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覃思悅
北京時間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冬奧會落下帷幕。從開幕式到閉幕式,運動員們所穿的隊服和專業運動服再度觸發熱度,各類專業運動品牌,乃至時尚品牌,均有不同程度曝光收獲。
安踏、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大體育品牌,甚至是頂級奢侈品Prada、Omega等,都在奧運賽場上展示強大存在感。
但并不是所有的奧運參賽運動員都如想象中那樣光線亮麗——穿著品牌特供的服飾或裝備,收獲大量的關注,得到一筆豐厚的贊助金。
據美國專業市場機構21 Marketing的數據,只有約5%的奧運參賽運動員將自己的商業價值成功變現。
2022年2月6日,在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決賽中,1997年出生的朱莉婭·馬里諾 (Julia Marino) 以87.68分獲得銀牌,這是美國代表團在本次冬奧會收獲的首枚獎牌。
但比起首枚獎牌,更受大眾討論和關注的是馬里諾的Prada滑雪板——據Apex Marketing Group 的數據顯示,圍繞馬里諾滑雪板的報道在全球范圍內為Prada帶來了約980萬美元的同等品牌價值。
去年夏天的東京冬奧會,全球超過30億的觀眾收看賽事。北京冬奧會的收視數字還未公布,但各方對于這一數字的估計都表示樂觀。
奧運的大賽效應,讓品牌方們蜂擁而至,希望與獲獎運動員們達成合作。
但大部分品牌都會發現,這些明星運動員們早在賽前就和其他品牌牢牢綁定。如果想要合作,至少得排隊到一年之后。
及時選擇有潛力的運動員,早早押寶,對品牌方來說無疑很重要。
2月15日,中國選手蘇翊鳴在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上奪冠之后,一條#蘇翊鳴經紀人忙著拒絕代言#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蘇翊鳴的經紀人表示,團隊每天都要拒絕掉100個代言。
早在2016年,滑雪品牌GOSKI就“入股”了這位單板新星。
隨著蘇翊鳴升入成年組,在各類國際賽事中獲獎,其代言或合作的品牌從專業滑雪擴大到了快消(清揚、元氣森林)、護膚品(修麗可)、數碼家電(卡西歐)等。
冬奧會帶來的熱度幫助這些品牌快速提升了品牌認知和消費者好感度,他們的早早“入股”也獲得了“眼光長遠”的好評。
但在每一個蘇翊鳴和馬里諾的背后,更多的是成千上萬的奧運選手回到家鄉從事默默無聞和低薪的工作。
如果沒有登上領獎臺,他們可能只能獲得一套國家隊官方贊助的服飾作為紀念。接下來的四年,如何繼續,對他們來說又是一個挑戰。
冰雪運動相較于夏季運動還是更小眾,高昂的訓練和比賽費用,缺乏大型國際賽事的曝光,種種因素都讓大部分奧運選手難以繼續他們的職業生涯。
對于很多冰雪項目的運動員而言,如果沒有贊助,只能早早退役,轉行教練或是技術人員來維持生計。
即使是世界冠軍、奧運獎牌獲得者,也有可能陷入這樣的窘境。
美國花樣滑冰運動員德比·托馬斯(Debi Thomas)在1988年成為第一位獲得冬奧會獎牌的黑人運動員,但之后由于破產,她關閉了自己開設的醫療機構,甚至被迫賣掉了這枚寶貴的奧運獎牌。
奧運會單項前八名的運動均可獲得自己的成績證書,前三名運動員則可獲得獎牌、吉祥物和頒獎花束。而僅有極少部分人,能真正將賽場成績轉換為商業價值,進而實現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