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飲品報
2月8日,奈雪的茶發布的2021年業績預告顯示,報告期內預計營收約為42.8億-43.2億元,經調整凈虧損約1.35億元-1.65億元。緊跟其后,2月9日,喜茶被多個社交平臺曝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
新茶飲的兩大頭部品牌,一個“不賺錢”,一個“不養人”,這樣的開年局多少為新茶飲行業蒙上了些許陰影。
近幾年,作為不折不扣的“網紅”餐飲品類,無論是從流量還是資本,新茶飲都收獲頗豐。但是,一直被稱為“朝陽品類”,有著千億市場的新茶飲,卻并未走上預想中的“坦途”。
喜茶裁員,是正常調整還是不堪重負?
2月9日,喜茶裁員的話題一路沖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截至發稿前,關于#喜茶將裁員30%#的微博話題,已有超1.2億的閱讀量。
當日,新浪財經報道,喜茶內部正在實施裁員政策,且經與多位喜茶員工確認,裁員工作在年前已經啟動,年后還會繼續,總體將涉及30%的員工。其中,信息安全部門全部裁掉,門店拓展部門被裁50%。對于被裁員工,喜茶會給予正常N+1補償,員工也可選擇內部調動至其他部門。
在裁員被曝出后,多位“喜茶員工”的現身說法以及喜茶內部同事圈對此事的討論,讓風波愈演愈烈。
“爭著被裁,名額都不夠分”;“老員工沒什么盼頭,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補償”……對于裁員,自稱喜茶員工的網友在社交平臺的匿名回復與輿論的猜測大相徑庭,員工的消極態度明顯。同時,員工還指出,裁員風波讓喜茶內部本就存在過度加班、內斗、年終獎延遲等問題集中爆發。
針對裁員消息,喜茶官方回應:“傳聞皆為不實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謂大裁員的情況,年前少量的人員調整為基于年終考核的正常人員調整和優化。同時,員工的年終獎也均已根據績效表現,于春節前正常發放至員工手中。”
雖否認了“傳聞”,但喜茶的回應卻讓媒體解讀成“坐實”了裁員。媒體分析,“人員調整和優化”,恰恰說明喜茶確實存在裁員行為;“根據績效表現”發放年終獎,則又為年終獎的發放給出“解釋權歸喜茶”的限制。
根據喜茶的發展步調,如果裁員行為確實存在,或出于三大方面原因:
一是緩解企業內部爭斗。前有火鍋品牌湊湊因為內斗陷入危機,正視各方勢力拉幫結派的現象,裁員或是喜茶防患于未然的戰略決策;
二是為IPO鋪路,通過裁員緩解財報壓力;
三是因業務變動產生的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在曝光中,喜茶的信息安全部門被全部裁掉,這一舉動,與喜茶的自身發展趨向無關,與企業信息安全工作的需求與變動有關。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喜茶門店數量879家,2021年12月門店數865家,較2021年12月的865家新增了14家。喜茶依然處在高速擴張的戰略階段的,那么,根據喜茶的發展節奏分析,當下并不是裁員的時機。裁員,或只是媒體過度解讀下的組織結構調整。
在媒體報道中,喜茶的組織痼疾,由來已久。資本的注入,新消費的崛起,讓喜茶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從江邊的一家小店做成了擁有600億估值的頭部企業。也正因如此,這家由年輕人帶隊的企業,在缺少沉淀的情況下,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狀況。反言之,作為新品類的頭部品牌,喜茶又何嘗不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奈雪預虧,高端茶飲為何不賺錢?
奈雪“依然”陷在虧損的沼澤中并未走出來。
此前,奈雪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奈雪的營收分別為人民幣10.9億元、25.0億元、30.6億元;年內凈利潤分別為-6972.9萬元、-3968.0萬元、-2.03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5658.0萬元、-1173.5萬元以及16664.3萬元。
從上市以來,奈雪的虧損都一直備受關注。對于奈雪的持續虧損,網友紛紛評論,賣那么貴,為什么不賺錢?
