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莘奇疾
編審|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時光
編輯|半島
冬奧會帶動了體育熱潮,“雙減”政策引發了各界對體育的重視。兩種因素交織后,會不會帶動體育培訓產業的迅猛發展?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在綜合分析后認為,面向未成年人的體育培訓行業很難形成幾家規模巨大的全國性機構占據重要份額的局面,盡管整個行業會保持穩定且快速的增長,但將呈現高度分散的狀況。這種狀況比較符合國情,也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換個角度說,后續這個領域并不適合風險資本大顯身手,但會容納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也會帶給人們更多運動的快樂。
北京冬奧會圓滿落下帷幕,中國代表隊主場作戰取得了9金4銀2銅的歷史最好成績,在全國掀起了冬奧熱潮。獨獲兩金一銀的00后谷愛凌更是成為大贏家,聲譽和收益達到巔峰。
網絡上,廣大家長對谷愛凌的成就一片驚嘆:這不就是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典范嗎?
冬奧會將極大地帶動我國冰雪運動的普及開展,可以預見很多家長會帶著培養“谷愛凌”式孩子的夢想,將小朋友們送上雪道,而這意味著高昂費用的開端。
從事冰雪運動開銷很大,“培養一個谷愛凌”究竟要花多少錢的話題讓很多人好奇。答案有很多種,從數百萬到數千萬不等,如果只算從事訓練、參加比賽的直接費用,可能谷愛凌母親給出的100萬美元答案相對靠譜一些。
△冰雪運動頗為費錢,以冰壺為例,比賽用的冰壺單只上萬,普通人想真正體驗一把不那么容易。網友發揮娛樂精神,萬物皆可冰壺。
冰雪運動吸金能力這么強,大資本會不會紛紛涉足這個領域,從而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當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后,將孩子送往各類體育培訓班,這個行業會不會迎來爆發性增長,成為資本青睞的熱門窗口呢?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就來重點分析一下面向未成年人的體育培訓這個行業。
行業規模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約為2.74萬億元,“體育教育與培訓”總產出量為2023億元,占整個體育產業總量的7.4%。但這是全社會的數據,而且包括教育與培訓兩大類。結合第三方的數據推算,面向未成年學生的培訓市場體量大約在500億量級。
國家體育總局印發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為體育產業提出了發展目標:到十四五期末,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按比例測算,屆時面向未成年人的體育培訓市場體量大約在千億左右。
看起來體量不算小,而且未來可預測的發展空間也挺大。那么現在有多少家體育類上市公司以此為主業呢?
答案是零。
據媒體統計,至2021年年末,在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國體育公司達到40家,總市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而且有4家公司市值超過千億元,依次為安踏體育、申洲國際、李寧、華利集團。
但40家上市公司之中沒有一家聚焦于未成年人的體育培訓,即便把關鍵詞擴大到全體國民的體育培訓服務,答案也是零。
4家千億公司中,兩家是品牌商,另兩家屬于代工領域,主營業務都在實業領域。國家體育總局下屬的中體產業曾經涉足過健身房運營領域,但很快也就不了了之。
為何沒有大資本進入
資本是逐利的,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就在于項目性價比不高,利潤空間不大,且不具有爆發性增長的潛力。
體育培訓班的贏利特點
體育培訓機構最吸引人的關鍵點一是場館設施,二是師資團隊。
場館的投入非常巨大,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寸土寸金,租金尤為昂貴。優秀的師資力量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些綜合成本肯定要攤到服務對象身上,而場館的承載能力和老師帶團隊的規模都有上限,無法通過無限制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但如果服務費用過高,招生人數又會減少。
所以總體看來,體育培訓是一個無法通過規模化快速降低單位成本的行業,只能通過嚴控成本、精細化管理來獲得一定的利潤。
因此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主要面向未成年人且規模較大的體育培訓機構非常少,也沒有資本愿意過多投入。大多數面向未成年人的體育培訓是那些有獨特優勢的單位所舉辦,例如體育場館、青少年宮、婦幼活動中心等事業單位。但在管理越來越嚴的當下,這些事業單位提供的培訓服務要強調公益性,不能僅以贏利為目的,而且曾經比較普遍的對外承包場館的做法也被明令禁止。
△各類綜合性的健身連鎖機構也會開設一些未成年人的培訓課程,有的還有比較有特色,像萬國體育,就以擊劍見長,但也不成規模。截圖于萬國體育官網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體育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情況有所好轉,但機構離做大做強、大規模盈利還差得遠,上市發展更是遙不可及。
體育培訓班的先天缺陷
除了成本高企的原因之外,體育培訓班無法做大,還和其自身先天缺陷有關。
家長是體育培訓業的“金主”,滿足他們的需求應該是行業要優先解決的事項。家長送孩子參與體育培訓,無外兩個訴求,讓孩子強身健體,同時讓孩子多掌握一種技能,從而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多一些選擇或發展空間。
雖然體育運動種類繁多,但國內的現實情況是,不管是哪種運動,一般情況下學生都需要加入校隊、市隊、省隊,或者是職業俱樂部,才能參加該運動的正式比賽,也才有可能獲得較好回報。
培訓班的缺陷在于,一旦受訓的小朋友年紀漸長,也達到了一定水平,需要更專業的訓練與比賽時,培訓班無法匹配這個需求,因此只能停留在比較初級的興趣培養或者人才輸送的層面,含金量不足。
如果參加初級培訓的人員特別多,能形成巨大的規模,比如在當前力推的“雙減”政策下,學校和家長對體育培訓的需求大增,會不會成為一個行業機遇?畢竟原來面向未成年人的學科培訓業曾經狂飆突進,創造了不少業內神話與財富傳說,有沒有可能在體育培訓行業重演神話呢?
