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林子人
《上海膠囊》

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1
這是一本拓展小說邊界的作品,在這里,展覽可以成為小說,在現實空間里創造虛構情境;小說也可以成為展覽,把虛構的成分織進真實的生活。在《上海膠囊》里,保羅·奧斯特的譯者btr搭建起19座展廳,在文字和圖片構建的空間里,讀者可以一起進入19段虛實互涉的旅行。這不是btr第一次讓展覽與文字連接,他是一位當代藝術評論人,曾擔任大聲展文學單元及朱浩攝影展《就像電影一樣》策展人,舉辦過包括《意思意思》《21.4平方米的朝圣之旅》等個展。
小說中,來自2060年的歷史學家穿越回2021年的上海,借助膠囊——“以文字、繪畫、音頻、視頻等方式對特定時空的記錄,可作為時間旅行者落腳的時空節點”——抵達現場,并在小說中提到的“膠囊畫廊”找到畫家的秘密。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看來,整個展覽可以理解為“一個相互引用、彼此索引,集哥德爾的精確、埃舍爾式的迷宮及巴赫式的節奏感為一體的,同時繪出藝術家自身肖像的‘集異璧大膠囊’”。
《火星俱樂部》

企鵝蘭登中國 |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2-1
1968年生于美國俄勒岡州蕾切爾·庫什納在這部小說里描繪了在美國生為窮人和女性的處境。2003年,舞娘羅米·霍爾被判處兩次無期徒刑外加六年有期徒刑,被遣送至斯坦維爾女子監獄服刑。其實,羅米的人生在很久以前就被判了無期徒刑:她的母親沉迷于止痛藥和離婚,用沉默、憤怒和不贊成的態度對待她;她在11歲時被強奸,后來成為吸毒者和性工作者。
“火星俱樂部”的題目來自于羅米曾經工作過的脫衣舞俱樂部,在那里,洗過澡或沒有明顯懷孕會給人帶來“競爭優勢”。與俱樂部更衣室一樣,牢房也有著等級制度和規則。在這里,囚犯們一面講述著真真假假的故事,一面搶奪著生存必需品。庫什納曾經在監獄中度過一段時間進行研究,并在書中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監獄生活知識。
《看不見的孩子:美國兒童貧困的代價》

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1
本書作者、美國專欄作家、經濟新聞記者和評論員杰夫·馬德里克看到,在今天還是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生活在最低貧困線以下。而貧困兒童的數量可以說超過2000萬。但是,美國現行福利體制是失敗的,在這個制度下,最有需要的人卻得不到幫助。致使貧困率無法下降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1996年的福利制度改革,新實施的TANF與被其取而代之的“撫養未成年兒童家庭援助”(AFDC)相比,現金補助的力度大幅下降。如今的TANF對于最貧窮的人來說已經無足輕重,因為不但能夠從中獲得的補助額度大幅縮水,受惠者還必須滿足工作要求,所以根本無法幫助家庭擺脫貧困。事實上,很多被迫工作的人仍舊很窮。除此之外,頑固的種族主義以及無心幫助最無助公民的美國政府也成為了兒童貧困的原因。
作者看到,人們甚至不能就美國究竟有多少貧困人口達成共識,更別說減少窮人的數量了。作者希望人們能夠承認這個國家兒童貧困的現實。以全民兒童津貼的方式將貧困兒童數量減少一半,“這將是美國最為偉大的道德勝利之一。”
《美國的分裂:對多元文化社會的思考》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2-2
司法能動主義(judicial activism),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希望政治(the politics of hope),這些詞都是因為小阿瑟·M.施萊辛格才得到普及的。他是美國民主行動組織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肯尼迪家族的知己,一直在捍衛著他的中間派自由主義概念,反對左右激進派。
“美國的分裂”這樣的標題可能會讓讀者認為這本書是關于社會兩極分化的,其實施萊辛格面對的是對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經典戰爭”:當時歷史和文學課程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傳統主義者”和“多元文化主義者”就“死白男”在經典中到底占有多少位置而展開了激烈辯論。1987年,哲學家艾倫·布盧姆(Allan Bloom) 出版的《美國精神的封閉》也是針對這場辯論而寫的。在本書中,施萊辛格試圖提出一個自由主義的替代方案,來取代他眼中左翼激進的多元文化主義和右翼頑固的單一文化主義。在這兩個群體中,施萊辛格認為單一文化主義者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肖邦:生平與時代》

