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于堅:人不是橫空出世,而總是出生在一個故鄉一種母語中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于堅:人不是橫空出世,而總是出生在一個故鄉一種母語中

在《密西西比河某處》中,于堅在書寫美國紐約的同時,回憶著家鄉和過去。他在歐洲和美洲回望李白杜甫和母語故鄉,也在今日詩歌的燦爛修辭中感到生命感的虛弱。

2004年 于堅在哈萊姆區的一處涂鴉前(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沒有未來了,一生就是這樣,別墅一棟,存款若干,汽車產于福特公司,牛奶,果汁……沒有未來了,除非你反對美國。”這是詩人于堅為美國寫的詩。

新書《密西西比河某處》記述了于堅的美國之行。紐約改寫了詩意,商業顯得純潔,人們在時代廣場合影留念就像祭祀物質主義的女巫,就像在大雄寶殿燒香叩首。可口可樂、汽車、馬桶皆有詩意,于堅寫道,人們應當在人工的大地上認命、且活個滋潤,如果聽信樂觀主義和實用主義,這里就是“未來與天堂”。

在美國,他與許多詩人相遇或重逢,包括“垮掉的”一派剩下來的人、遠赴重洋只能在街頭謀生的人,隱居在森林里的學者詩人。他欣賞美國詩人的身體性,他們能夠嫻熟地使用各種工具,仿佛在成為詩人之前首先成為了好工人。他更喜歡與街頭詩人相遇,因為他們坦率直接,不需要學院的詮釋,然而詩人的地盤比上世紀小了許多,如今只有混進學院派主導的小圈子才“有效”。

在書寫美國紐約的同時,于堅也回憶著家鄉和過去。上世紀70年代,他在昆明的工廠里做工時第一次讀到了惠特曼的詩,此前他從沒有看過有詩歌這樣歌頌工人,于是也開始富有激情地歌唱“北郊工廠”。鍛鉚車間里愛好文藝的工友曾與于堅一起讀詩,后來命運改弦更張,移民紐約長島,終于在實用主義指導下過上了和《生活》雜志相差無幾的“好日子”。

《密西西比河某處》
于堅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年1月

在《密西西比河某處》出版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與于堅進行了一次連線采訪,聊到了異邦的生活、中國當代詩歌以及上世紀70年代工廠里的寫作和交誼。

01 包容的城市是怎么活潑怎么好玩就怎么生活

界面文化:《密西西比河某處》書寫美國紐約,之前你的《巴黎記》將巴黎作為主角,美國之行跟巴黎之行對你來說有什么不一樣之處?

于堅:巴黎以自己的傳統為榮,有強大歷史感。這種歷史感不是過時的,而是在場的。也許以今天流行的“煥然一新就是好的”這種價值觀來看的話,巴黎簡直就是保守、陳舊、臟亂差、破破爛爛。有的街區堆著垃圾,到處躺著流浪漢、雨果小說中的人物。它的建筑和生活方式都是非常古老的,在巴黎的街上你可以動不動遇到一個已經開了一百年的面包店、開了一百二十年的咖啡館,伙計換了,咖啡的味道還是那個味道。巴黎的美不是要迎合旅游團,這是一個活著的、依然可以過日子的、好玩的古董。比如塞納河邊的書攤,真是老掉牙了,16世紀就在那里,有些書販幾代人都賣書為生。巴黎充滿著尊嚴,相當傲慢。巴黎人是骨子里熱愛生活。我認識好幾個老巴黎人,終生沒有離開過巴黎,你問他有沒有去過別的地方,他說為什么要去,巴黎就是世界的終端。 

紐約有一種現代主義的魅力、生機勃勃,充滿機會和創造力,一直處于世界創造力的高端。無論是技術、商業、藝術還是生活方式,既充滿想象力,又讓想象力能馬上付諸行動成為現實。只要有本事,紐約就會接納你讓你施展,這是鼓勵一切天才的城市,我很喜歡這一點。紐約不是一種面子,為了維持某種概念,生活怎么活潑、怎么好玩、怎么解放,紐約就怎么做。紐約是一個包容的城市,不是“只有……才”、“必須”、“應該”,你可以成為最前衛時尚的,也可以成為最落伍寂寞的,各美其美。洛克菲勒大樓前面有一個雕塑(名為“走向天空”),一根斜的柱子指向天空,上面一個個年輕人背著旅行包正朝太空走,相當未來主義。扭頭一看,下面可能有一個流浪漢正在自得其樂地翻垃圾桶。

