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1月24日,山東綠色能源東明100MW風電項目的風電機組設備采購中標候選人公布。
金風科技投標報價為每千瓦2898元,較明陽智能(601615.SH)低了100多元。但明陽智能為第二中標候選人,金風科技排第三。第一中標候選人則由遠景能源獲得,其報價為每千瓦2853元。
類似投標不利的情況,越來越多地發生在金風科技身上。去年6月中國華能云南文山州天馬山風電場等五個共計1.39 GW規模的風機采購項目,以及8月大唐云南文山州錦屏西風電基地等項目招標,金風科技都未能分得蛋糕。
老大寶座周圍強敵環伺。
自2011年起的國內風電整機制造商新增裝機排行榜上,金風科技已連續十年位列第一。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風電產業地圖》,2019年金風科技國內風機市場份額為29.9%,2020年稀釋至22.6%。
2021年情況更為嚴峻。行業自媒體“風電頭條”統計的央企風電項目公開掛網中標情況顯示,2021年金風科技中標量為5.87 GW,被行業老二遠景能源的6.79 GW超越。
界面新聞獲悉,金風科技的風機客戶主要分為三類。除上述央企公開掛網招標項目外,另有大量民營開發商訂單,以及自有風電場的裝機。央企訂單優勢不再,后兩者成為保證其龍頭地位的關鍵。
其中,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天潤新能)消化了金風科技大量自有風電訂單。該公司為金風科技旗下風電開發公司,位居國內風電開發商第14位。
“2021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金風科技集中拿下了大量招標,全年中標量仍是行業內當之無愧的第一。”金風科技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
但金風科技的底氣多少沒有以前足了。界面新聞從多方獲悉,遠景能源的拿單總量已逼近金風科技。
伴隨著市占率下滑的,還有營收。2021年上半年,金風科技實現營收179.04億元,同比減少7.83%,為四年內首次下滑,成為五家風電上市整機企業中唯一一家營收下滑者。
策略失誤
金風科技成立于2001年,2007年同時登陸深交所和港交所,是國內第一家上市的風電整機商,多年穩定保持30%的訂單份額。
但近兩年行業發展關鍵期,這個龍頭未抓住機會鞏固地位。
按照政策,陸上風機國家固定電價補貼將在2020年到期。風電行業因此在2019-2020年迎來史上最大搶裝潮。
2019年,市場公開招標量暴增至6800萬千瓦,為上年的兩倍。其中,陸上風電公開招標量為5200萬千瓦。
為了拿到補貼,這些陸上招標量需要在2020年底前集中建成。第一梯隊風機制造商因產能有限,二、三梯隊趁機搶占市場。
2021年,陸上風機進入平價時代,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運達股份(300772.SZ)、中國中車、三一重能等二、三線廠商發起猛烈攻勢,為此挑起了價格戰。
為了保證利潤,金風科技起初放棄了低價策略。去年上半年,金風科技因投標價高于同行,在多個大體量的競標中失利。
此次放棄低價,與金風科技上一輪搶裝潮中策略失誤有關。
2018年三季度起,風電整機企業曾經歷過一輪價格戰,風機價格屢創新低。金風科技以低價拿下了大量訂單,次年開始消化這些訂單,卻遭遇了原材料漲價的沖擊。這造成金風科技穿越低價周期的時間更長,嚴重影響了業績。
金風科技的毛利率出現較大下滑。2019年,金風科技的風機及零部件銷售業務毛利率下滑6.38個百分點,至12.5%,為2015年以來最低。
該公司當年歸母凈利潤為22.1億元,同比下滑31.3%,同為五年新低,且結束了此前四年逐年上升的趨勢。
2020年,金風科技風機的毛利率上升到14.58%,但仍較同行明陽智能低了2個百分點。
金風科技決定扭轉局勢。其2021年度經營目標顯示,計劃全年風電整機毛利率需提升至18%。
因此,金風科技去年放棄了低價競爭。這對其市場份額沖擊很大。
整機制造是風電產業鏈毛利率最低的部分。風電行業已步入成熟期,不存在高技術壁壘。國內整機商數量趨于飽和,行業仍處于淘汰與洗牌期。
相比以往,價格成為風電行業競爭中更重要的因素,第一梯隊整機商的品牌溢價與質量增值優勢,已不再突出。
來勢兇猛
金風科技的競爭對手正在崛起,實力增強。
2020年,遠景能源為國內第二大風機制造商,與老大金風科技的新增裝機差距約226萬千瓦。2021年,這一差距或縮小。
近兩年來,遠景能源為了拿下更多的風電項目,積極在各地建廠。例如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投資布局了儲能及整機產業,投資額已超過300億元。
