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oodaily每日食品 Cathy Wang
說到吃肉,誰的DNA動了?
人類漫長的飲食文化中,從來沒有缺少過肉的身影。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肉食種類豐富多樣,烹飪方法也是花樣百出。可以說,人們對于肉的喜愛,早已深深鐫刻在DNA中。
冬奧會期間,#冬奧村一天午餐消耗80多只烤鴨#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除了北京烤鴨,翻開中國的“吃肉地圖”,里面還藏著不少學問:“沒有一只牛羊能活著離開西北”、“在廣東,雞和魚都插翅難飛”、“吃豬肉上,川渝人是認真的”··· 盡管各個地區飲食習慣不同,肉卻始終是中國人餐桌上的領銜主演之一。
盡管植物肉、細胞培養肉等人造肉制品陸續涌現,然而對于大多數干飯人來說,真材實料的肉還沒有吃夠,人造肉目前還無法取代肉在日常飲食中的地位。不過,愛吃肉的我們真的懂肉嗎?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書寫了怎樣的吃肉歷史?現代肉制品發展到了怎樣的階段?市場規模如何?又存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未來,干飯人們又將吃出怎樣的新吃肉食代?
01、幾十萬年的吃肉歷程,發展到了怎樣的階段?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六畜興旺豬為首,五谷豐登糧領先。”農耕社會時期,如果一個家庭能夠養全“豬、馬、牛、羊、雞、狗”這六種動物,則代表家庭和睦團結、人丁興旺。
歐美國家更重牛羊雞肉,東亞各地豬肉占據優勢。世界上稱得上“六畜興旺”的國家其實并不多,而地大物博的中國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圖片來源:pexels
從“憑票吃肉”到消費量世界第一,現代肉品工業化進程加快
縱然擁有源遠流長的吃肉歷史,1949年之前的舊中國時期,日常飲食還是以谷物為主,一般只有在社交和儀式性的場合才會吃肉,豬肉的產量也從未充足到供所有人口日常食用。
除了上海、青島、武漢、哈爾濱等城市有幾家機械化屠宰廠外,在全國基本沿用原始落后的屠宰方式,由個體屠商和私人商戶采用“一口鍋、一把刀”的方式殺豬賣肉。衛生條件極差,豬肉市場供求和價格波動性較大。經濟極端落后,現代肉類食品產業幾乎是一片空白。
為解決數億人口的基本吃肉問題,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行票(肉票)、證(副食本)制度,以及計劃分配和定量供應辦法。憑票買肉是當時居民肉類消費的主要方式。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當時中國的人均肉類年消費量僅3.3千克左右。這意味著當時的中國人平均每月才吃半斤肉,吃肉水平全球墊底,約是世界平均值的1/7。
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過去由集體組織分配的食品等社會物資,越來越多地通過市場進行分配,豬肉成為一種可以大規模交易的商品。大型專業和商業養殖場逐步取代小農,并在很大程度上用市場取代了家庭自給自足的體系。
1984 年出臺開放搞活政策,取消生豬統購統銷政策,國有肉聯企業被推向市場,春都引進第一條西式火腿腸生產線,雙匯進入精加工領域,現代真正意義上的肉制品工業開始起步。20世紀90年代,“豫”火腿腸統領天下,雨潤等企業的加入,加速了高低溫等肉制品的快速發展。
圖片來源:pexels
為了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的消費需求,肉類市場衍生出腌臘制品、醬鹵制品、熏燒烤制品、油炸制品、火腿制品等七大類中式傳統肉制品,包括火腿、臘肉、熏肚、醬肉、肉干、肉脯等500多個品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各種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卻肉、小包裝肉、半成品肉、熟肉制品消費比例逐漸上升。