2019年 與羅恩·帕吉特、安妮·沃爾德曼在紐約“撕頁”沙龍(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紐約和巴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一本關于生活的雜志,紐約有《生活》雜志,巴黎有《巴黎競賽報》,曾經是最暢銷最有影響力的刊物,這些刊物是贊美生活、研究生活、討論生活的,關于怎樣活著更好玩、更美好、更有尊嚴。天天討論生活,而生活各行其是,只要不違法,怎么都行。我在紐約地鐵遇到一個老頭,整張臉都鑲嵌著鉆石,密密麻麻,有點恐怖,但是關卿何事?我記得有一年看《巴黎競賽報》,里面有一張溥儀的辦公桌照片,堆滿了各種古玩、硯臺、瓶子、石頭,非常震撼。

界面文化:書中既充滿震驚感,又如實地寫出了紐約當代的拜物教、廣告的美學還有理想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評價這種拜物教與廣告美學?

于堅:拜物教不只是美國有,它是世界潮流。要過好日子是人的欲望,現代技術、商業對欲望的無止境的滿足,導致了拜物教盛行。中國思想講“有無相生”,要有,也要無,知白守黑。拜物教就是只要有,不要無。對物的占有越多越光榮,越有存在感。但存在感不僅僅來自物,也來自無——說通俗點,就是所謂精神生活。古代中國莊子、顏回、陶淵明、蘇軾、現代梭羅追求的那種好日子也有存在感,“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這是更高級更深刻的存在感,只講有的話,比較接近動物。

現代藝術在紐約已經被成功地整合到生活當中,紐約街頭的廣告令人想到杜尚、安迪·沃霍爾、勞森伯這些現代藝術大師,這種拜物教不貧乏不丑陋,就像莊子講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很美,令人激動,雖然骨子里還是對物的肯定。將日常生活藝術化也是中國的傳統,蘇州園林就是把大地上的石頭、花鳥蟲魚搬到四合院里,將大地藝術化;而紐約的藝術化是把工業品、現成品、汽車、可口可樂,平常認為毫無藝術性的東西轉化為藝術,相當成功。

呂德安、羅恩·帕吉特、于堅在紐約帝國大廈頂上(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界面文化:就像你寫的,“詩意不再是惠特曼、狄金森的那一套,不是什么頭上的星空、荒野……你得在這兒,這個人工的大地上活個滋潤。認命吧,這就是你的天堂。”以工業品搭建起來的世界就是我們能夠想象的天堂嗎?這段話是否有一些諷刺的意味?

于堅:沒有。我認為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天堂,這就是我們的世界。你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美,只能在置身其中的世界再次發現美。也許與傳統比較起來,工業是丑陋的,但是美國精神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它承認我們躋身其中的世界,而不只是懷舊感傷。廣告和商業主義打開了人的生命的空間,從一個傳統的空間進入到現代的空間,這也是世界。杜尚和金斯堡意識到了詩的對應物的消失,于是要重建一個詩的對應物,要在可口可樂、鋼鐵大橋、水泥墩子、摩天大樓里再次寫出詩意,解放生命,這是他們的努力。

02 當代詩歌又回到了八股式的修辭迷戀,生命感減弱

界面文化:你注意到,現在再提工人詩歌好像是被貶抑的門類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于堅:我覺得詩人天生就是左派,至少要有點多情。中國傳統詩歌沒有工人詩人。現代社會有工種的分類、階級的分類,出現了工人作者和工業題材。這是白話詩的現代性之一,也是受到了西方影響。西方有許多現代主義的作者本來就是工人,工人是天然的先鋒派,像卡爾·桑德堡、哈特·克雷恩萊、惠特曼、羅伯·格里耶等。我三年前去莫斯科參加詩歌節,在莫斯科最著名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里,非常驚訝地發現大部分作品表現的是工人階級。在那里的藝術家看來,工人階級作為題材并沒有過時。我在美國認識的許多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工人詩人,美國詩歌我比較喜歡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身體性,無論是惠特曼還是布考斯基,都不是玩紙牌游戲式的迷戀修辭的象牙塔詩人。