雙減政策的影響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認為,“雙減”政策對體育培訓業的業績提升影響力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不僅無法改變行業的先天缺陷,而且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制約。
《教育法》第八條規定: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義務教育法》第二條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三條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
盡管體育培訓并不在目前 “雙減”紅線之內,但綜合閱讀各雙減試點城市推出的政策后可知,對體育這樣的非學科類培訓限制性條件一樣很多,收費、審批、資質、硬件等方面都有規定,而且無一例外都留下進一步加強管理的政策空間。
假如一旦發現體育培訓行業有過熱趨勢或者有資本大規模介入,導致公益性減弱,那么直接將該領域“視作學科類培訓管理”是顯而易見的政策選項。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面向未成年人的體育培訓行業很難形成類似“好未來”“新東方”那樣的全國性大機構占據重要份額的局面,盡管整個行業會保持穩定且快速的增長,但將呈現高度分散的狀況。這種狀況比較符合國情,也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對家長來說,送孩子參加體育培訓,助其磨煉意志鍛煉身體,并且嘗試一種職業發展的可能性,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在起步階段,選一家靠譜的體育培訓班實屬必要。但如果能堅持到進階階段,孩子則需要接受更為專業、更有針對性且有上升通道的培訓方式,那么進入學校的校隊、職業隊的梯隊、體校等,幾乎成為唯一的選擇。
未來哪些種類體育培訓會有比較好的發展
雖然剛經歷了冬奧會,冰雪運動也會有較快的發展,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但并不看好相關的培訓機構會有太好的發展,除了過于小眾, “錢途”也不怎么好。
天才少女谷愛凌是名利雙收了不假,據熱心人統計,其商業收入早已過億。然而谷愛凌只有一個,她的家庭、天賦、運氣等,并不是每一個冰雪運動員都能兼有的。
哪些體育培訓會有比較好的發展預期呢?不妨先來看看掙錢多的運動員是哪些。
據統計,在2010年至2019年間,收入最高的前十位運動員分別是:梅威瑟(拳擊)、C羅(足球)、梅西(足球)、詹姆斯(籃球)、費德勒(網球)、米克爾森(高爾夫)、伍茲(高爾夫)、帕奎奧(拳擊)、杜蘭特(籃球)、漢密爾頓(F1)。
職業拳手梅威瑟以近10億美元的收入位列榜首,F1車手漢密爾頓以4億美元位居第十。
拳擊、網球、高爾夫、F1雖然頂尖運動員收入極高,但行業容量太小,而且在國內也不夠普及,有夢想成為職業運動員而自小去參加培訓班的人不會很多,相應的體育培訓生意也不會有多大規模。
再來看看影響力大的運動項目有哪些。
2019年,有媒體根據各賽事的商業贊助、電視轉播、周邊收益等指標,推算出賽事的品牌價值,并評選出了全球前20名的體育賽事品牌。
綜合來看,還是足球、籃球這兩項團體運動的培訓機構未來發展潛力最大,尤其是足球。
游戲《足球經理》中收錄有全球30萬名職業足球運動員的數據,而人們一般認為全世界有20萬名職業足球運動員活躍在各級賽場上。
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職業化發展最為成熟,大多數職業足球運動員的收入水平都遠超當地平均水平。對家長來說,如果想要從體育培訓中獲得直接利益,足球是可能性最大的項目,而且相對而言也是性價比最高的項目。足球運動從來不是貴族運動,孩子一旦被職業梯隊挑走,每月有津貼,家庭培養壓力并不高,即便未來踢不了職業聯賽,但能取得運動員等級證書,對未來的考學與就業都有好處。
再退一步講,即便孩子進不了校隊、梯隊,練練足球也沒啥不好,因為中考體育要考。
綜合以上,根據“錢途”分析與需求分析,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認為,未來足球培訓班會有最好的發展前景。同理,籃球培訓前景也不錯。
結語
我們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上分享了一些對體育培訓認識,似乎體育是一種能夠換取“光明未來”的工具。但實際上,體育的功效與作用遠遠超出產業的范疇。
谷愛凌曾經分享過自己的一些經驗:“睡覺就是我的‘秘密武器’,從小每天晚上睡10個小時,現在也是。”
據權威數據,我國學生睡眠不達標率高達67%,小學生抑郁癥檢出率約為10%,初中生抑郁癥檢出率約為30%,學生整體近視率高達53.6%。
體育運動就是改善這些不良癥狀的靈丹妙藥。
不但未成年人需要體育,全體國民也都需要體育,奧運會的成功彰顯了我們體育大國的實力,而當全民體育高度發達時,我們才能真正邁入體育強國之列。
參考文獻:
楊曼麗,張吾龍,胡德剛,宗波波,王寶:《 “雙減”政策下我國中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演進歷程、機遇挑戰及實現路徑》
季玟希:《韓國“雙減”政策失敗述評》
陳 念:《中國藝術培訓行業的現狀與前景》
青少年運動與體育:《日本校園足球的前世今生,中國學的來嗎?》
新浪新聞:《足球培訓是一門好生意嗎》
相關政策文件與公開新聞報道
話題互動 您對體育培訓領域有何看法?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