索·恩 | 社科文獻出版社 2021-11
肖邦的人生軌跡其實非常清晰——華沙的童年和早期的成功,19歲第一次去維也納,在華沙起義(1830-31年)前三周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離開華沙,在巴黎的日子、與喬治·桑的戀情、有許多私人演出和很少的公開表演、1849年的悲慘去世。
肖邦雖然是一個東歐藝術家,但是他的創作生活幾乎完全在西方世界度過,而且想要了解肖邦年少時期的歷史,還得研習斯拉夫語言,因此西方的傳記作者在這個部分劃水是常見的。不過,艾倫·沃克在這本書對肖邦在波蘭的前21年生活(畢竟他也只活了39年)卻相當重視。在沙俄占領軍以殘暴的方式鎮壓華沙起義之前,波蘭首都文化繁盛,肖邦過著充滿愛意的家庭生活,他的父母提供了紀律嚴明且全面的教育。肖邦離開華沙只是因為它不能夠為自己提供合適的平臺,但其實它始終貼近他的內心。肖邦創造了很多波蘭風格的舞曲,并在其中注入了苦樂參半的悲愴,也體現出他作為幸存者內疚的心境。除了波蘭以外,艾倫·沃克在本書中還涉及了肖邦同時代的音樂和音樂家、肖邦與男性和女性的浪漫關系、肖邦的疾病等話題,向讀者展示了這個挑剔、冷漠、敏感又難以捉摸的音樂天才不為人知的各種面向。
《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象》

新星出版社 2022-3
關公崇拜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如果你不知道作為《三國演義》主角之一的關羽和作為財神的關公,那么我們可要好好問問你到底是不是中國人。不過,關公還有多重面向,包括餓鬼、護法惡魔、驅邪將軍、雨神、文士之神等等,甚至在今天關羽的形象也非常流行,比如近期《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先生請出山”等三國系列還在流傳網絡。此外,關羽的冒險經歷也成為了電子游戲的主題,甚至會被改編成同志小說( slash fan fiction),小說中的曹操和關羽被湊成了一對。
本書作者德國漢堡大學漢學教授田海認為,目前的關公崇拜和人們對關羽的仰慕需要單獨進行研究,需要進行長期且適當的田野作業,并且應該將其放置于地方崇拜及其復興、變遷和創新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他認為,關羽信仰興起于口頭文化,而非大多數研究認為的三國敘事傳統。
《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圖鑒》

譯林出版社 2021-12
本書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計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編著的自然圖鑒,近600頁的篇幅包含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及周邊有代表性的700多種野生動植物,用1000多張照片和通俗的科學語言進行了介紹。據編輯手記介紹,在這本書里每個物種的基礎信息用約250字進行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并附有若干展示其外觀和辨識特征的照片。例如,動物部分的文字會描述物種的生境、生活史、食性、習性等,照片則展示雌與雄、冬毛與夏毛、繁殖羽與非繁殖羽、成體與亞成體的區別,某些動物會展示其足跡;植物部分既有植株照片,也會盡量展示花序、果、葉等細部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這本圖鑒中的幾乎每個物種都標注了藏文名稱,也方便藏族百姓更好地了解和保護本土的生物多樣性。
《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產》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2-01
今年冬奧會上谷愛凌在副項大跳臺上取得了金牌,得到萬眾矚目與喝彩。她比賽所在的首鋼園區北區的滑雪大跳臺,在北京冬奧會后將成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臺。也有人會感到疑惑,為什么首鋼會有一個滑雪大跳臺?從鋼花四濺、鋼水奔流的煉鋼廠到冬季訓練中心,首鋼如何完成這樣的轉變?曾經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在他的新書《人居北京:喚醒工業遺產》里詳細講述了在北京工業遺產轉型升級下, 首鋼園區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辦公區、冬奧會滑雪大跳臺是如何誕生的。
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眼中,首鋼園區是一個“令人驚艷”的城市規劃和更新的范例。本書從城市規劃視角講解了首都北京城市建設中,工業遺產保護性再利用的故事。本書上篇講述了首鋼老廠區從鋼鐵工業龍頭轉型為具有鮮明特色的多功能文化園區,工業遺存和現代元素如何在園區內融合,飽含鐵色記憶的工業建筑怎樣變為現代創意空間。下篇則講述了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互動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