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導體產業縱橫
近日,以x86架構為主的英特爾宣布加入RISC-V 國際基金會,并設立了10億美元基金用于扶持初創和成熟企業進行代工生態的創新,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將用于RISC-V。作為x86架構的創造者與堅定信任者,英特爾這一動作意義重大。對RISC-V的布局,是英特爾敢于“改變”自己戰略的魄力。
英特爾IDM2.0的選擇:不僅僅是一枝獨秀
加入RISC-V基金會并不是英特爾在RISC-V領域第一次的戰略布局。去年6月,業內就曾傳出英特爾將以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8億元)收購SiFive。雖然交易沒有成功,但是英特爾和SiFive的合作卻很緊密,與SiFive合作開發了代號為“Horse Creek”的 RISC-V 開發平臺。除此之外,英特爾還發布了基于RISC-V的芯片Nios Soft處理器。
如今,加入了RISC-V基金會的英特爾除了是x86的堅定信仰者,還是RISC-V的積極參與者。英特爾選擇這一步的原因,還要從英特爾IDM2.0戰略說起。去年,英特爾推出了震驚業界的IDM2.0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宣布成立代工服務事業部(IFS),主要是計劃未來為美國、歐洲等客戶提供芯片代工與封裝服務,用以滿足全球化的半導體需求。該部門還將為客戶提供除了晶圓制造和封裝服務外的x86、Arm、RISC-V等多種IP技術服務,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設計和制造代工廠。
由此,英特爾高調地進入了代工這條賽道。代工廠客戶強烈要求其支持更多RISC-V IP,滿足這一需求也是英特爾10億美元的創新基金的重要任務。對于晶圓代工廠來說,提高產能不代表能擴大晶圓代工業務,優秀的工藝技術、IP數量等都對企業競爭力起到關鍵作用。以三星和臺積電為例,2020年,臺積電所擁有的IP數量預計在3.5萬至3.7萬項左右,但是三星電子晶圓代工業務部持有IP 7000至1萬個,僅為TSMC的20%至30%。英特爾如果貫徹自己的IDM2.0戰略,發展晶圓代工,與臺積電三星競爭,自然要重視客戶在RISC-V IP方面的需求。
英特爾積極求“變”,不死磕x86一種架構,也是作為“識時務者”對半導體行業發展趨勢的尊重與主動順應。
蘋果:架構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如果說英特爾的架構戰略“增”,那么蘋果的架構戰略則是“減”與“換”。
2020年,蘋果宣布Mac電腦將轉向公司自研芯片處理器,蘋果放棄了x86架構,轉向Arm架構。
這不是蘋果第一次更換架構,1984年,蘋果將Mac從MOS 8位6502處理器系列,轉向摩托羅拉68K架構;1994年,從摩托羅拉的68K系列架構,轉向Power PC架構;2005年,蘋果從Power PC架構,轉向x86架構,由此開啟了與英特爾長達15年的深度合作,幾乎每一代的Mac都會搭載來自英特爾的定制芯片。
蘋果幾乎是唯一一家定期改變處理器架構的消費型硬件公司,無論是從Power PC切換到X86,還是從X86切換到ARM,蘋果選擇芯片架構的方法論很簡單,看的其實是“單位能耗下的性能高低”(performance per watt)。蘋果當初青睞英特爾的原因也正是這個。
縱覽蘋果割舍英特爾與x86的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幾點:對于蘋果在乎的功耗性能比,英特爾芯片的功耗落后于蘋果自研芯片;Mac使用英特爾的芯片也會讓蘋果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對自己的新品上市節奏產生影響;對于蘋果本身的生態來說,Arm化的Mac,在軟件上能和iOS徹底打通,蘋果可以在macOS體系下創造一套與iOS連貫、一致的體驗,讓iPhone用戶在購買一臺新Mac時能感到更熟悉、更易上手。同時也能讓Mac和iPhone能夠協同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態體驗;此外,蘋果多年來積累的技術實力,都是基于Arm的,這也是蘋果之所以能這么做的底氣。
其實轉換架構對蘋果來說,也并非是百利無一害的,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蘋果需要保證兩代不同架構軟硬件之間的兼容性,這是個棘手的問題。但是好在蘋果在更換架構方面經驗豐富,當年蘋果從Power PC轉到X86的時候設計出來的過渡工具:Universal Binary和“羅賽塔”系統,可以重新迭代啟用,兩套工具又重新肩負起了“橋梁”的責任,連接兩代不同架構硬件。
這一切都只是一個開端。從Power PC到X86,蘋果從頭到尾花了近8年才把新架構的芯片鋪到所有新硬件上,完成軟件開發的切換,最后結束對老產品的支持。但是毫無疑問的是,蘋果一定會完成軟硬件兼容的轉變。
蘋果的縱身一躍,也代表了識時務者的明智。
一個架構的消失,是歷史的選擇嗎
除了如今的x86,Arm和RISC-V,很多架構也曾經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MIPS就是其中一個,MIPS 是出現最早的商業 RISC 架構芯片之一,過去曾與 Arm、X86 架構具有同等地位。
2021年3月,MIPS Technologies宣布將放棄繼續設計MIPS指令集,轉向了RISC-V架構。
作為第一款商用的RISC指令集,MIPS是成功的,它抓住了興起的機遇;但是在誕生四十年后被放棄,也正是因為沒能抓住發展的機遇。
在CISC處理器獨占鰲頭的時代,RISC異軍突起,相對于CISC有著性能優勢,而在這場熱潮中,MIPS架構擁有思科、博通、索尼等穩定客戶。
然而,在智能手機爆火的年代,MIPS沒有及時搶占移動處理器的高地。MIPS從設計之初就以Intel的X86為對標,主打高性能;而Arm一開始就瞄準了嵌入式低功耗領域。當Arm開始聯合高通、蘋果、聯發科等公司面向智能手機市場打造移動處理器的時候,MIPS依然沉浸在高清盒子、打印機等小眾產品市場。在智能手機市場大爆發的年代,Arm爆火,由于MIPS并沒有功耗的優勢,限制了其在智能手機上大展拳腳。MIPS沒有對市場做出合潮流的規劃,失去了關鍵的十年。
另一個MIPS邊緣化的原因就是MIPS的授權方式導致的生態破碎化。在技術授權上比較開放,允許客戶添加指令集,允許客戶自己設計處理器核。而這直接導致一個生態系統圍繞MIPS架構結合起來變得更加困難。再加上MIPS架構更新緩慢,且未能配合主流操作系統與設備生態優化潮流,這就失去了IP授權所具備的推出速度,軟件高兼容的特點。因此MIPS逐漸被市場拋棄。
MIPS時代落寞終結,可用架構進一步減少,昔日的風光無限不再,也是因為沒有符合時代發展的走向與規律。
擁抱變化,識時務者為俊杰
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要追尋潮流乃至立于潮頭之上,就要先識時務識業務,分析自己的水平及能力,擲地有聲地“增減”,才能在這最好的時代中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