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防范化解隱性債務是近年來財政工作的重點之一。自去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后,目前至少已有13個省級政府對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提出具體方案,涉及國有企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面。
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要求,決不允許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嚴禁地方政府以企業債務形式增加隱性債務;嚴禁地方政府通過金融機構違規融資或變相舉債;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剝離其政府融資職能,對失去清償能力的要依法實施破產重整或清算。
在此基礎上,省級政府增加了一些細化要求。比如,貴州省在《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嚴格規范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舉債審批程序,禁止將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演化為政府融資平臺,嚴禁以企業債務形式增加隱性債務。
山西省提出,強化國有企事業單位監管,依法健全政府及其部門向企事業單位撥款機制,嚴禁在沒有預算及合法協議的情況下向企事業單位撥付資金,嚴禁政府以企業債務形式增加隱性債務。
湖南省表示,決不允許地方政府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政府投資項目無資金來源不立項、無預算不開工,探索實行高風險地區政府投資項目上級財政開工核準制。
寧夏提出,對政府投資項目開展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決不允許通過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舉借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
此外,針對此前部分地區出現的虛假化債、數字化債等問題,多地也發文明令禁止,同時要求嚴格落實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
根據財政部門的定義,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30.47萬億元,其中,一般債務13.77萬億元,專項債務16.7萬億元。當年債務率(債務余額/財政總收入)約為101.4%,較上年上升8.6個百分點。
不過,目前尚沒有官方確認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和數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2019年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達42.17萬億元,幾乎是顯性債務(21.31萬億元)的兩倍。
去年12月底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要求,2022年從嚴遏制新增隱性債務、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的體制機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決不留后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對化債不實、新增隱性債務的要嚴肅問責,完善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
根據財政部部署,上海市、廣東省等經濟體量大、財政實力強的地區在2021年率先開展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工作,實現隱性債務清零,為全國其他地區全面化解隱性債務提供有益探索。今年1月,廣東已正式實現“清零”目標。
分析師指出,發行用于償還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債券是廣東實現“清零”目標的主要力量。
2021年10月,廣東發行再融資一般債券(六期-八期)、再融資債券(十期-十一期),該批債券發行規模合計751.63億。根據發債說明書,該批債券用于償還存量債務。12月,深圳擬發行48.2億元再融資債券,仍用于償還存量債務。
除了新債還舊債的方式,根據財政部《地方全口徑債務清查統計填報說明》,常見的化債方式還包括,安排財政資金償還、出讓政府股權以及經營性國有資產權益償還、利用項目結轉資金、經營收入償還、合規轉化為企業經營性債務、采取破產重整或清算方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