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塔門 張晨陽
編輯 | 王朝靖
現如今,維持一段戀愛關系已經變得非常艱難。逐年走高的離婚率,不斷降低的結婚率,以及隔三岔五就能看到神仙 cp 分手、離婚的消息。
塔門曾經總結了「阻礙年輕人進入愛情」的三大原因:
1.自我至上,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沒有足夠體諒他人的耐心、關懷和妥協的技巧,導致「愛無能」成為時代病,難以接受為對方將就,妥協或改變,于是常常覺得「兩個人在一起還沒單身有意思」。
2. 性別隔閡加重,煤氣燈效應、情感PUA、父權社會等概念的普及,讓女性對男性群體的信任度走低,智識上不成熟、沒有足夠性別意識的男性,會讓女性望而卻步。
3. 此外996、打工人,社畜文化的流行,也讓年輕人覺得「談什么戀愛,搞錢才是正經事」,沒有足夠多的時間、經濟和精力,愛情也變成一種應付不過來的奢望。
「我配嗎」、「沒法接受連詮釋性勞動都沒聽過的男朋友」、「談什么戀愛,搞錢才是正經事」,年輕人并不是不渴望愛情,而是對沒有足夠準備的愛情,一邊想要一邊怕。他們對愛情,有更多的要求和現實考量——除了要有自然的情感、欲望、沖動,還要學習性別理論、進行愛情訓練……
于是,近幾年流行起了戀愛學習的風潮,不論是各大高校紛紛推出的戀愛課,還是各類戀愛綜藝紛紛邀請學者作為嘉賓講解,都在各方面體現年輕人對更成熟戀愛的向往。拿騰訊視頻推出的《半熟戀人》為例,整部綜藝注重展現理性克制、勢均力敵的愛情。
我們想借用這部戀綜的名字,把如今年輕人追求更成熟、更理智、更高效的戀愛模式稱為「半熟戀愛」:
熟,在于「愛人能力」的成熟——雙方都有足夠的尊重意識、勢均力敵的物質基礎和觀念成熟度。半熟,是年輕人還沒過于市儈,把熟練的技巧當武器,把對方當資源,精心計算情緒價值夠不夠、投入產出高不高、這段值不值。
「半熟戀愛」并不針對某一具體年齡層,而是一種智性的戀愛觀。
半熟戀愛的吸引:從「智性戀」到「智性搭子」,從「自我提高」到「自我們提高」
年輕人戀愛常常看臉,而在相親市場上,物質條件的門當戶對又被無比強調。近年來,還有人提出了另一種維度,包括方方面面,例如審美吸引、摯友吸引、智性吸引、感性吸引……
現在社交網絡上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智性戀」,在心理學上,這個概念并沒有得到完全的承認。但大量的研究和調研都表明,智力、品位、審美、幽默感等精神層次的因素,在年輕人的擇偶標準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然而,在半熟戀愛中,人們追求的,不是單向的欣賞對方的智識,而是智識合得來,從智性戀,到「智性搭子」。
智性搭子是處于智識同溫層的人,他們享受與彼此交談,并且具備著沉浸共同做某件事、并為這件事產生相似情緒的的默契。
還拿騰訊視頻的戀愛綜藝《半熟戀人》舉例,有一對高人氣的CP也因為精神契合被許多人「嗑糖」。男嘉賓黃瑞恩和女嘉賓羅穎,因為品位、審美相似而格外聊得來,兩人第一次約會的咖啡館是男嘉賓挑選的,有一面墻上還原了電影《王牌特工》的場景,男嘉賓介紹「這家店還原了英國的一號店」,女嘉賓一下子就反應過來這是「裁縫街」「那把傘就是那個槍」。
學者薛兆豐評論他們聊天的內容時一針見血:「他們都是聰明的人,是在一個大氣層的,有些東西不用說透,但他們都懂。」
立場和觀念相似也是「半熟戀愛」中的一個重要標準。
男嘉賓王能能和女嘉賓羅拉,因為相似的經歷而對兩性、婚姻和家庭有相似的看法,「即便是離異、有孩子,也不會影響一個人愛與被愛,以及進入下一段親密關系。」
和單純「處得來」不同的是,半熟戀愛中的智性搭子,是雙方能彼此先進帶后進,共同在審美、智力、觀念上,從「自我提高」,變成「自我們提高」。
此外,雖然半熟愛情強調兩個人在精神上處于同溫層,但并不是完全不接受差異。
