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體育版權的“后遺癥”,長視頻該如何治好?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體育版權的“后遺癥”,長視頻該如何治好?

讓大價錢的體育賽事版權變成一個個好故事,這才是長視頻該做的。

文|壹娛觀察  大娛樂家

“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王濛的非典型體育解說,不但讓自己屢次登上熱搜,也讓她所在的冬奧會直播平臺咪咕視頻憑借這次賽事再次回到了舞臺中央。

從東京奧運會再到北京冬奧會,咪咕依靠體育賽事的轉播難得的體會到了壓倒愛優騰芒的高光時刻。

而這種定期火爆或許也屬意料之中,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其多次作為線上獨家轉播平臺的巨大版權優勢,另一方面則是咪咕視頻長期以來雖然都背靠中國移動這棵大樹,卻很難說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內容呈現或商業創新。

對于長視頻流媒體來說,體育版權往往是一把雙刃劍,體育迷的高忠誠度很容易轉化為強烈的付費意愿與使用粘性,但國內市場僅僅只靠付費轉播賽事來變現,又幾乎難以覆蓋高昂的版權成本。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即便Netflix引領的流媒體浪潮如火如荼,國際流媒體對于體育賽事版權的介入依然保持著謹慎態度,不過隨著Netflix為F1量身打造的《極速求生》系列讓這項賽事在美國收視率暴漲,Netflix、蘋果和亞馬遜都開始試探體育賽事轉播。

而國內在經歷了樂視與PPTV那一輪對體育版權的盲目出價之后,如今的市場顯然也更加趨于理性,只不過拿下版權其實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夠提供高質量的轉播,并且圍繞職業體育去打造更豐富的內容產品持續吸引新用戶無疑更考驗平臺的綜合能力。

流媒體體育版權大戰:豪擲百億美金,砸出個“算法”時代

2020下半年,Disney、NBCUniversal、WarnerMedia和ViacomCBS都宣布了重大重組策略,更換高層、合并部門、解雇數萬名員工,將重心轉向流媒體平臺,如Disney+、華納傳媒的HBO Max、NBC環球的Peacock、ViacomCBS的Paramount+、Discovery+和AMC+,價格從免費到每月15美元不等。

觀眾向流媒 體轉移是趨勢所在,尤其是疫情期間,這種趨勢加快了。也沒有什么需要大驚小怪的,流媒體平臺的內容、服務和用戶體驗決定了一切。

2020年,Peacock可以說是為配合東京奧運會而推出。

在去年的比賽期間,Peacock的用戶數增長至5400萬,活躍用戶約2000萬。奧運會為Peacock帶來了18億美元收入,但母公司康卡斯特仍預計Peacock 2021年將虧損13億美元,因為它在原創節目和體育版權上花費巨大。要知道,NBC為十屆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支付了約120億美元。

體育版權的寡頭效應一直存在,尤其是那些疫情下逆勢的版權持有者。

NFL今年的上千億美元版權大單業內都已耳熟能詳,相對小一點的MLS,也因為美國的足球關注度持續走高,其版權年叫價從現有的9000萬美元直接漲到3億。

高昂的版權、謹慎的轉播商、焦慮的聯賽,體育轉播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量入為出的“算法”時代。

這不僅是北美市場獨有的情況。

英超版權每三年一個周期出售給出價最高的競標者。2015年搶奪版權熱潮的高峰期,英超本土足球版權以51億英鎊成交;上一個周期合同談定是在2018年,當時英超在本土籌集約50億英鎊;2021年因為疫情,所有版權方同意在不漲價的情況續約三年。

愛奇藝拿下英超2021-2024四個賽季獨家版權

有評論認為這種下跌趨勢將在下一個周期得到糾正,但目前來看,競標者的出價熱情在下降。這種情況在國內的英超版權售賣上也有同樣的跡象,尤其是在上一輪天價搶奪體育版權最終鬧得一地雞毛之后。

