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編輯|曉夕
菜市場里、洗車行邊、立交橋下,這些被遺忘的城市角落,正在變成咖啡青年的秘密根據地。
最近我發現有些咖啡店,專門選址菜市場、停車場等“冷門位置”,而且有人穩定經營多年、已開出5家店。
這是什么“奇葩”開店思路,背后有什么邏輯?
01 開在洗車行、菜市場“讓咖啡像豆漿油條那樣日常”
最近在武漢的朋友,迷上了一家小店,聽她說,這家店開在了汽車美容店旁邊,每次過去都得費點功夫,但讓人念念不忘。
門店不算大,只有10~15平左右,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經典款、創意飲品,這里應有盡有。
比選址更獨特的,是她們的創意咖啡。比如以“武漢”為主題的創意飲品,就結合了當地特色熱干面,將芝麻醬、花生醬、濃縮咖啡調和,淋在光明奶磚上;主題為“蘭州”的創意飲品,則使用了蘭州市花苦水玫瑰。
出于好奇,我聯系上了這家叫做在野咖啡的小店,主理人歐陽師傅已經在武漢已經開出3家店。
歐陽師傅告訴我,她們的第一家店,就開在了菜市場旁,后來菜市場倒閉,才有了在野咖啡,之所以選擇這些“小地方”,也是因為固定成本更低些。
在野咖啡日均出杯量達到40~50杯,第一波客群自然是車主,年齡在22~50歲之間的他們,保養車輛較為高頻,屬于中高端人群,與咖啡的調性也比較契合。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愛好打卡的年輕人專門趕來打卡拍照,吸引他們,靠的就是店內創意飲品。
“我們更愿意將節省的固定成本投入在咖啡和顧客身上。”歐陽師傅介紹,除了成本這一必要因素外,選址在菜市場、洗車行,歐陽師傅還有別的考慮:她希望將咖啡真正變成日常,而不是必須“停下來細品”的小資飲料。
“我們想做的咖啡,不是讓你停下來去喝,而是進入你的生活,像豆漿油條那樣真正日常化。”
把店開在菜市場/洗車行旁,就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場景的方式。
這一想法不是個例,我發現,把咖啡館開在菜市場、洗車行、停車場,似乎是低成本開店的一個好思路。
02 菜市場賣咖啡,已經開出5家店
最近,有家天津的咖啡店引起了我的注意:
開在菜市場旁,客單價平均16元,堂食/外帶都可以 ,店內菜單很豐富,經典款、特調都有,也有果咖系列。
我了解到,這家店叫久星咖啡,已經穩定經營了5年,周邊有很多固定客群。
并且,久星咖啡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早餐時段”,7:30~9:30,是打工人的時間,美式9.9元,還送特產大黃油餅干,除此之外,還有14.9元、16.9元的早晨套餐。
“贈送餅干是考慮到上班族早起太匆忙,空腹喝咖啡容易身體不適。”主理人老于告訴我。
而且,這家店選址在菜市場不是偶然,最近老于正在籌備第6家店。這幾家店都有一個共性:都開在菜市場旁邊或菜市場內。
租金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菜市場有自帶人流量,消費人群不僅僅是年輕群體,就連大爺大媽,也會來買杯咖啡。
菜市場的選址,本身就是居民區的核心位置,交通多半也比較方便。
而“逛菜市場”,是一個剛需型的固定行為,每周都要來幾次,見得多了,購買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
03 開在停車場,周圍是海鮮排檔
在福建的小明,則在老家停車場里開了家咖啡店。
這家叫做Day-off的店開在了村莊停車場的入口處。
對于老板小明來說,在這里開店足夠方便,又是老家,周圍還有自家的海鮮排檔店,節省不少開支,店內產品均價25元,以經典款咖啡為主,也有少量特調和單品手沖。
與武漢的在野,天津的久星類似,小明認為,開在停車場附近,會有一波固定的人流量,再加上海鮮排擋就在周圍,很容易擁有穩定客群。
除了這波穩定客群,也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探店型客人,“旅游城市往來的客人會有咖啡的需求”。
小明說,門店面積15平,咖啡多為打包杯,堂食外帶都很方便,平均日出杯量在30杯,對于鄉村咖啡店來說,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
04 奇葩選址背后:較少的成本,做被忽視的生意
聽了他們的故事,我發現,咖啡進入城市角落,還有很多“精準開店”的機會。
1、剛需場景下開店,自帶穩定客流
在采訪過程中,我發現這三位老板,都不擔心客流量,而且幾乎都是附近區域的唯一咖啡店。
菜市場、停車場、洗車行,這些場景雖小,但都是生活剛需,或許你不會專門買杯咖啡,但一定會去這些場景下買菜、停車。
在買菜、停車之余,順手買一杯咖啡
而且,這些剛需消費,都存在“時間空檔”,等待洗車、挑選果蔬都需要時間,這就為進店購買一杯咖啡創造了條件。
對于這部分客群來說,買咖啡只是“順手”的事,做汽車美容的時候點杯咖啡,坐著發幾分鐘的呆,更契合如今快節奏的生活。
“咖啡或許不是剛需,但你在上班過程中一定會買早餐,你下班回家時,也一定會買點菜,剛需場景下賣咖啡,才是我們需要做的生意”。
2、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店,租金低50%
小紅書上,“1萬元/5萬元開家咖啡店”,這樣的筆記遍地都是,而結局很多都是慘敗,資金的限制,讓他們無法放手去做。
而這波開店的人,他們舍棄了繁華選址,選擇在產品和服務上下功夫。
以在野咖啡為例,開在汽車美容店,旁比起開在市區,租金要低了50%左右,節省下來的開支,就能用來提升產品品質。
3、打開思路,社區咖啡還有很大潛力
從南到北,上文提到的3家店,本質都是社區咖啡,他們做的是真正大眾化的咖啡。
歐陽師傅告訴我,她們想做的店更像是“咖啡大排檔”,讓咖啡直接進入生活,而不是需要享受的“小資情懷”。
歐陽師傅看來,這些真正接地氣的地方,被人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誰能保證這些地方沒人愛喝咖啡呢?去商場和買菜都是‘逛’,咖啡不該有場景限制”。
把門店開在海鮮排檔旁的小明,也有類似想法,“為什么一定要給咖啡設置場景?只存在于市區的咖啡,不是真正的日常飲品。”
4、做日常化咖啡,不需要專門“停下來喝”
“你會為了豆漿油條專門停下來品嘗嗎?”
在歐陽師傅看來,需要顧客專門去店里打卡,坐下來慢慢品嘗,但這種行為本身就脫離了生活。
沒人會為了豆漿油條駐足5分鐘,咖啡應該與生活銜接,不是“停下來享受”,而是“邊走邊喝”。
結語
如何將飲品“剛需化”,這些獨立咖啡人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沒人注意到的“奇葩”角落里,用較少的成本做被忽視的生意,他們對自己已經有了精準定位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