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微酒 邱夢思
進口葡萄酒漲價從2021年年末蔓延至了2022年年初。
近日,多位葡萄酒進口商表示,以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為代表的舊世界產區的葡萄酒上游廠家普遍在漲價,漲價幅度多在10%-15%之間。
那么,在中國葡萄酒行業整體收縮的背景下,這樣的漲價會給經銷商和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假如國外疫情并無明顯好轉,進口葡萄酒是否還會繼續漲價?
01、原材料供應短缺,海運成本大漲
“漲價主要還是由全球疫情導致的”,福建進口商王翰(化名)告訴微酒,與以往不同,這次主要不是葡萄酒液漲價,而是葡萄酒的相關包材,比如玻璃瓶、木塞、金屬在漲。
微酒獲悉的一份國外包材廠的郵件顯示,“隨著原材料整體短缺,我們遇到了幾乎所有原材料和耗材的供應問題。幾個月來,我們的紙板箱、隔板、BIB袋、PET瓶、薄膜、托盤等供應商不斷發出推遲送貨的通知,這些產品的訂單不僅數量有限制,甚至面臨無法交付的風險。我們無法再承擔額外增加的費用,不得不做出價格調整。”
云酒倉總經理張海嘯表示,“葡萄酒漲價是疫情帶來的連鎖反應,比如做玻璃瓶需要沙子,沙子運回來的費用就比疫情前要貴,還有工廠也會因為疫情停工,產量減小,再加上舊世界產國的葡萄遭遇減產,供應量下降,綜合因素導致的整體成本上漲。”
王翰表示,“原材料的漲價,最終會投射到產品上面,比如鋼材、鋁材都是20倍甚至50倍的價格上漲,所以這一輪調價難以避免。但有的進口商擔心市場無法接受,會盡量幫助下游平衡這部分成本。”
此外,還有海運成本的上漲。根據太平洋海事協會(Pacific Maritime Association)數據,2022年1月約有800名碼頭工人因疫情相關原因而無法上班。缺勤人員包括病毒檢測呈陽性、正在隔離或等待檢測結果、感覺不適的工人。
除了勞動力的減少之外,國外不少港口的卸貨能力有限、海運時間變長以及相關封鎖政策都會導致運費成本的增加。
02、漲價影響仍可控,疫情影響或將持續
那么,這一輪漲價是否會對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
一位智利葡萄酒的進口商表示,“這兩年智利酒大豐收,即使上游有一點漲價,大部分進口商也可以平衡這個成本,其實酒廠還是要追求穩定的價格,不希望跌,也不希望漲的太多。”
而像法國、意大利葡萄酒情況則有不同,王翰表示,“如果是大流通產品,比如像拉菲傳說,可能會漲10%,但大家都漲的話影響不大,單瓶價格最多也就是漲3-5元。”
還有經銷商告訴微酒,如果是50元以下的產品漲價,市場可能會有些反應,但是百元左右的產品漲10%的價格是可以接受的。
王翰還表示,葡萄酒沒那么高的體量,很多產品的價格也并不透明,本身利潤空間也還可以,低幅度的漲價是可以扛過去的,如果說威士忌、清酒這種漲價比較敏感,因為大多都是流通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經銷商都認為,2022年初的這次漲價并不是尾聲,如果疫情持續發展或難以控制,今年進口葡萄酒的價格還會繼續上漲;同時,現在全球經濟都不景氣,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很多進口產品的價格都會出現波動,但葡萄酒的價格應該會在可控范圍內。
03、OEM被“拋棄”?品牌化運作才是大勢所趨
在采訪中,微酒發現,盡管葡萄酒的整體規模在縮小,進口數據也并不亮眼,但仍有優質的經銷商在入局這個行業。
廣東進口商張平(化名)告訴微酒,“近來很多大商都在布局葡萄酒產品,酒類產品都有周期性,從數據來看,進口葡萄酒多年下滑,如今已經到谷底了,后面會慢慢往回增長。”
據張平觀察,在前人失敗的經驗之上,新入局者做葡萄酒不再盲目追求高利潤,“他們很清楚做OEM定制不可能發展,更看重能夠品牌化運作的產品,即使價格會高一些,但在這些經銷商看來,品牌策略和市場管控更為重要。”
王翰也認為,其實白酒能成功,就是源于堅持做品牌化路線,不論是占有率最高的濃香,還是近年來大熱的醬酒,無論大小品牌都在堅持做品牌。
與此同時,多數采訪者都認為,前兩年轉做醬酒的那批進口商大概率會回歸,“其實醬酒并不好做,占用資金量大、廠家要求高且應酬任務量也大,很多進口商做了之后才發現并不適應,貨壓在手里又賣不掉。”
在行業人士看來,一些經銷商做葡萄酒是“不得不做”的選擇,一方面白酒資金壓的太多,葡萄酒雖然量不大,但能有不錯的利潤率,另一方面其他品類也并不好做,有的門檻高,有的并不可持續。
上述經銷商也告訴微酒,“未來,葡萄酒的品牌化是大勢所趨,有品牌力的產品才能市場話語權,走的更穩更遠,可能未來兩三年還看不到明顯的成效,但會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