經和組織數據庫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肉類消費量達8829.6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達51.3千克,相較1961年翻了 16倍左右。肉類消費正由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高。
圖片來源:金十數據
02、新老品牌共同發力,肉制品市場潛力巨大
1)傳統肉企:強大供應鏈優勢與轉型發展需求并存
21世紀以來,我國肉類和肉制品的產銷保持強勁發展勢頭,肉制品產量占肉類產量比例穩步提升。肉制品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龍頭優勢更為明顯。
雙匯作為我國肉制品加工的代表企業之一,擁有我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形成了養殖、飼料、屠宰、肉制品加工、 新材料包裝、冷鏈物流、連鎖商業等完善的產業鏈,以及近百萬個銷售終端。中商研究院數據顯示,高溫肉制品中,雙匯市場份額達60%,連續多年居中國肉類行業第一位。
龍大肉食作為專業從事肉食品加工的大型企業,擁有集種豬繁育、飼料生產、 生豬養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為一體完整的肉食品產業鏈,產品涵蓋優質鮮凍分割豬肉、 低溫肉制品、散裝醬鹵食品等三大類400余個品種,支撐起較穩市場格局。
縱然我國的肉制品消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從發達國家肉制品的發展歷程看, 我們還處于發達國家肉制品消費過程的第二階段。主要特點在于:肉制品消費數量增加,比較關注品種和口味。但距離發達肉制品消費國的重視營養、品牌、情景消費等特點還有一定的差距。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加工肉制品占肉類消費比例為23%,而全球平均為45%,發達國家超過70%。
近年來,消費升級推動人們尋找更健康、品質更優的肉食產品。與此同時,從產品導向到消費導向,從控制原料到控制數據與流量,新銳品牌、新產品形態、新營銷模式不斷涌現···新零售沖擊下的肉食產業正在掀起顛覆性的革命,肉食產業的傳統格局面臨重組。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龍大肉食在2016年年報經營計劃中添加“大力推廣休閑類食品”,并在2019年提出重點發展冷凍調理肉制品和高端肉制品,開發高端休閑肉制品新品類。到了2021年上半年,龍大肉食屠宰行業營收占其總營收的72.49%,食品行業營收仍僅占7.29%。
為此,龍大肉食對自身發展戰略再次調整,采用“以食品為主體,以養殖和屠宰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傳統品牌在產品定位、品牌形象和營銷策略上不斷改進,以迎合新生代消費者。
2)新銳品牌:多元深加工產品形式,豐富干飯人吃肉場景
①主戰場不能丟!品質肉食花樣呈現,給餐桌輕松加道硬菜
在“2022每日食品年度十大商業熱點”中,Foodaily提出,以燦爛的主食文化為核心,效率與生活的博弈推動中國飲食文化和新生活方式的進化。這其中,預制菜品勢必迎來發展的上升期。
消費群體和需求的迭代、食材標準化技術的更新、資本對于新零售體系的投入,以肉為主要食材的預制菜產業有望更加成熟。即使是廚房小白,也可以輕松給自己的餐桌加一道精致又不失煙火氣的硬菜。
老飯骨圍繞家庭小廚房,針對食材難備齊、制作工藝繁瑣、普通人很難在家復制、去餐館吃價格昂貴等痛點,推出小小獅子頭、金湯佛跳墻、水煮牛肉等預制菜品。甄選精品肉類食材,通過傳承古法和融合創新,保留食品原味。
圖片來源:老飯骨
而珍味小梅園以“將餐廳級美味搬進消費者冰箱”為理念,注重菜品和口味的豐富性,為平價美味的大眾消費群體提供水晶荷葉雞、黑椒牛柳、宮保雞丁等50+款預制菜品,為廚房增添新選擇。
圖片來源:珍味小梅園
此外,仙味爺爺創新推出每顆重達50g,直徑約5cm的大顆牛肉丸,重新定義潮汕牛肉丸;廣州酒家將廣式臘腸搭配不同便當,豐富臘腸消費場景;如意三寶甄選新西蘭進口羔羊,采用好食材微調理加工理念,讓廚房小白輕松做酒店大餐;紅小廚佛跳墻選用高級海參鮑魚,打破國宴餐桌食材加工桎梏···