事實上,按照數據, 與同期相比,奈雪的收入預增超過40%。特別是2021年第四季度,奈雪給出的數據顯示,四季度末,奈雪茶飲店同店收入已經基本回歸至去年同期銷售水平,并在部分成熟市場錄得同店收入增長。
針對同店收入的恢復與增長,奈雪給出了三大主要原因:
一是新品勢能增長,四季度推出的“鴨屎香寶藏茶”等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二是營銷勢能增長,四季度公司增加了營銷力度;
三是運營勢能增長,公司自研的自動化制茶設備在試生產后,在部分門店運營閑時投入試用。
那么,奈雪為何一直“不賺錢”?比較明顯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是開店速度加快,采取直營模式的奈雪,新店開業會帶來巨大的成本支出;
二是運營成本升高,包括新茶飲在內,餐飲業的原材料、人工、房租等成本均在逐年上升;
三是整體布局投入,包括研發、供應鏈等運營板塊在內,在白熱化競爭環境下,對于品牌整體布局的成本投入也會進一步增加。
當營收的增長趕不上成本的增長,虧損,也在意料之中。
行業內部,新茶飲的壁壘亟待加高
“雙寡頭”接連出事,進一步消耗著人們對新茶飲的信心。
從去年到今年,從各大品牌頻出的食安事件到茶顏悅色閉店,再到日前的喜茶降薪,奈雪預虧事件,這背后,是新茶飲行業正在“自曝”其短。
從行業自身看,新茶飲的“低壁壘”特征,已經成為桎梏行業發展的一大痛點。
1、進入壁壘低
進入壁壘低,造就了新茶飲“懸崖式”的上升期。從新茶飲元年,到如今行業進入平穩沉淀期,不過堪堪六七年。進入壁壘低,讓新茶飲行業瞬間爆發。
在新茶飲的上升期內,不僅造就了喜茶、奈雪、茶顏等頭部品牌,也吸引大量“玩票”的投機者。與資本相比,因為進入壁壘低而來的山寨門店與快招品牌,才是造成新茶飲繁榮假象的罪魁禍首。
2、產品壁壘低
新茶飲是出新最快的餐飲品類,沒有之一。
數據顯示,奈雪的茶平均6天即出一款新品,喜茶亦不相上下。高頻出新的背后,是茶飲行業產品創新的一地雞毛。
每一個頭部品牌周圍,均群魔窺伺,一個潛力新品誕生后,會引來群魔起舞。頭部品牌付出大量財力與精力研發出的爆品,幾乎會在一夜之間覆蓋“全行業”。
在一套完整的“復制機制”下,底部品牌完全不需要出新成本,它們要么在“復制”中活得風生水起,要么賺一把快錢便退出市場;反之,頭部與腰部品牌卻不得不在不斷出新的壓力下艱難前行,通過不斷出新來鞏固品牌競爭力。
3、人才壁壘低
顯然,過去一年,頭部品牌們過得并不光鮮。以食安考驗為例,奈雪的茶部分門店被主流媒體曝光衛生環境差、篡改標簽等問題;在廣州市市監局的突擊檢查中,喜茶與奈雪均被發現標識不夠規范,開封預包裝食品保存不當等問題……從低線品牌到高線品牌,新茶飲成為食安的重災區。
究其原因,人才壁壘低,門店管理松散等,是新茶飲問題頻發的主要根源所在。
外部環境,新消費整體式微
恰逢新消費的崛起,這讓新茶飲的發展占盡了天時。然而,如果新消費整體式微呢?
當扛起國貨復興的線上美妝品牌紛紛布局線下,當雙11的榜單重新被傳統大牌占領,新消費的式微苗頭已經出現。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社零增速整體放緩,網上零售額增速基本保持在15%左右。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新茶飲2020年的增速為26.1%,2021-2022年增速下降為19%左右,新茶飲市場正在經歷階段性放緩。
新零售與新茶飲“不約而同”放緩了增長的腳步,這背后,是流量增長的“枯竭”。新茶飲與新消費一樣,采取的都是流量打法,那么,隨著流量推廣的成本越來越高,消費者的眼光越來越高,新茶飲與新消費正在開啟一場以體驗為核心的回歸潮,將品牌的本質從流量回歸到品牌力與產品力的提升上。
以往的流量打法失效,新茶飲正在從流量增長邁向品牌增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人們對于新茶飲品牌的關注點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相較于早期“排隊”、“奶蓋打印”等流量玩法,當下的人們對新茶飲產品本身,以及品牌運營表現等更加感興趣。
作為頭部品牌,喜茶與奈雪的茶也需要不斷調整前進的步調,才能在不斷適配消費需求的基礎上,保持頭部優勢引領新茶飲風尚。
小結
頭部品牌狀況連連,進一步暴露出新茶飲行業的真實情況,利于品牌成長的良性行業生態還沒有形成。
當下,正處新茶飲行業流量紅利退潮的時期,吃盡了流量紅利的品牌,正努力面對新的生存環境。沒有流量紅利助威的新茶飲時期,才是“內卷”的真正開始,亦可以成為良性競爭機制的開端。喜茶也好,奈雪也罷,作為行業領頭人,它們的動向,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