鄉發展要素的重要樞紐。
“一個縣集中打造一所大規模高質量的高中,不利于整個縣的教育生態。縣域多辦幾所高中,不是集中在升學上,要從分層發展向分類發展轉型,形成多樣化、特色化辦學,讓縣域高中形成辦學良性生態。”教育部基教司高中處處長李靜波指出。
在他看來,若沒有半壁江山以上的縣域高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普通高中的發展。因此,縣中發展是補短板、促公平,提升整體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除個別縣中外,國內大部分縣中普遍面臨“生源之困、師資之困、硬件之困、保障之困、質量之困”等五大困境,國家特約教育督導員、柳州市教育局原局長撒忠民在會上指出。
談及當下縣中老師的生存狀態,山東省招遠市第二中學校長孟祥勝介紹,縣高中教師待遇相對較低、壓力大、職稱評審困難、沒有任何額外補貼,前述原因疊加導致縣中留不住、招不來優秀教師。
“南通七個市縣區沒有一所縣中‘塌陷’,是因為南通一直嚴格禁止跨縣(區)招生,不會出現一所名校‘掃蕩優生’、其他學校‘泯然眾人’的局面。”江蘇省海安中學校長呂建認為,發達地區學校的挖人政策,讓縣中的優秀教師不斷流失,一旦成為風潮,引進優秀人才就更無可能。
跨區域“掐尖”也是縣中塌陷的原因之一。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均表示,學生跨區域流動一定意義上是趨利性行為,高考升學優勢高中和“超級中學”掏空了資源弱勢地區的優質師生,最終讓民眾失去對縣域教育的希望。
縣中要走出發展困境,首先要穩住生源,如果該現象持續下去,城鄉間的教育差距會越來越大。其次,要進行中考招生辦法改革,均衡區域教育資源,支持學校創新中考招生方式。
呂建指出,當跨區域招生存在時,家長往往“用腳投票”,即便限制該方式,部分家庭還會用舉家“逃離”等方式“曲線救國”。校內因缺乏“鲇魚效應”,留下的學生要么“自我放逐”,要么“小富即安”,很難出現以高考成績為主要依據的辦學業績,當辦學業績下滑,就會加劇家長、學生的恐慌和不信任,形成負循環。
孟祥勝認為,要想走出縣中困境,根本任務是改善、提高縣中教師的待遇和條件,這樣才能留住優秀教師,引進高端人才,解決師資問題。
張志勇也指出,振興縣域普通高中教育,一要改善縣中學校辦學條件;二要加強頂層制度安排,優化縣中教育辦學格局,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縮小校際間資源配置和辦學水平的差異,讓轄區內所有高中學校公平競爭,形成良性競爭生態。
“解決“縣中問題”需要明確將‘強化政府責任’,作為基本工作原則之一。地方政府要加強統籌,形成合力是振興縣中的關鍵。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開發研究所所長杜曉利在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