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穆玥
據券商中國報道,近期一類由信托和私募合推的“風險緩沖產品”逐漸興起。這類信托計劃由私募擔任投資顧問,用于投資其名下私募產品,產品設置一定期限的“風險緩沖期”,要求私募管理人以自有資金跟投、且在約定期限內優先承擔產品的虧損,從而實現對普通客戶的“保本”。
其中,某信托公司發行的風險緩沖產品要素表顯示,該產品由北京某量化私募擔任投資顧問,投資人首次認購金額要求不低于40萬元。信托計劃主要投資于上述量化私募發行的私募產品,產品設置了12個月的風險緩沖期。信托產品本身沒有預警止損設置,不過投資的私募基金預警線為0.96、止損線為0.95。此外,還約定特定委托人跟投比例不低于7%。
其實“風險緩沖產品”并不是私募最近才想出來的“新玩法”,界面新聞記者以“風險緩沖”作為關鍵詞在中國基金業協會進行搜索發現,截至目前,中國基金業協會共備案有44只名稱中含有“風險緩沖”四個字的私募產品,其中發行時間最早的是上海凱石益正資產旗下的“外貿信托-凱石風險緩沖1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該產品成立于2011年7月29日,2014年4月21日正式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完成登記備案,目前已經延期清算。
部分知名私募也曾發行過相關的產品,比如百億私募盈峰資本曾在2013年成立“中信·盈峰新時代1期管理型風險緩沖金融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信·盈峰量化對沖1期管理型風險緩沖金融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及“中信·盈峰成長2期管理型風險緩沖金融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3只產品,上海同犇投資也曾于2018年2月發行過“外貿信托-同犇風險緩沖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
不過,即便是“風險緩沖”類產品也不意味著業績會比普通產品更靠譜,比如上海益聚投資旗下的“中信聚益之銳意進取管理型風險緩沖金融”,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該產品成立于2014年12月,截至2019年4月12日累計虧損達24.68%,期間最大回撤值高達54.63%,最終以提前清算而收場。
除此之外,還有業內人士在接受界面記者采訪時對該類產品的合規性提出了疑問,該業內人士指出,設置風險緩沖期之后,私募在約定期限內優先承擔產品的虧損,能在一定范圍內對投資者實現“保本”,對于投資者來說更好接受,能夠幫助私募更好地募集到資金,不過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不能保本,因此該類產品在“合規”方面或存在一定的風險。
界面新聞注意到,自2020年以來暫未有新的名稱中含有“風險緩沖”的產品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完成登記備案,以往發行的相關產品目前大多數也已經完成清算,僅有5只產品仍在運行中。
事實上,近年來私募行業的監管趨嚴,今年2月底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修訂后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及配套指引,4月底發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征求意見稿)》。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本月以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數量為0,同時有6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完成注銷。另據《證券日報》報道,截至5月24日,今年以來已有13地證監局對44家私募基金及其相關負責人開出60張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
在此背景下,未來這種由信托和私募合推的“風險緩沖產品”或也將面臨合規方面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