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橙果局
在日本,醫生絕對是一個高收入、高回報的職業,但若想要端起這“金飯碗”卻非常不容易,每年通過日本執業醫師考試資格的概率僅為5%,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醫生數量極為缺乏,醫療體系的負擔愈加沉重。
但日本并沒有因此而降低醫生準入門檻,尤其是對于日本排名第一的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東大醫院”)來說,其對于醫生的準入條件相當苛刻。
實際上,東大醫院也有這樣的“底氣”,因為在日本民眾心中,它一直是神話般的存在。首先從業績方面來看,東大醫院每年共照顧58萬名門診病人(平均每天2374人)和32萬名住院病人(平均每天880人),每年進行約1萬次手術,這些數字在國立大學醫院中均居于首位。
其次從獲獎情況來看,東大醫院更是“拿獎拿到手軟”。因其先進的醫療服務和高品質的臨床研究,東大醫院被日本本土認定為“特定功能醫院”(類似國內三甲醫院)、“臨床研究核心醫院”和“腫瘤基因組醫學核心醫院”;而在全球視野,東大醫院同樣被給予了很高的認可,常年入圍全球十大醫療排行榜,并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日本最好的醫院。
最后從科研情況來看,東大醫院見證了在世界上首次發現負責從細胞內到細胞外運輸的排放載體、成功建立人類iPS細胞衍生功能粒細胞的大規模生產方法等世界醫療的歷史時刻,并且在2020年完成了超3500萬美元的科研收入,實現了在醫療創新與轉化方面的“經濟獨立”。
為解開東大醫院在創新與轉化上的“財富密碼”,動脈橙果局對此進行了深度分析。
1、與三大使命捆綁的科研體系
作為日本醫療中心以及日本醫療體系上最璀璨的明珠,東大醫院從成立之初便確立了三大使命,分別是臨床、教育與研究,這與全球排名第一的梅奧診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這兩個醫療“學霸”之間巧合的不僅僅是使命,還有logo,與梅奧診所將使命充分體現在logo上一樣,東大醫院也將自身使命很好地鑲嵌在了自己的logo上。
東大醫院的logo上有兩個成鏡面相對形態的“h”,其分別代表著“人”和“醫院”,這體現了東大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竭盡所能讓患者享受到更好醫療服務的宗旨,這一方面體現在人性化的醫療服務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東大醫院致力通過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治愈患者病情。
這也正是東大醫院一直專注于科研的出發點。為了展開以促進開發創新藥物和醫療設備所需的高質量臨床研究,東大病院以臨床研究促進中心和臨床研究與治理部兩個組織為中心進行科學研究。
臨床研究促進中心是一個支持臨床研究的組織,包括東大醫院的臨床試驗,以及東大醫院開展的多設施聯合研究,核心是從尖端醫療開發到提供最合適的醫療,無縫推動“研究者主導試驗”和“企業主導療效”。
另外的臨床研究與治理部則是東大醫院自己主動管理和促進臨床研究的管理部門,主要設立規劃戰略和促進辦公室、臨床研究公平促進辦公室和審計辦公室,以加強學術界的研究管理結構、倫理教育制度和臨床研究質量保證體系。
除了臨床和科研,當然還有教育。作為日本醫療體系的醫生培養基地,東大醫院充分利用大學的教育和研究資源來培養能夠領導未來醫療的優秀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這不僅解決了醫院自身醫療人才短缺的問題,也為醫療創新不斷地注入了新生力量,使其在科研上一直保持全球頂尖水平。
2、從淺到深實現創新與轉化的“經濟獨立”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東大醫院的總收入超5億美元,其中涉及到科研相關的收入約占總體的7%,是其收入來源的第二大巨頭,東大醫院僅用了短短4年時間,就在醫療創新與轉化上實現了“經濟獨立”。