今天富起來才是硬道理,拜物主義席卷了這個國家,人的尊嚴只意味著貨幣的占有量,顏回那樣的呆子只是笑話。工人這個詞實際上和窮人差不多了,用“農民工”來取代工人,農民工意味著窮人、無產者。價值觀相當勢利,農民、工人、土(大地)都是貶義詞,有錢才有尊嚴。與上世紀三十年代比較,中國當代詩歌在這方面已經向右轉了,左派氣質越來越弱,不再與底層的大多數共情。新詩早期的詩人大部分是左派,比如郭沫若和艾青。階級是一種政治,當代詩歌要遠離政治,追求所謂的純詩,追求修辭的難度,尤其學院派的詩必然疏遠工人這個題材。現在是本雅明所謂“靈光消逝的時代”。我剛開始寫詩的那個時候工人階級是相當光榮的,五四以來的反傳統就是把中國傳統的士農工商這個次序顛倒過來——工農商學兵。

工人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動手的、身體性的,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高談闊論的詩歌。從潛意識來講,今天中國當代詩歌可能是對五四之前那種詩歌傳統的復活,清代的詩歌完全成為了修辭游戲,所以才有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白話詩運動就是重新解放中國的生命、解放中國的身體,把被晚清八股束縛的身體重新投向自由。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國革命也是一種身體的解放運動。但今天詩歌又回到了八股式的對修辭的迷戀上去,這一點在大學生的寫作里最為明顯。我曾經擔任某大學詩歌獎的主席,評選出來的詩給我看,真是非常驚訝,大部分青年詩人都在玩這種修辭,言必稱某某斯基,就像魯迅當年批評過的那樣,已經沒有五四以來詩人的那種身體和生活世界的密切關系。

界面文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世界性的嗎?

于堅:在今天是世界性的。二十世紀后半期以來的文明越來越遠離身體,美國也是一樣。上世紀“垮掉的一代”、金斯堡的《嚎叫》和凱魯亞克《在路上》,身體太強烈了,但今天的美國詩人基本上都是二三流的詩人,寫詩像填字謎游戲。比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路易斯·格麗克,我覺得她的詩中的生命感已經相當弱了。

惠特曼、迪金森多么強大呵!李白杜甫多么強大呵!“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涉及到最根本的問題,人類要詩干什么?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為什么要寫詩這個問題已經相當模糊,詩人也不知道,讀者也不知道。詩人不在乎讀者,不在乎他人。讀者也不看詩,詩跟他的人生有什么關系,讀詩只是浪費時間。你要表現你的自我,你的修辭技術高明,與我有何干?李白杜甫王維你讀了之后會共鳴、共情——大地是如此地美,人生如此值得,讀詩之前居然沒發現,看來投生這個世界是值得的。今天的詩沒有這種東西,寫詩就是發表一下獲個獎,去教室里討論一下就完了,不再是“有水井處皆詠柳詞”。很多詩讀完以后覺得這個作者很聰明、造句能力很強,就沒有別的了,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界面文化:你有沒有關注到現在的一些打工詩人的詩?

于堅:看過一點,不多。我剛才的意思不是說要解放生命就把詩變成短平快的宣傳品,現在有些詩追求刺激感官,這種身體狂歡還是把詩作為工具。我主張的是,人是一種語言的存在,詩是對語言的去弊,對陳詞濫調遮蔽著的本色的解放。打工詩歌我看得不多,相對來講寫得還比較粗糙,但是粗糙也比光滑要好——現在的詩都寫得太光滑了。

2004年 與美國詩人梅丹理在哥倫比亞大學(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界面文化:你在書里寫自己成長于“膚淺而尖銳”的漢語環境,這要怎么理解?

于堅:在我們時代,語言總是在吶喊、尖叫。高音是膚淺的,深度來自低音。高音總是在口號標語的邊緣游走,把語言作為工具,這造成了缺乏深度,粗暴而膚淺。詩是對語言的沉思,而不僅僅是吶喊語詞。這種的吶喊、尖叫、短平快的語境對詩人是一個考驗,一種寫作的難度。一個作者隨時要意識到什么是詩什么不是,雖然都是分行的形式,新詩比格律詩更需要強大的閱讀經驗與辨識力。在格律詩時代,格律就是確定的詩的物質外殼,只要講平仄,七言五言就是詩,但詩不是格律也不是白話、書面語或者口語。詩要難得多。在《詩經》以前,連四言都沒有,但詩人還是把詩認出來并寫下來了。要辨識出白話的分行排列是不是詩,這有很高的難度。今天很多的詩,好像發表它們的刊物、作者、獲獎都給人一種“不知好歹”的印象——拙劣的、濫竽充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有感而發是寫作比較低的層次,有感而發不必是詩人,會說漢語就可以。杜甫的詩不僅僅是有感而發,他的語言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千年不朽。杜甫的要求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那是圣人對自己的要求。今天的詩人已經和歷史斷裂了,他們向拼音文字學習寫詩。我開始寫詩是向古代漢語學習,那時古詩所對應的物理空間還沒有完全消失。今天去讀古詩,對年輕的一代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基本沒有對應物了,“畫棟雕梁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朱顏未改,雕梁畫棟在哪里?比如洞庭湖,哪里還看得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這個也不能苛求年輕一代的詩人,這是他們的世界呵。

03 文學曾是我們秘密交流、保存希望的東西

界面文化:訪美也是訪舊,而美國的書寫又帶來昆明的回憶,與工廠里的工友的交往對你的影響是什么?