今年一月,經過近一年的訴訟,英格蘭及威爾士高等法院于當地時間1月11日裁定,PP體育需要向英超聯賽支付2.13億美元的欠款,約合人民幣13.6億元。而根據媒體披露,去年拿下英超多年轉播版權的愛奇藝體育,每年付出的版權費用僅在千萬美元的級別。

在傳統渠道不斷因為無力支付版權費用陷入困境時,最終出手救火的則還是流媒體巨頭——亞馬遜,以一份三年7.5億歐元的合同拿下了法甲聯賽的轉播權。不僅如此,亞馬遜還在以閃電戰的方式搶購歐洲足球、網球和其他頂級賽事的轉播權,這讓電視界的競爭對手們大為震驚。西甲聯賽還計劃改變其國內足球轉播權的招標條件,以吸引亞馬遜等公司進入。

2021年春,亞馬遜再次花重金與NFL達成合作,獲得2023賽季至2033賽季NFL周四比賽日賽事的獨家轉播權。

亞馬遜能為球迷提供更簡單、更便宜的訂閱服務,而且看起來并不想通過體育版權直接賺錢——亞馬遜全球體育視頻副總裁Marie Donoghue告訴《紐約郵報》:“Prime是一項會員服務。Prime視頻是一種福利。我的工作很簡單——利用體育來推動Prime會員的價值。”也就是說,體育內容只是亞馬遜Prime會員的福利之一,真正賺錢的還是其電商業務。

Prime Video

可以說亞馬遜對待體育版權的心態與其看待影視內容幾乎如出一轍,只要能夠提高Prime會員的附加值,再高的成本幾乎都可以接受。而咪咕視頻似乎也有類似的商業形態,體育版權對其來說更像是一種宣傳手段,其核心是要將咪咕視頻的會員轉化中國移動的用戶,畢竟相比內容供給的不確定性,作為基礎設施服務的電信運營商始終是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但這種如意算盤也并不是這么輕松就打成的,對于國內爭相獲得體育版權的流媒體平臺來說,轉播賽事本身更多只是拿到了爭取體育迷付費的入場券,但如何在一定時間讓版權方和用戶看到平臺的獨特價值,從而不僅僅只是做賽事搬運工,其實才是考驗平臺對于體育版權長線運營能力的關鍵。

如何避免咪咕式“短暫的熱鬧”?

咪咕的all in體育之路,從2018年開始。

彼時,這家長期沒有特色內容的視頻平臺以10億元高價拿下俄羅斯世界杯全部64場比賽的直播權。這場賽事匯聚了43億人次的流量,使咪咕視頻以黑馬之姿躋身體育版權領域的第一梯隊。

“咪咕一進體育產業就玩了個大的。”咪咕文化業務發展事業群EVP(執行副總裁)李軍在后來的某一次媒體峰會復盤中說道。

去年東京奧運會結束之后,咪咕視頻就已經集齊了英超、西甲、德甲、意甲、法甲五大歐洲頂級聯賽的版權,甚至還豪擲兩億美元拿下NBA聯盟通(League Pass)版權,打破了騰訊體育的獨占局面。但事實上在兩屆奧運會之間咪咕視頻依然并未取得太多外界關注,而這種情況其實也不是第一次發生,“短暫的熱鬧”幾乎涵蓋了咪咕視頻每次的重大賽事轉播。

咪咕視頻冬奧專區

對于中國移動而言,它對咪咕視頻的期望,可能并不是付費會員能帶來多少直接收益,而是在進入完全5G時代,搶占用戶黃金窗口期當下,咪咕和其囊括的體育內容,能否成為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競爭時拉開差異化的戰略性武器。