這其實并不容易。對于當前全球很多醫療機構來說,其在科研上的投入遠小于最后所得到的“回報”,這種“收成落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療機構自身的科研體系。因此,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的科研之路,并能在這條路上產出應有的創新價值,對于任何一家醫療機構來說,都是持續奮斗的方向。
實際上,東大醫院在這條路上也走了很久。為了真正做到原始創新,東大醫院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尖端醫療開發研究集群”,其目的是匯聚院內頂尖人才,瞄準全球創新方向,將研究越做越深。
為了實現差異化創新,東大醫院將科研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基礎研究,這是整個研究和創新過程的推動力,要把創新項目發展下去,這是第一顆關鍵紐扣。
具體而言,東大醫院的基礎研究總共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從一個想法轉變成一個項目,研究者需要把自己的研究帶進疾病與生命科學研究中心進行系統性的研究。
第二步是評估,即利用第三者評估制度,對卓越研究項目進行全方面地評估,并對其進行重點資助。據悉,在2002年,政府在生命科學領域批準了21件研究基地,交付金額超過3千萬美元。
第三步是倫理審查,需要對生物學、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醫療、衛生保健實踐中的道德問題進行綜合審查。東大的研究人員都必須接受生命、醫療倫理人才培養講座,其研究成果也必須接受醫學倫理部門的監督。
第二個是交叉研究。當前,學科交叉融合是科研發展的大趨勢,但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科交叉研究是醫療機構面臨的巨大難題與挑戰,而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東大醫院卻有著自己獨特的解答。
為搭建醫學與工學之間的橋梁,東大醫院成立了醫工合作部,其核心是促進科研成果的臨床應用轉化,切實解決臨床問題。此外,東大醫院還分別與藥學、信息學、化學等關鍵性學科緊密聯系,共同成立了醫療納米技術人才培養中心、基因組醫學信息部、生物信息學人才培養中心等研究機構,并在東京大學中多次組織醫學、工學、藥學等多學科講座。
第三個是轉化研究。科研的最終目的是將創新技術更好地應用在臨床上,因此就必須將科研項目推動到商業化的進程中去。正是基于此,東大病院在2002年成立了“22世紀醫療中心”,并承擔起促進臨床醫學和醫療服務的研究和開發任務。
目前,“22世紀醫療中心”的贊助組織是由捐贈和社會合作部門組成,此外,還會有競爭性基金支持的項目加入了該中心,如今,中心已經發展了11個捐贈部門、3個社會協作部門。
其中,捐款部門主要是通過吸引企業進行資助使科研成果走上商業化。據悉,2021年4月,中國香港維嘉醫藥集團與東大醫院強強聯手開展再生醫療/細胞資料研究(捐贈部門),期望建立一個包含臨床和商業化的階段豐富的產品管線。
而社會協作部門主要是推動創新者與臨床專業人員合作,共同開展研究和醫療評估,并幫助開發和運營臨床數據庫,為科研商業化做系統分析。另外,基于信息通信技術(ICT)與物聯網(IoT)的結合,東大醫院正在研發新型綜合服務項目,旨在為創新者提供更好的臨床結果。
除此之外在科研人才隊伍的搭建上,轉化研究中心的生物設計部門創建了六家風險公司,同時為行業、政府和學術界提供領先的人力資源。自2020年以來,東大醫院受AMED委托,正在為日本全國范圍內年輕醫療器械研究人員的研發概念和商業化提供支持。
不難看出,從基礎研究到交叉研究,再到轉化研究,東大醫院基于創新與轉化的每一步都邁得相當有力和踏實。
首先從基礎研究出發,東大醫院就選擇了最前沿的創新領域,從一開始就提高了創新項目的研究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其次從交叉研究出發,東大醫院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其充分融合迸發出更多創新點;最后從轉化研究出發,從醫療評估到資金資助,再到最后的人才隊伍搭建,深度介入到科研轉化的每個環節,使其轉化步伐可以不斷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