于堅:青年的朋友就像你的童年和青年一樣決定了你生命的走向。年輕時和誰是朋友或不來往,當時都是無所謂的,但這種選擇會深刻地影響你,只是在將來才會慢慢地呈現。朋友就是故鄉,今天你到一個城市,可能都已經拆光了,只有朋友還在,為你保留過去的記憶,聽見他們的聲音看見他們的模樣就想起那些往事。我有一篇文章叫《朋友是最后的故鄉》,朋友就像一出戲劇幕落之后、在黑暗的街道上回家的那些演員。

界面文化:在過去,你與工友分享詩歌與文學,那個時代里工廠環境里的“氣味相投”對你來說重要嗎?

于堅:太重要了。在那個時代,你周圍人都對文學沒有什么興趣,能夠滿足起碼的溫飽就可以。能遇到一個喜歡詩和文學的朋友,那就是一種心心相印。人總是要有存在感,存在感需要有一個對象。那個時候我寫詩,誰會看詩?詩集都很難找到,更不要說有發表的地方,也沒有文學刊物,我就像古代詩人一樣,只能寫給旁邊人看,而旁邊的人可能還不愿意看。在車間里有這樣一個朋友,愿意看你的詩和你交流,你會獲得多么巨大的存在感。

存在感是一種對活著的超越,意識到你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物。 在那個時代,喜歡文學還比較特殊,除了政治沒有什么可以追求的。文學是我們可以秘密交流、保存希望的東西。后來時代開放了,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更多了,很多人就不再走文學這條路了。詩畢竟是詩選擇作者,作者選擇詩的話很玄乎。那個時候很多人選擇文學,也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界面文化:異邦也生活著一些你過去的昆明的朋友,他們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和個人前途去了紐約,多年以后回首他們的人生時,你的字里行間似乎有一絲悵惘?

于堅:是的,二十世紀的拿來主義一方面讓我們看見了世界——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思想涌進來,也使我們能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另一方面也設立了一種標準,讓很多人迷信“生活在別處”,彼岸才是天堂,此岸令人產生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成為很多人要擺脫的東西,彼岸是一個物質標準,非常實際。很多人去了美國,但是發現美國拜物教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種,那是一種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就可以進入一個新世界。那個拜物教后面還有上帝,這個才是他們真正的彼岸。如果只是獲得一種物質上的存在感,而不能進入那種生活、那種語言、那個教堂,在彼岸就會非常孤獨。生活意味著你信仰什么、吃什么、穿什么、跟什么人在一起玩,而不僅僅是你占有了多少物。我在紐約遇到許多從中國去的人,一輩子不能融入紐約的生活。住在法拉盛,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從來不去曼哈頓,更不去大都會博物館,不參加派對,身在曹營心在漢,與彼岸毫無關系。

在國外遇到很多留學生,都有這種感覺:好山好水好無聊,為什么會無聊,那個好山好水的好和你的語言、經驗、美的尺度沒多大關系。我在書里寫到,在阿巴拉契亞高原上,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那個月亮太大太好了,但沒有一個人關心月亮,因為那個文化對月亮沒有感覺,他們沒有李白和杜甫,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非常孤獨。人不是橫空出世的,你總是出生在一個故鄉、一種母語中,母語意味著信仰。

于堅,昆明人,詩人、作家,也拍紀錄片、攝影。2005年開始“堅記系列”的長篇散文與攝影的寫作,書寫“有難度的散文,而不是“輕騎兵”。著有《昆明記》《印度記》《建水記》《巴黎記》《大地記》《希臘記》等。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于堅:人不是橫空出世,而總是出生在一個故鄉一種母語中