簡單而言,就是用體育內容,來盤活中國移動在5G時代的更大業務,但就目前來看,這一期待與現實仍有差距。

雖然高清直播技術被視為咪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其賽事首秀就試圖用4K超高清直播展現一個立體的世界杯,但卻因為流量過大服務器被擠爆,直播卡頓黑屏引來不少觀眾的抱怨,歐洲杯轉播也常常引起吐槽,這種轉播不穩的情況直到去年的東京奧運會轉播似乎才有所好轉。

更尷尬的局面則是,全球范圍內的5G商用與現實價值直到現在除了帶來更貴的資費以外,依然沒有創造出任何立竿見影能夠在應用端實現的效果提升。

根據艾媒北極星的數據,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咪咕日活滲透率為1.7%。世界杯結束后,下降到了0.6%-1.2%。與此同時,平臺用戶黏性也是問題,留存率持續大降。

流動的版權,難以構成堅固的城墻,這已經是行業的共識。

騰訊體育運營總經理趙國臣就曾在《經濟觀察者網》的采訪中談過:“獲得版權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版權使用權是有期限的,而賽事是永恒的。光靠錢堆起來的IP版權如果持續虧損,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可能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是無法持續給版權付費,另一方面對自身品牌價值也會有損失。”

相比自制影視版權內容的永久占有屬性,體育迷幾乎永遠只會跟隨體育版權的動向去選擇平臺,而當版權不再獨占時,才會考慮平臺所提供的服務與轉播質量,因為比賽才是核心內容。

另一個現實是,僅靠單純的體育版權其實很難讓國內的流媒體平臺獲得足夠商業回報。

從商業模式來看,廣告、版權二次分銷、和付費用戶是體育版權變現三大支柱。理想情況下,付費用戶應該是貢獻絕大部分營收,版權分銷次之,廣告只是一個補充手段。

但就連拿下英超、NBA、中超,以及包括F1、NFL、NHL等全球頭部商業賽事,在足球、籃球、綜合賽事布局最為完整的騰訊體育,在變現上也頗為頭痛:在ToC層面,除會員付費,騰訊體育甚至還衍生了直播帶貨這一商業模式。但就效果來看,廣告招商+會員付費+直播帶貨,三者總體收入疊加,其實難以覆蓋單純的版權購買成本。

這其中涉及的問題依然還是國內用戶對于內容付費具有極高的價格敏感度,國際市場上不論是ESPN還是DAZN,其訂閱費用都并不算低。拿騰訊體育最知名的NBA賽事來對比,騰訊體育包年的超級VIP一年僅僅298元人民幣,而在日本代理NBA轉播的樂天給包年訂閱會員開出的價格則是13200日元(約合700元),這還是在NBA并非日本市場熱門項目的情況下。更不用說對于國內主力看球的學生群體,騰訊體育還給出了更優惠的套餐。

因此想要僅僅依靠獨家版權獲得訂閱收入,國內流媒體幾乎又會遭遇到與影視內容類似的問題,過高的成本投入卻獲得無法與之匹配的訂閱收入,從而導致平臺很難長線持續運營。

而只有版權,也不見得就能留存用戶。

大賽通常只是吸引流量,比如奧運會就很難要求用戶付費點播。之后的常態化運營,需要更多以賽季為單位的版權內容作為支撐,NBA、CBA、五大聯賽、亞冠、歐冠等常規賽事內容,需要更精細化的日常運營和更靈活的內容布局,才是決定用戶留存、付費觀看的關鍵。

比如騰訊體育,一年多以前就開始將NBA等版權轉讓給騰訊視頻,實質上重心已不是收集版權單純做內容付費生意,而是在多平臺、多業務聯動下,做起了自主IP衍生內容。

這其實也是亞馬遜這一巨頭一直默默在布的局,其在拿下英超和NFL版權之前,亞馬遜就已經開始涉及為這兩大超級賽事的熱門球隊打造系列熱門紀錄片《孤注一擲》(All or Nothing),而在加入賽事轉播之后,這些積累多時的關聯內容無疑快速形成了巨大的聯動效應。

