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健道 張羽岐
編輯|昝立永
新冠疫情兩年后,又一家POCT(即時檢測)公司即將登陸資本市場。
2022年2月16日,科創板通過了北京英諾特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諾特”)的首發申請。
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其成員之一的葉金保(實際控股人之一葉逢光父親)由鋼鐵行業起家,轉而向生物醫藥產業進軍。公司此前15年不溫不火,直到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英諾特異軍突起,營收倍增,成為新冠檢測試劑的王牌之一。
從2019年到2020年,英諾特主營收入由1.3億上升至10.33億,增幅接近7倍,且2019年,整個營收產品布局中,呼吸道產品占89.6%,而進入疫情的第一年(2020年),新冠檢測產品就占主營收入的88.72%,也意味著它高度與新冠疫情捆綁。
與新冠綁定,英諾特不是唯一一家。
在此之前的2021年11月8日,九安醫療(002432.SZ)在官網發布了新冠檢測試劑盒獲得美國FDA的應急使用授權(EUA)的通告后,“靜止”8年的股價直線上升。從2021年10月29日最低的5.8元到2022年1月18日最高觸摸88.88元,九安醫療兩個半月累計漲幅超過14倍。
盡管九安醫療的海外訂單還在持續,但圍繞它的“妖股”傳聞從未遠去,激辯也從未減少。
英諾特也如此,出海、上市,連科創板問詢都在反復追問一個問題,“新冠結束之后,你怎么辦?”成為下一個九安醫療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站在風口是絕佳的時機,但未必是好事,而一家公司想要活得久,如何具有可持續性,或許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01 矛盾:2020年的“喝彩”與2021年的“重磅一擊”
2020年之前,僅有221人的英諾特還只能算一個小微企業,一年的毛利到2018年只能拿到6309萬人民幣,但到了2020年英諾特有了名頭,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緊急審批,英諾特的新冠產品獲得國內首批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注冊證,而新冠疫情在當時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疾病快速蔓延,市場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僅2020年一年,英諾特全年毛利達9.2億,其中新冠產品達8.3億,占總量的89.41%,在總毛利上,相比于2019年翻了近9倍。
相關從業人士表示,在國內外疫情的催化下,英諾特適時發展,包括我們看到如九安醫療(002432.SZ)、東方生物(688298.SH)、萬孚生物(300482.SZ)等,通過在海外大量的訂單走量,形成自己的規?;a。
然而,進入2021年,英諾特可謂是踩著冰刀跳舞。疫苗、特效藥相繼問世,群體免疫屏障逐漸建立,疫情進入了新時期。
整個2021年,其營收預計下滑68.18%-70.11% ,歸母凈利潤下滑79.88%-81.63%。
那么,英諾特的出路在哪?如果持續性的依賴新冠檢測產品,上市之后英諾特當如何是好?
02 轉型:如何與新冠解綁?
如何與新冠解綁成為英諾特等眾多企業轉型的關鍵問題。
某行業資深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首先,POCT(即時檢測)這個行業門檻并不高,資金投入相較于其他的醫藥板塊可謂是低層級的一批,只需要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就可以把整個技術建造成型。打個比方說,一臺給樣儀、一臺切割機,加上人工組裝的成本以及國內充足的原料藥,整個技術路線就基本組合成功了,這也是疫情期間眾多企業“一夜”之間向新冠檢測領域轉型的重要原因。
技術門欄低、資金花費少,確實是POCT這門生意的優勢之處,但側面也體現出,其實國內的POCT還處于一個較為初期的階段,一旦疫情過去,現有的大規模產能就成了一堆“廢品”,折價也極低。
如果想持續性發展,或許在研發方面長期地投入才能回報更高。盡管POCT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其在整個IVD(體外診斷)市場占比仍然不足30%(IVD以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子診斷三大項為主),也就是說,短期內市場規模有天花板,如果仍然一味擴大生產線規模,那可能離懸崖邊不遠了。
英諾特正在做什么?
擴大生產線、投入研發英諾特都在做,那么英諾特是正在戴著鐐銬跳舞,還是有其他的考量?
首先,透過一張募集資金使用圖,來看看英諾特的投資比例。
本輪上市擬募資金額為12.09億元,其中體外診斷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投資金額達4.95億,占總投資金額的41%,其他營銷、服務網絡建設、信息化平臺共3.1億,占總投資金額的26%。
據其招股書顯示,體外診斷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項目(一期)(擬投資3.53億)主要在唐山基地新建生產車間、擴充生產線路,并且也在擴大免疫層析試劑、液相免疫試劑、分子診斷試劑產能,新建微生物檢測試劑、質控品和儀器生產線。
而在體外診斷產品研發項目(擬投資1.42億)這一部分主要加強液相免疫平臺、免疫層析平臺、分子診斷平臺等相關的技術及產品研發,加大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力度,豐富儀器和試劑產品儲備。
從數據看,生產線規模擴大的投入遠高于研發的投入,盡管研發為生產和商業化服務,但是研發或許更應具備技術導向,相關從業人士也認可這一觀點,他說,“POCT的盤子就這么大,如果想進一步發展,或許分子診斷是不錯的選擇?!?/p>
2018-2020年,英諾特的研發費率并不占據絕對優勢,相比來說,基蛋生物(603387.SH)的研發費率更具有穩定性,3年研發費用率基本持平。
這家作為最早切入心血管類POCT領域的國產企業,公司的主營業務心血管和炎癥類產品合計占據試劑收入的90%左右,公司2017年就占國內心血管POCT市場份額12%左右,位居國產廠商首位。
內部磨合、外部化解,仔細計算POCT這盤生意,不難看出,盡管新冠疫情給大多數人、企業帶來巨大的危機,但仍然給了一部分企業予以契機,英諾特就在其中,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剝離新冠疫情,獨自而可持續的發展才是關鍵。盡管英諾特正在做,但仍然不夠。
(作者系《財經》研究員)
制圖|李紫雅
參考文獻
【1】預計去年凈利潤跌八成,新冠檢測產品廠商英諾特已過會.每日經濟新聞. 朱萬平. 2022.2.15
【2】妖股煉成記:風口下的九安醫療. 深藍觀. 譚卓曌/秘叢叢. 20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