在《密西西比河某處》中,于堅在書寫美國紐約的同時,回憶著家鄉和過去。他在歐洲和美洲回望李白杜甫和母語故鄉,也在今日詩歌的燦爛修辭中感到生命感的虛弱。

2004年 于堅在哈萊姆區的一處涂鴉前(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沒有未來了,一生就是這樣,別墅一棟,存款若干,汽車產于福特公司,牛奶,果汁……沒有未來了,除非你反對美國。”這是詩人于堅為美國寫的詩。

新書《密西西比河某處》記述了于堅的美國之行。紐約改寫了詩意,商業顯得純潔,人們在時代廣場合影留念就像祭祀物質主義的女巫,就像在大雄寶殿燒香叩首。可口可樂、汽車、馬桶皆有詩意,于堅寫道,人們應當在人工的大地上認命、且活個滋潤,如果聽信樂觀主義和實用主義,這里就是“未來與天堂”。

在美國,他與許多詩人相遇或重逢,包括“垮掉的”一派剩下來的人、遠赴重洋只能在街頭謀生的人,隱居在森林里的學者詩人。他欣賞美國詩人的身體性,他們能夠嫻熟地使用各種工具,仿佛在成為詩人之前首先成為了好工人。他更喜歡與街頭詩人相遇,因為他們坦率直接,不需要學院的詮釋,然而詩人的地盤比上世紀小了許多,如今只有混進學院派主導的小圈子才“有效”。

在書寫美國紐約的同時,于堅也回憶著家鄉和過去。上世紀70年代,他在昆明的工廠里做工時第一次讀到了惠特曼的詩,此前他從沒有看過有詩歌這樣歌頌工人,于是也開始富有激情地歌唱“北郊工廠”。鍛鉚車間里愛好文藝的工友曾與于堅一起讀詩,后來命運改弦更張,移民紐約長島,終于在實用主義指導下過上了和《生活》雜志相差無幾的“好日子”。

《密西西比河某處》
于堅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年1月

在《密西西比河某處》出版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與于堅進行了一次連線采訪,聊到了異邦的生活、中國當代詩歌以及上世紀70年代工廠里的寫作和交誼。

01 包容的城市是怎么活潑怎么好玩就怎么生活

界面文化:《密西西比河某處》書寫美國紐約,之前你的《巴黎記》將巴黎作為主角,美國之行跟巴黎之行對你來說有什么不一樣之處?

于堅:巴黎以自己的傳統為榮,有強大歷史感。這種歷史感不是過時的,而是在場的。也許以今天流行的“煥然一新就是好的”這種價值觀來看的話,巴黎簡直就是保守、陳舊、臟亂差、破破爛爛。有的街區堆著垃圾,到處躺著流浪漢、雨果小說中的人物。它的建筑和生活方式都是非常古老的,在巴黎的街上你可以動不動遇到一個已經開了一百年的面包店、開了一百二十年的咖啡館,伙計換了,咖啡的味道還是那個味道。巴黎的美不是要迎合旅游團,這是一個活著的、依然可以過日子的、好玩的古董。比如塞納河邊的書攤,真是老掉牙了,16世紀就在那里,有些書販幾代人都賣書為生。巴黎充滿著尊嚴,相當傲慢。巴黎人是骨子里熱愛生活。我認識好幾個老巴黎人,終生沒有離開過巴黎,你問他有沒有去過別的地方,他說為什么要去,巴黎就是世界的終端。 

紐約有一種現代主義的魅力、生機勃勃,充滿機會和創造力,一直處于世界創造力的高端。無論是技術、商業、藝術還是生活方式,既充滿想象力,又讓想象力能馬上付諸行動成為現實。只要有本事,紐約就會接納你讓你施展,這是鼓勵一切天才的城市,我很喜歡這一點。紐約不是一種面子,為了維持某種概念,生活怎么活潑、怎么好玩、怎么解放,紐約就怎么做。紐約是一個包容的城市,不是“只有……才”、“必須”、“應該”,你可以成為最前衛時尚的,也可以成為最落伍寂寞的,各美其美。洛克菲勒大樓前面有一個雕塑(名為“走向天空”),一根斜的柱子指向天空,上面一個個年輕人背著旅行包正朝太空走,相當未來主義。扭頭一看,下面可能有一個流浪漢正在自得其樂地翻垃圾桶。

2019年 與羅恩·帕吉特、安妮·沃爾德曼在紐約“撕頁”沙龍(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紐約和巴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一本關于生活的雜志,紐約有《生活》雜志,巴黎有《巴黎競賽報》,曾經是最暢銷最有影響力的刊物,這些刊物是贊美生活、研究生活、討論生活的,關于怎樣活著更好玩、更美好、更有尊嚴。天天討論生活,而生活各行其是,只要不違法,怎么都行。我在紐約地鐵遇到一個老頭,整張臉都鑲嵌著鉆石,密密麻麻,有點恐怖,但是關卿何事?我記得有一年看《巴黎競賽報》,里面有一張溥儀的辦公桌照片,堆滿了各種古玩、硯臺、瓶子、石頭,非常震撼。

界面文化:書中既充滿震驚感,又如實地寫出了紐約當代的拜物教、廣告的美學還有理想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評價這種拜物教與廣告美學?