《孤注一擲:托特納姆熱刺》劇照

這種情況在另一家流媒體巨頭Netflix身上也得到了印證,Netflix對于體育版權市場始終持觀望態度,其聯合首席執行官Ted Sarandos在去年7月的第二季度財報會議上曾二度表態,稱不會將精力投入到體育直播上:“我們的產品是點播式的,沒有廣告,體育節目往往是現場直播的,而且充斥著廣告。”

然而到了9月,CEO里德·哈斯廷斯一改口風。由于Netflix出品的F1紀錄片《極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大獲成功,他考慮為一級方程式賽車而破例。從2019年到2021年,F1在美國的收視率增長了39%,幕后功臣便是Netflix的紀錄片。“幾年前F1的版權出售之時,我們不在競標者之列——今天我們會考慮一下。”哈斯廷斯告訴《明鏡周刊》,而F1與ESPN的轉播協議將于今年年底到期。

不同于影視內容始終需要在某個時刻為劇情畫下句點,體育賽事作為一場“無腳本真人秀”卻幾乎永不停歇,同時體育比賽的巨大不確定性也意味著新素材會不斷源源產生,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賽事關聯內容會留住核心粉絲同時創造新的粉絲,當后者開始關注這項運動,然后又會回到節目中尋找更多幕后內容。

要做到這種循環當然不是簡單的拍一部紀錄片那么簡單,但起碼就現在來說國內的流媒體平臺想要單純的靠轉播比賽復制另一個ESPN已然不可能了,畢竟就連ESPN都需要和Netflix以及Disney+合作,讓他們花了大價錢的賽事版權變成一個個好故事才能真正輻射到那些不關心體育的用戶。

*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體育版權的“后遺癥”,長視頻該如何治好?

讓大價錢的體育賽事版權變成一個個好故事,這才是長視頻該做的。

文|壹娛觀察  大娛樂家

“我的眼睛就是尺,不用看回放了!”王濛的非典型體育解說,不但讓自己屢次登上熱搜,也讓她所在的冬奧會直播平臺咪咕視頻憑借這次賽事再次回到了舞臺中央。

從東京奧運會再到北京冬奧會,咪咕依靠體育賽事的轉播難得的體會到了壓倒愛優騰芒的高光時刻。

而這種定期火爆或許也屬意料之中,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其多次作為線上獨家轉播平臺的巨大版權優勢,另一方面則是咪咕視頻長期以來雖然都背靠中國移動這棵大樹,卻很難說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內容呈現或商業創新。

對于長視頻流媒體來說,體育版權往往是一把雙刃劍,體育迷的高忠誠度很容易轉化為強烈的付費意愿與使用粘性,但國內市場僅僅只靠付費轉播賽事來變現,又幾乎難以覆蓋高昂的版權成本。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即便Netflix引領的流媒體浪潮如火如荼,國際流媒體對于體育賽事版權的介入依然保持著謹慎態度,不過隨著Netflix為F1量身打造的《極速求生》系列讓這項賽事在美國收視率暴漲,Netflix、蘋果和亞馬遜都開始試探體育賽事轉播。

而國內在經歷了樂視與PPTV那一輪對體育版權的盲目出價之后,如今的市場顯然也更加趨于理性,只不過拿下版權其實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夠提供高質量的轉播,并且圍繞職業體育去打造更豐富的內容產品持續吸引新用戶無疑更考驗平臺的綜合能力。

流媒體體育版權大戰:豪擲百億美金,砸出個“算法”時代

2020下半年,Disney、NBCUniversal、WarnerMedia和ViacomCBS都宣布了重大重組策略,更換高層、合并部門、解雇數萬名員工,將重心轉向流媒體平臺,如Disney+、華納傳媒的HBO Max、NBC環球的Peacock、ViacomCBS的Paramount+、Discovery+和AMC+,價格從免費到每月15美元不等。

