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妝品觀察
進入2022年,國產化妝品上新節奏明顯放緩。
美麗修行大數據顯示,2022年1月1日至2月1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有13999條國產化妝品備案數據,較之2021年同期的55978條新品備案數據,減少了41979條。
與新品備案速度同步放緩的,還有國產美妝品牌們的上新速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數個頭部國產美妝品牌在天貓旗艦店上新數量均不超過5個SKU。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一系列法律法規的落地對新品備案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成本提高、行業競爭加劇等原因,國產美妝品牌備案以及推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有人直言: “國產美妝行業2022或將出現‘新品荒’。”
01 新品備案同比減少75%
國產化妝品上新節奏放緩,最先體現在新品備案驟減這一點上。
如前文所述,根據美麗修行大數據,2022年至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共有13999條新品備案數據,同比減少75%。
整體數據減少,各個化妝品企業的新品備案數量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例如,2022年1月1日至2月18日期間,某國產頭部護膚企業的新品備案數量為0,去年同期這一數量則為13條。
這一情況同樣發生在上游代工廠中,同一時期,去年備案數量多達140條的某頭部ODM/OEM企業,今年僅有37條,銳減74%。
國產彩妝品牌情況也不容樂觀。今年以來,某新銳彩妝品牌無一新品備案記錄,而去年同期,其備案數達40個。
除了備案減少,進入2022年,國產美妝品牌上新速度也明顯放慢。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1月1日至今,除了自然堂在其天貓旗艦店“新品”一欄中展示了5款新品,大部分頭部國產美妝品牌的天貓旗艦店展示的新品數量均不超過3款。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品牌今年推出的這些新品,無論包材還是形態,大多是在以往產品基礎上的升級迭代,均未表現出太多“新”意。
例如,今年1月,某國產一線品牌推出年度新品——某VC安瓶精華,無論在包材模式上,還是在成分上,均與品牌此前推出的產品有相似之處。此外,不少品牌推出的泥膜、防曬噴霧等新品,也均未有大突破,價位上與之前也基本一致。
廣州尊伊化妝品有限公司創始人陳來成表示,今年以來,公司推出的新品數量不足5款,“往年效率比較高的時候,一天之內上新的sku都不止5個”。
國產護膚品牌芙清&芙清密鑰創始人鞏軍華也告訴化妝品觀察:“今年以來各品牌主推的還是以往的大單品,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出現的爆品在減少。”
“不少企業為了保證2022年正常有新品推出,會有意將計劃在2021年就推出的部分新品延遲到2022年才面市,”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表示,“今年的新品會有點像‘新瓶裝舊酒’。”
02 “減緩新品開發,或是一種自保”
實際上,新品備案進入緩滯期早已有跡可循。
新規的影響,導致備案周期拉長、成本增加,是導致備案上新慢的最大原因。
2021年5月,隨著《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辦法》、《化妝品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等配套法規落地,導致國產美妝注冊、備案難度陡升,當月,就有業內人士表示:“自5月1日以來,公司沒有一款產品備案成功”。
“新規導致的備案速度減緩,原因之一是由于功效檢測報告耗時較長”,鞏軍華認為,功效檢測報告耗時主要是兩方面原因導致,其一,不同功效檢測耗費的時間不同,功效越大,耗時越長;其二,如今各品牌扎堆排隊,檢測機構一時忙不過來,也就延長了功效檢測報告的出具時間。
同時,新規對于提供“原料報送碼”的強制要求,也給不少企業帶來了影響,陳來成表示:“新規落地了,但是與其配套的一系列設施還沒落地——對于一些基礎原料,很多工廠不愿意獲取原料報送碼。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能尋找替換原料或選擇其他原料供應商,導致原料成本提高。”
此外,新規對新品備案的質量安全負責人、產品配方等諸多方面都提出要求,也加大了企業備案的難度,減緩了新品備案速度。
新規對新品備案數量的影響,還體現在另一方面。在一期一會創始人老文看來,2022年新品備案下降,其實是因為很多企業搶在“功效評價依據”落地之前進行了大量產品備案。
本土美妝市場競爭環境的改變,也是備案上新減少的另一原因。
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同于雅詩蘭黛、蘭蔻等國際大牌能夠依靠某款大單品實現業績長效增長,絕大部分的國產美妝品牌實際上是靠不斷推出新品來刺激消費。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些快節奏推出的新品大多如曇花一現,“所以當整個市場環境開始變得動蕩時,減緩新品開發的速度,其實也是一種自保”。
老文也認為,行業競爭加劇,相當于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一批不是那么規范的公司可能就直接放棄新品開發了”。陳來成更是直言:“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一些小公司撐不下去。公司減少了,備案的新品自然也就少。”
“不過開年新品上新數量減少這個問題,其實是有行業生產延誤因素的”,鞏軍華表示,工廠會比一般企業提前2周休假過年,也會晚2周左右復工。
03 “還將持續半年之久”
備案、上新速度減緩已成為既定事實,不少美妝從業者預判,這一情況至少會持續半年之久。
大麥星球聯合創始人及高級數據分析師何婉瑩認可這一判斷,在她看來,待行業、品牌適應新規的變化后,情況會有所好轉。
陳來成對此則不甚樂觀:“整個2022年上半年應該都會是這種狀態,下半年情況是否會好轉,還有待觀望。雖然說現在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當整個大環境都不好的時候,身處其中的企業也難以得到大的發展。”
而為了適應這一變化,除了遵循企業既定價值觀,努力提高產品質量,不少美妝企業也已展開“自救行動”。
對本土美妝企業來說,進一步做好市場洞察更加重要。
紐西之謎集團董事長劉曉坤曾公開表示,正是因為洞察到消費者既要天然又要功效的心理,2022年,紐西之謎會進一步提升產品功能性,也會上新更多高端品牌。
對芙清來說,由于2021年的新品開發計劃仍在進行中,所以目前芙清的上新頻率和去年同期相比并無大的改變,但當新一輪新品開發計劃展開,“品牌會擔心錯過市場機會。所以在做新品開發計劃時,我們也會做好更多的基礎配方儲備,同時要花更多精力去進行前瞻性市場洞察”。
“我們會做好未來1—3年可能的上新計劃,這樣就可以指導今年要在原料、配方、測試上做什么準備工作。其次就是增加產品配方儲備,做好前期測試,搭建產品庫,這樣即便短期內有些品無法推新,但只要有需求了,我們就能迅速從產品庫里調品上市。”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也是不少企業的發展新方向。
陳來成告訴化妝品觀察,在堅守美妝產品業務之外,得益于既有的配方及技術優勢,廣州尊伊化妝品有限公司也開始涉足二類醫療器械領域。同時,公司與其他全球性企業聯合,生產具有特色的新產品。
在鞏軍華看來,如今的上新放緩,未必不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接下來國產美妝行業會更加規范和良性。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是艱難的,但是陣痛過后就是繁榮。中國化妝品行業的增長還有極大的空間,隨著市場需求、監督規范、企業自身的提高,發展必然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