圖片來源:仙味爺爺、廣州酒家、如意三寶、紅小廚
②追劇伴侶、下酒小菜、靈魂夜宵···創新工藝造就“肉中多面手”鹵味零食
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休閑鹵制品行業規模約1235億元,過去五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8%,遠超食品領域其他品類。魔鏡市場數據顯示,僅2021年8月,天貓淘寶平臺下鹵味零食/豬肉脯/牛肉干類目的銷售額超10億元,銷量高達2552萬件。
可以看出,中國人不僅熱衷于在飯桌上花式吃肉,對于休閑時刻吃口肉這件事也有著巨大的熱情。
Foodaily觀察到,同樣是鳳爪,王小鹵瞄準“追劇必備”、“粉面伴侶”等食用場景,抓住消費者對鳳爪去甲需求做產品差異化,推出“個大、肉多、沒指甲、易脫骨”的虎皮鳳爪;逗嘴首創非輻照鎖鮮技術,以無骨謎之鳳爪系列切入,鳳爪口味不設限,且能常溫鎖鮮,改善傳統輻照工藝影響,相比傳統產品更營養。
圖片來源:王小鹵、逗嘴
此外,辣么鹵力以“辣鹵口味+創新食法”為靈感,開創“輕烹飪餐鹵零食”新賽道;小鮮鹵采用-196°C液氮速凍保鮮技術,打破鹵味鎖鮮短保壁壘,做到12個月長效保鮮。
圖片來源:辣么鹵力、小鮮鹵
③學校、辦公室、戶外、長途··· 便攜高蛋白“減負零食”隨走隨吃
近年來,以雞肉、魚肉、牛肉等動物蛋白,或以豆類等植物基蛋白為來源的高蛋白食品增長迅速。據Innova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全球宣稱高蛋白質來源的食品飲料新品發布年均增長了20%。高蛋白食品的消費群體不再局限于健身人士,產品形式也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大罐蛋白粉。
常溫雞胸肉類產品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深受輕食愛好者青睞。暴走斑馬率先選用正大全產業鏈雞小胸,獨立包裝形式;鹵味覺醒將雞胸肉鮮切成薄片,先鹵后烤,最大化保留其低脂高蛋白的優點;無窮食品選用養足365天雞齡雞胸肉,先蒸后烘,121°C高溫殺菌保鮮技術,鎖住新鮮美味···
圖片來源:暴走斑馬、鹵味覺醒、無窮食品
海洋蛋白方面,小伶鼬選用深海帶魚魚肉為主要原料,全程烘焙無油炸,每包產品含有38%的蛋白質,脂肪含量減少98%,打破薯片固有印象,拓寬了肉類食品的食用方式與場景;提供高蛋白攝入新選擇;海派說甄選進口智利三文魚,鎖鮮保鮮及殺腥滅菌技術保留三文魚新鮮與營養,每包蛋白含量54%以上,為消費者提供海洋蛋白攝入新選擇。
圖片來源:小伶鼬、海派說
03、小結
縱觀我國的肉制品消費,目前整體跨過“小康”階段,正向富裕型消費邁進。品牌意識漸濃、追求高端品質。消費場景從家庭烹飪向餐飲業轉移、從節假日集中向日常擴散。高線城市的新生代和中產群體,逐步具有個性化的肉食消費觀,植物基、功能化、零食化漸成風潮。
盡管植物肉的商業價值在于應對未來動物蛋白的短缺、以及消費者對于健康和環保的追求。但是植物肉熱潮背后,中國人對動物肉食消費的執著偏好卻難以輕易改變。
我國的傳統地域特色肉制品經過三千多年世人的改良及加工,以其品種繁多、色澤獨特、口味優良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但是這類傳統肉制品的加工方式也存在著不少缺陷:質量安全不宜控制、貯藏時間短、只適于家庭式或作坊式小批量生產等。
通過加大對傳統肉制品加工方式的研發力度,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肉制品傳統工藝,與現代化生產相匹配的傳統地域特色肉制品,有望成為新吃肉食代的肉制品消費熱點之一。
參考資料:
[1]中國吃肉地圖,北方輸慘了,網易數讀,2021-10-13
[2]中國肉制品行業發展前景研究報告,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
[3]新消費浪潮下,中國肉食產業的創新之路,Foodaily每日食品, 2020
[4]中國的豬肉奇跡?中國豬肉產業的大型農企與發展,謝敏怡,2014
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