觀眾向流媒 體轉移是趨勢所在,尤其是疫情期間,這種趨勢加快了。也沒有什么需要大驚小怪的,流媒體平臺的內容、服務和用戶體驗決定了一切。

2020年,Peacock可以說是為配合東京奧運會而推出。

在去年的比賽期間,Peacock的用戶數增長至5400萬,活躍用戶約2000萬。奧運會為Peacock帶來了18億美元收入,但母公司康卡斯特仍預計Peacock 2021年將虧損13億美元,因為它在原創節目和體育版權上花費巨大。要知道,NBC為十屆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支付了約120億美元。

體育版權的寡頭效應一直存在,尤其是那些疫情下逆勢的版權持有者。

NFL今年的上千億美元版權大單業內都已耳熟能詳,相對小一點的MLS,也因為美國的足球關注度持續走高,其版權年叫價從現有的9000萬美元直接漲到3億。

高昂的版權、謹慎的轉播商、焦慮的聯賽,體育轉播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量入為出的“算法”時代。

這不僅是北美市場獨有的情況。

英超版權每三年一個周期出售給出價最高的競標者。2015年搶奪版權熱潮的高峰期,英超本土足球版權以51億英鎊成交;上一個周期合同談定是在2018年,當時英超在本土籌集約50億英鎊;2021年因為疫情,所有版權方同意在不漲價的情況續約三年。

愛奇藝拿下英超2021-2024四個賽季獨家版權

有評論認為這種下跌趨勢將在下一個周期得到糾正,但目前來看,競標者的出價熱情在下降。這種情況在國內的英超版權售賣上也有同樣的跡象,尤其是在上一輪天價搶奪體育版權最終鬧得一地雞毛之后。

今年一月,經過近一年的訴訟,英格蘭及威爾士高等法院于當地時間1月11日裁定,PP體育需要向英超聯賽支付2.13億美元的欠款,約合人民幣13.6億元。而根據媒體披露,去年拿下英超多年轉播版權的愛奇藝體育,每年付出的版權費用僅在千萬美元的級別。

在傳統渠道不斷因為無力支付版權費用陷入困境時,最終出手救火的則還是流媒體巨頭——亞馬遜,以一份三年7.5億歐元的合同拿下了法甲聯賽的轉播權。不僅如此,亞馬遜還在以閃電戰的方式搶購歐洲足球、網球和其他頂級賽事的轉播權,這讓電視界的競爭對手們大為震驚。西甲聯賽還計劃改變其國內足球轉播權的招標條件,以吸引亞馬遜等公司進入。

2021年春,亞馬遜再次花重金與NFL達成合作,獲得2023賽季至2033賽季NFL周四比賽日賽事的獨家轉播權。

亞馬遜能為球迷提供更簡單、更便宜的訂閱服務,而且看起來并不想通過體育版權直接賺錢——亞馬遜全球體育視頻副總裁Marie Donoghue告訴《紐約郵報》:“Prime是一項會員服務。Prime視頻是一種福利。我的工作很簡單——利用體育來推動Prime會員的價值。”也就是說,體育內容只是亞馬遜Prime會員的福利之一,真正賺錢的還是其電商業務。

Prime Video

可以說亞馬遜對待體育版權的心態與其看待影視內容幾乎如出一轍,只要能夠提高Prime會員的附加值,再高的成本幾乎都可以接受。而咪咕視頻似乎也有類似的商業形態,體育版權對其來說更像是一種宣傳手段,其核心是要將咪咕視頻的會員轉化中國移動的用戶,畢竟相比內容供給的不確定性,作為基礎設施服務的電信運營商始終是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但這種如意算盤也并不是這么輕松就打成的,對于國內爭相獲得體育版權的流媒體平臺來說,轉播賽事本身更多只是拿到了爭取體育迷付費的入場券,但如何在一定時間讓版權方和用戶看到平臺的獨特價值,從而不僅僅只是做賽事搬運工,其實才是考驗平臺對于體育版權長線運營能力的關鍵。

如何避免咪咕式“短暫的熱鬧”?