于堅:拜物教不只是美國有,它是世界潮流。要過好日子是人的欲望,現代技術、商業對欲望的無止境的滿足,導致了拜物教盛行。中國思想講“有無相生”,要有,也要無,知白守黑。拜物教就是只要有,不要無。對物的占有越多越光榮,越有存在感。但存在感不僅僅來自物,也來自無——說通俗點,就是所謂精神生活。古代中國莊子、顏回、陶淵明、蘇軾、現代梭羅追求的那種好日子也有存在感,“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這是更高級更深刻的存在感,只講有的話,比較接近動物。

現代藝術在紐約已經被成功地整合到生活當中,紐約街頭的廣告令人想到杜尚、安迪·沃霍爾、勞森伯這些現代藝術大師,這種拜物教不貧乏不丑陋,就像莊子講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很美,令人激動,雖然骨子里還是對物的肯定。將日常生活藝術化也是中國的傳統,蘇州園林就是把大地上的石頭、花鳥蟲魚搬到四合院里,將大地藝術化;而紐約的藝術化是把工業品、現成品、汽車、可口可樂,平常認為毫無藝術性的東西轉化為藝術,相當成功。

呂德安、羅恩·帕吉特、于堅在紐約帝國大廈頂上(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界面文化:就像你寫的,“詩意不再是惠特曼、狄金森的那一套,不是什么頭上的星空、荒野……你得在這兒,這個人工的大地上活個滋潤。認命吧,這就是你的天堂。”以工業品搭建起來的世界就是我們能夠想象的天堂嗎?這段話是否有一些諷刺的意味?

于堅:沒有。我認為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天堂,這就是我們的世界。你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美,只能在置身其中的世界再次發現美。也許與傳統比較起來,工業是丑陋的,但是美國精神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它承認我們躋身其中的世界,而不只是懷舊感傷。廣告和商業主義打開了人的生命的空間,從一個傳統的空間進入到現代的空間,這也是世界。杜尚和金斯堡意識到了詩的對應物的消失,于是要重建一個詩的對應物,要在可口可樂、鋼鐵大橋、水泥墩子、摩天大樓里再次寫出詩意,解放生命,這是他們的努力。

02 當代詩歌又回到了八股式的修辭迷戀,生命感減弱

界面文化:你注意到,現在再提工人詩歌好像是被貶抑的門類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于堅:我覺得詩人天生就是左派,至少要有點多情。中國傳統詩歌沒有工人詩人。現代社會有工種的分類、階級的分類,出現了工人作者和工業題材。這是白話詩的現代性之一,也是受到了西方影響。西方有許多現代主義的作者本來就是工人,工人是天然的先鋒派,像卡爾·桑德堡、哈特·克雷恩萊、惠特曼、羅伯·格里耶等。我三年前去莫斯科參加詩歌節,在莫斯科最著名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里,非常驚訝地發現大部分作品表現的是工人階級。在那里的藝術家看來,工人階級作為題材并沒有過時。我在美國認識的許多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工人詩人,美國詩歌我比較喜歡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身體性,無論是惠特曼還是布考斯基,都不是玩紙牌游戲式的迷戀修辭的象牙塔詩人。

今天富起來才是硬道理,拜物主義席卷了這個國家,人的尊嚴只意味著貨幣的占有量,顏回那樣的呆子只是笑話。工人這個詞實際上和窮人差不多了,用“農民工”來取代工人,農民工意味著窮人、無產者。價值觀相當勢利,農民、工人、土(大地)都是貶義詞,有錢才有尊嚴。與上世紀三十年代比較,中國當代詩歌在這方面已經向右轉了,左派氣質越來越弱,不再與底層的大多數共情。新詩早期的詩人大部分是左派,比如郭沫若和艾青。階級是一種政治,當代詩歌要遠離政治,追求所謂的純詩,追求修辭的難度,尤其學院派的詩必然疏遠工人這個題材。現在是本雅明所謂“靈光消逝的時代”。我剛開始寫詩的那個時候工人階級是相當光榮的,五四以來的反傳統就是把中國傳統的士農工商這個次序顛倒過來——工農商學兵。