但金風科技的股東較為分散,投產建廠等決策通常需要流程較多,操作方式不及遠景能源靈活。
與遠景能源相比,金風科技的決策速度稍有遜色;與行業老三明陽智能相比,技術布局則落后一步。
明陽智能提前布局了半直驅技術路線,并打響大兆瓦風機戰略,押對了行業發展趨勢,形成了先發優勢,同時大舉進軍海上風電市場,展現出良好的成長性。
在平價時代,半直驅技術路線優勢愈發明顯。因為它符合行業大型化發展趨勢,功率更高、更易做大、更輕巧便于風機運輸。
金風科技一直采用直驅永磁技術。直驅永磁機組的發電機重量和尺寸更大,運輸安裝成本高。近年來,銅和稀土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機組成本攀升。
這使得金風科技機組大型化發展受到阻礙,落后于明陽智能。此外,金風科技大容量的海上風電機組布局,也被電氣風電(688660.SH)和遠景能源超越。
除上述對手外,二梯隊廠商也來勢兇猛。2021年,掀起風機價格戰的三一重能擠入第一梯隊,意欲成為風電整機新晉王者。
這家背靠三一集團,以風電全產業鏈自主研發、制造為特色的風電整機商,計劃今年3月登陸科創板,并宣稱“三年內成為風電整機商老大。”
運達股份近年新增裝機的增速明顯。“近年運達股份的客戶關系維護得很緊密,市場對運達股份的風機質量普遍給予好評。”界面新聞從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整機商人士處獲悉。
金風科技的后勁不足,還體現在業績跑輸競爭對手。
2021年三季度,金風科技營收下滑9.4%,凈利潤增長45.6%;同期,明陽智能營收增長21.8%,凈利潤增長131.7%。
電氣風電營收增長88.47%,凈利潤增長252.2%;運達股份營收增長26.23%,凈利潤增長287.76%。
金風科技的股價自2015年四季度到達25.3元的歷史頂點后,至今六年多一直低于18元以下。
截至2月22日收盤,金風科技的股價為14.77元。同期,明陽智能股價為24.14元,東方電氣股價為15.61元,運達股份的股價為37.11元。
謀求轉軌
“短期內,金風科技并不會被超越,老大的底蘊還在。”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整機廠家人士告訴界面新聞。
他表示,金風科技具有四大優勢,一是存量客戶規模大,大客戶資源粘性高,在業內的競標能力仍然較強;二是金風科技的供應鏈管理成熟,且擁有最廣泛的測風數據,風機運營經驗豐富。
三是金風科技的海外業務已經站住腳跟,海外機組銷量最多;四是作為A+H股上市公司,擁有多樣化的融資渠道,融資能力更強。
面臨同行競爭壓力,金風科技正在謀求突破發展瓶頸。
為提升毛利率,金風科技開始割舍老牌小兆瓦明星機型,加快大容量風機的布局。
2021年前三季度,金風科技此前占比很高的2S機型占比大幅下滑至36%;3S/4S大機型占比提高至39.6%,同比提升30.3個百分點。
金風科技也加快了海上風電的布局,投入16兆瓦海上風電實驗平臺,并與電纜供應商中天科技合作,成立海上風電工程承包公司,將建造海上風電安裝船。該安裝船計劃2023年下水服役,可以自運自吊多套12-2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
2021年,金風科技高調宣布切入半直驅技術路線。截至當年三季度,該公司的半直驅機組已啟動正式商業交付。
未來,半直驅技術領域競爭會更激烈。除明陽智能外,電氣風電、中國海裝、運達股份也將風機產品切入半直驅技術路線,并謀求海上風電的大發展。
風電場是金風科技的印鈔機業務,毛利率超過70%。天潤新能一度是金風科技的盈利增長點,是主機業務不景氣時盤活現金流的關鍵。
近年來,金風科技加大了風電場投資與開發業務的投入,但這一板塊業務營收占比僅為16%。金風科技計劃,未來將繼續提高風電場相應的投資規模和體量。
但近年來,遠景能源、明陽智能、三一重能等整機商也均已經布局,金風科技在風電場業務的獨有優勢將被削弱。
金風科技需要謀求新的業務增長線,構筑護城河。據界面新聞了解,老舊風電場改造業務,或成為其新的收益增長點。據行業預測,2025-2030年將迎來風機退役高峰期,規模容量達44 GW。金風科技作為存量風機規模最大的整機商,將搶占市場先機。
金風科技還需要實現營收及凈利潤雙增長,提升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能力。
但2022年開局,風電市場延續了低價競爭態勢,陸上風機價格步入每千瓦1500元時代,距2021年底2000元的低位再度下探500元,海上風機價格也已腰斬達每千瓦4000元。
風電訂單的主流交付周期為4-6個月,拿單情況將影響金風科技當年及次年的市場份額增長及營收增速。
這意味著,金風科技仍將面臨利潤與市場份額二選一的艱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