咪咕的all in體育之路,從2018年開始。

彼時,這家長期沒有特色內容的視頻平臺以10億元高價拿下俄羅斯世界杯全部64場比賽的直播權。這場賽事匯聚了43億人次的流量,使咪咕視頻以黑馬之姿躋身體育版權領域的第一梯隊。

“咪咕一進體育產業就玩了個大的。”咪咕文化業務發展事業群EVP(執行副總裁)李軍在后來的某一次媒體峰會復盤中說道。

去年東京奧運會結束之后,咪咕視頻就已經集齊了英超、西甲、德甲、意甲、法甲五大歐洲頂級聯賽的版權,甚至還豪擲兩億美元拿下NBA聯盟通(League Pass)版權,打破了騰訊體育的獨占局面。但事實上在兩屆奧運會之間咪咕視頻依然并未取得太多外界關注,而這種情況其實也不是第一次發生,“短暫的熱鬧”幾乎涵蓋了咪咕視頻每次的重大賽事轉播。

咪咕視頻冬奧專區

對于中國移動而言,它對咪咕視頻的期望,可能并不是付費會員能帶來多少直接收益,而是在進入完全5G時代,搶占用戶黃金窗口期當下,咪咕和其囊括的體育內容,能否成為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競爭時拉開差異化的戰略性武器。

簡單而言,就是用體育內容,來盤活中國移動在5G時代的更大業務,但就目前來看,這一期待與現實仍有差距。

雖然高清直播技術被視為咪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其賽事首秀就試圖用4K超高清直播展現一個立體的世界杯,但卻因為流量過大服務器被擠爆,直播卡頓黑屏引來不少觀眾的抱怨,歐洲杯轉播也常常引起吐槽,這種轉播不穩的情況直到去年的東京奧運會轉播似乎才有所好轉。

更尷尬的局面則是,全球范圍內的5G商用與現實價值直到現在除了帶來更貴的資費以外,依然沒有創造出任何立竿見影能夠在應用端實現的效果提升。

根據艾媒北極星的數據,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咪咕日活滲透率為1.7%。世界杯結束后,下降到了0.6%-1.2%。與此同時,平臺用戶黏性也是問題,留存率持續大降。

流動的版權,難以構成堅固的城墻,這已經是行業的共識。

騰訊體育運營總經理趙國臣就曾在《經濟觀察者網》的采訪中談過:“獲得版權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版權使用權是有期限的,而賽事是永恒的。光靠錢堆起來的IP版權如果持續虧損,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可能造成的結果一方面是無法持續給版權付費,另一方面對自身品牌價值也會有損失。”

相比自制影視版權內容的永久占有屬性,體育迷幾乎永遠只會跟隨體育版權的動向去選擇平臺,而當版權不再獨占時,才會考慮平臺所提供的服務與轉播質量,因為比賽才是核心內容。

另一個現實是,僅靠單純的體育版權其實很難讓國內的流媒體平臺獲得足夠商業回報。

從商業模式來看,廣告、版權二次分銷、和付費用戶是體育版權變現三大支柱。理想情況下,付費用戶應該是貢獻絕大部分營收,版權分銷次之,廣告只是一個補充手段。

但就連拿下英超、NBA、中超,以及包括F1、NFL、NHL等全球頭部商業賽事,在足球、籃球、綜合賽事布局最為完整的騰訊體育,在變現上也頗為頭痛:在ToC層面,除會員付費,騰訊體育甚至還衍生了直播帶貨這一商業模式。但就效果來看,廣告招商+會員付費+直播帶貨,三者總體收入疊加,其實難以覆蓋單純的版權購買成本。