工人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動手的、身體性的,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高談闊論的詩歌。從潛意識來講,今天中國當代詩歌可能是對五四之前那種詩歌傳統的復活,清代的詩歌完全成為了修辭游戲,所以才有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白話詩運動就是重新解放中國的生命、解放中國的身體,把被晚清八股束縛的身體重新投向自由。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國革命也是一種身體的解放運動。但今天詩歌又回到了八股式的對修辭的迷戀上去,這一點在大學生的寫作里最為明顯。我曾經擔任某大學詩歌獎的主席,評選出來的詩給我看,真是非常驚訝,大部分青年詩人都在玩這種修辭,言必稱某某斯基,就像魯迅當年批評過的那樣,已經沒有五四以來詩人的那種身體和生活世界的密切關系。

界面文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世界性的嗎?

于堅:在今天是世界性的。二十世紀后半期以來的文明越來越遠離身體,美國也是一樣。上世紀“垮掉的一代”、金斯堡的《嚎叫》和凱魯亞克《在路上》,身體太強烈了,但今天的美國詩人基本上都是二三流的詩人,寫詩像填字謎游戲。比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路易斯·格麗克,我覺得她的詩中的生命感已經相當弱了。

惠特曼、迪金森多么強大呵!李白杜甫多么強大呵!“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涉及到最根本的問題,人類要詩干什么?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為什么要寫詩這個問題已經相當模糊,詩人也不知道,讀者也不知道。詩人不在乎讀者,不在乎他人。讀者也不看詩,詩跟他的人生有什么關系,讀詩只是浪費時間。你要表現你的自我,你的修辭技術高明,與我有何干?李白杜甫王維你讀了之后會共鳴、共情——大地是如此地美,人生如此值得,讀詩之前居然沒發現,看來投生這個世界是值得的。今天的詩沒有這種東西,寫詩就是發表一下獲個獎,去教室里討論一下就完了,不再是“有水井處皆詠柳詞”。很多詩讀完以后覺得這個作者很聰明、造句能力很強,就沒有別的了,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界面文化:你有沒有關注到現在的一些打工詩人的詩?

于堅:看過一點,不多。我剛才的意思不是說要解放生命就把詩變成短平快的宣傳品,現在有些詩追求刺激感官,這種身體狂歡還是把詩作為工具。我主張的是,人是一種語言的存在,詩是對語言的去弊,對陳詞濫調遮蔽著的本色的解放。打工詩歌我看得不多,相對來講寫得還比較粗糙,但是粗糙也比光滑要好——現在的詩都寫得太光滑了。

2004年 與美國詩人梅丹理在哥倫比亞大學(友人攝影)出版社供圖

界面文化:你在書里寫自己成長于“膚淺而尖銳”的漢語環境,這要怎么理解?

于堅:在我們時代,語言總是在吶喊、尖叫。高音是膚淺的,深度來自低音。高音總是在口號標語的邊緣游走,把語言作為工具,這造成了缺乏深度,粗暴而膚淺。詩是對語言的沉思,而不僅僅是吶喊語詞。這種的吶喊、尖叫、短平快的語境對詩人是一個考驗,一種寫作的難度。一個作者隨時要意識到什么是詩什么不是,雖然都是分行的形式,新詩比格律詩更需要強大的閱讀經驗與辨識力。在格律詩時代,格律就是確定的詩的物質外殼,只要講平仄,七言五言就是詩,但詩不是格律也不是白話、書面語或者口語。詩要難得多。在《詩經》以前,連四言都沒有,但詩人還是把詩認出來并寫下來了。要辨識出白話的分行排列是不是詩,這有很高的難度。今天很多的詩,好像發表它們的刊物、作者、獲獎都給人一種“不知好歹”的印象——拙劣的、濫竽充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有感而發是寫作比較低的層次,有感而發不必是詩人,會說漢語就可以。杜甫的詩不僅僅是有感而發,他的語言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千年不朽。杜甫的要求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那是圣人對自己的要求。今天的詩人已經和歷史斷裂了,他們向拼音文字學習寫詩。我開始寫詩是向古代漢語學習,那時古詩所對應的物理空間還沒有完全消失。今天去讀古詩,對年輕的一代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基本沒有對應物了,“畫棟雕梁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朱顏未改,雕梁畫棟在哪里?比如洞庭湖,哪里還看得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這個也不能苛求年輕一代的詩人,這是他們的世界呵。

03 文學曾是我們秘密交流、保存希望的東西

界面文化:訪美也是訪舊,而美國的書寫又帶來昆明的回憶,與工廠里的工友的交往對你的影響是什么?

于堅:青年的朋友就像你的童年和青年一樣決定了你生命的走向。年輕時和誰是朋友或不來往,當時都是無所謂的,但這種選擇會深刻地影響你,只是在將來才會慢慢地呈現。朋友就是故鄉,今天你到一個城市,可能都已經拆光了,只有朋友還在,為你保留過去的記憶,聽見他們的聲音看見他們的模樣就想起那些往事。我有一篇文章叫《朋友是最后的故鄉》,朋友就像一出戲劇幕落之后、在黑暗的街道上回家的那些演員。

界面文化:在過去,你與工友分享詩歌與文學,那個時代里工廠環境里的“氣味相投”對你來說重要嗎?

于堅:太重要了。在那個時代,你周圍人都對文學沒有什么興趣,能夠滿足起碼的溫飽就可以。能遇到一個喜歡詩和文學的朋友,那就是一種心心相印。人總是要有存在感,存在感需要有一個對象。那個時候我寫詩,誰會看詩?詩集都很難找到,更不要說有發表的地方,也沒有文學刊物,我就像古代詩人一樣,只能寫給旁邊人看,而旁邊的人可能還不愿意看。在車間里有這樣一個朋友,愿意看你的詩和你交流,你會獲得多么巨大的存在感。

存在感是一種對活著的超越,意識到你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物。 在那個時代,喜歡文學還比較特殊,除了政治沒有什么可以追求的。文學是我們可以秘密交流、保存希望的東西。后來時代開放了,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更多了,很多人就不再走文學這條路了。詩畢竟是詩選擇作者,作者選擇詩的話很玄乎。那個時候很多人選擇文學,也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界面文化:異邦也生活著一些你過去的昆明的朋友,他們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和個人前途去了紐約,多年以后回首他們的人生時,你的字里行間似乎有一絲悵惘?

于堅:是的,二十世紀的拿來主義一方面讓我們看見了世界——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思想涌進來,也使我們能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另一方面也設立了一種標準,讓很多人迷信“生活在別處”,彼岸才是天堂,此岸令人產生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成為很多人要擺脫的東西,彼岸是一個物質標準,非常實際。很多人去了美國,但是發現美國拜物教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種,那是一種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就可以進入一個新世界。那個拜物教后面還有上帝,這個才是他們真正的彼岸。如果只是獲得一種物質上的存在感,而不能進入那種生活、那種語言、那個教堂,在彼岸就會非常孤獨。生活意味著你信仰什么、吃什么、穿什么、跟什么人在一起玩,而不僅僅是你占有了多少物。我在紐約遇到許多從中國去的人,一輩子不能融入紐約的生活。住在法拉盛,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從來不去曼哈頓,更不去大都會博物館,不參加派對,身在曹營心在漢,與彼岸毫無關系。

在國外遇到很多留學生,都有這種感覺:好山好水好無聊,為什么會無聊,那個好山好水的好和你的語言、經驗、美的尺度沒多大關系。我在書里寫到,在阿巴拉契亞高原上,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那個月亮太大太好了,但沒有一個人關心月亮,因為那個文化對月亮沒有感覺,他們沒有李白和杜甫,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非常孤獨。人不是橫空出世的,你總是出生在一個故鄉、一種母語中,母語意味著信仰。

于堅,昆明人,詩人、作家,也拍紀錄片、攝影。2005年開始“堅記系列”的長篇散文與攝影的寫作,書寫“有難度的散文,而不是“輕騎兵”。著有《昆明記》《印度記》《建水記》《巴黎記》《大地記》《希臘記》等。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湘西| 香格里拉县| 许昌县| 永清县| 沂南县| 宝鸡市| 朝阳区| 二连浩特市| 大冶市| 洛宁县| 河间市| 新泰市| 合山市| 和平区| 怀仁县| 连城县| 梓潼县| 长沙县| 大足县| 大港区| 清新县| 嘉鱼县| 惠水县| 宁南县| 原阳县| 六安市| 栾城县| 武定县| 鱼台县| 金湖县| 深泽县| 南康市| 星座| 万盛区| 广丰县| 铜山县| 博乐市| 恩平市| 建始县|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