這其中涉及的問題依然還是國內用戶對于內容付費具有極高的價格敏感度,國際市場上不論是ESPN還是DAZN,其訂閱費用都并不算低。拿騰訊體育最知名的NBA賽事來對比,騰訊體育包年的超級VIP一年僅僅298元人民幣,而在日本代理NBA轉播的樂天給包年訂閱會員開出的價格則是13200日元(約合700元),這還是在NBA并非日本市場熱門項目的情況下。更不用說對于國內主力看球的學生群體,騰訊體育還給出了更優惠的套餐。

因此想要僅僅依靠獨家版權獲得訂閱收入,國內流媒體幾乎又會遭遇到與影視內容類似的問題,過高的成本投入卻獲得無法與之匹配的訂閱收入,從而導致平臺很難長線持續運營。

而只有版權,也不見得就能留存用戶。

大賽通常只是吸引流量,比如奧運會就很難要求用戶付費點播。之后的常態化運營,需要更多以賽季為單位的版權內容作為支撐,NBA、CBA、五大聯賽、亞冠、歐冠等常規賽事內容,需要更精細化的日常運營和更靈活的內容布局,才是決定用戶留存、付費觀看的關鍵。

比如騰訊體育,一年多以前就開始將NBA等版權轉讓給騰訊視頻,實質上重心已不是收集版權單純做內容付費生意,而是在多平臺、多業務聯動下,做起了自主IP衍生內容。

這其實也是亞馬遜這一巨頭一直默默在布的局,其在拿下英超和NFL版權之前,亞馬遜就已經開始涉及為這兩大超級賽事的熱門球隊打造系列熱門紀錄片《孤注一擲》(All or Nothing),而在加入賽事轉播之后,這些積累多時的關聯內容無疑快速形成了巨大的聯動效應。

《孤注一擲:托特納姆熱刺》劇照

這種情況在另一家流媒體巨頭Netflix身上也得到了印證,Netflix對于體育版權市場始終持觀望態度,其聯合首席執行官Ted Sarandos在去年7月的第二季度財報會議上曾二度表態,稱不會將精力投入到體育直播上:“我們的產品是點播式的,沒有廣告,體育節目往往是現場直播的,而且充斥著廣告。”

然而到了9月,CEO里德·哈斯廷斯一改口風。由于Netflix出品的F1紀錄片《極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大獲成功,他考慮為一級方程式賽車而破例。從2019年到2021年,F1在美國的收視率增長了39%,幕后功臣便是Netflix的紀錄片。“幾年前F1的版權出售之時,我們不在競標者之列——今天我們會考慮一下。”哈斯廷斯告訴《明鏡周刊》,而F1與ESPN的轉播協議將于今年年底到期。

不同于影視內容始終需要在某個時刻為劇情畫下句點,體育賽事作為一場“無腳本真人秀”卻幾乎永不停歇,同時體育比賽的巨大不確定性也意味著新素材會不斷源源產生,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賽事關聯內容會留住核心粉絲同時創造新的粉絲,當后者開始關注這項運動,然后又會回到節目中尋找更多幕后內容。

要做到這種循環當然不是簡單的拍一部紀錄片那么簡單,但起碼就現在來說國內的流媒體平臺想要單純的靠轉播比賽復制另一個ESPN已然不可能了,畢竟就連ESPN都需要和Netflix以及Disney+合作,讓他們花了大價錢的賽事版權變成一個個好故事才能真正輻射到那些不關心體育的用戶。

*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渝北区| 怀来县| 九寨沟县| 铜川市| 镇远县| 三亚市| 鄂伦春自治旗| 山西省| 津市市| 西宁市| 图木舒克市| 磐安县| 尖扎县| 永济市| 蒲江县| 拜城县| 石河子市| 苍山县| 曲松县| 磐石市| 陆川县| 玉门市| 盐池县| 阿拉尔市| 独山县| 淳化县| 甘洛县| 萨迦县| 浙江省| 博罗县| 舒城县| 望江县| 荔波县| 乐至县| 仙居县| 杂多县| 当涂县| 金平| 宁明县|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