在半熟愛情中,親密關系是「處理差異的、一個很重要的實踐」。兩個個體因為差異而產生沖突碰撞,具備成熟愛人能力的人,不會單純把對方當成自我幻想的投射,而是能從沖突中深度看到對方的需求,然后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
半熟戀愛的自我:「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能讓我一個人的時候,更快樂」
學者沈奕斐的視頻課程《社會學愛情思維課》中提出「愛情的三個價值」:探索和發現自我價值、與外界建立聯系,以及升華性欲望,而實現這三個價值的過程,能幫助我們培養處理差異的能力,建立你、我、我們的邊界意識。
也因此,她認為,今天的愛情對人們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個人解放和跨越社會階層,而是實現自我價值。
這非常符合當下半熟愛情的排序:我第一、愛情第二。在「我愛你」的表達中,我仍然愛你,但始終都保留主體性。
在《半熟戀人》中,幾位女嘉賓的愛情觀和性格迥異,但無一不指向這種獨立模式。
女嘉賓周楠性格溫柔文靜,但她堅決地表示過,自己不會輕易進入一段戀愛,如果不太合適,「那不如單身,因為我一個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單親媽媽童瑤更主動外放,她說在離婚后,反而對伴侶的要求更高了,不想將就,愛情對于她來說更像錦上添花的東西。但是,如果遇到令自己心動的人,「我還是一個會主動出擊的女生。」
除了不輕易開啟戀愛,在一段半熟愛情中,親密關系的作用,首先指向于幫助自己完善認知和自我修復,并且,我愛他,重要的不僅是他,還有「愛」這個動作、「愛」這項能力。
沈奕斐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一種新的愛情腳本已經出現——
這意味著,在半熟愛情的模式中,盡管人們相處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同樣有著清晰的個人需求——比如被愛、陪伴、承諾、成長……
女嘉賓羅拉認為,愛對于她來說是一種舒服的陪伴,一種確定的安全感。「每天晚上很無聊,于是刷手機刷到很晚,但如果有那么一個人,可以每天對我說晚安,那我可能就會早點睡。」
羅穎也在坦白局提到過,自己曾經有一段很美好的戀愛,兩個人好像相處沒有什么問題,但后來分手了,因為「我們在一起并沒有變成更好的自己。」她解釋,這個更好的自己,未必指的是換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賺到了更多的錢,而是一些生活細節和認知改變,比如因為對方喜歡健身而開始嘗試運動,比如因為對方而對自己更了解、更接納。
雖然有另一種聲音認為,個人主義的盛行會加劇當代婚姻的不穩定性。個人的意愿被賦予最高地位,傳統規范、宗教信仰等都在失去規則的作用,人們開始發現,情感在親密關系中是靠不住的。于是單身、不婚、勸分等盛行,進入一段關系的門檻提高了,分手的底線卻在降低。
但「半熟愛情」并不是完全的利己,因為在進入關系之前,已經進行了必要的自我剖析和對象篩選,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謹慎的模式也可能降低愛情失敗的可能性。
在以前,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兩個人在一起,比一個人獨處更快樂」,如今「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能讓我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快樂」。
半熟愛情的浪漫:你不能抄襲別人的愛情劇本,你倆得自己寫劇本
如今的年輕人開始發現,肉眼可見的許多愛情,都是照著一套固定腳本模仿來的,模仿送花送禮、模仿嫉妒吃醋、模仿感動掉眼淚。
如果你仔細觀察《半熟戀人》這檔以30+人群為主體的戀愛綜藝,就會發現,在一段相對成熟理智的愛情中,浪漫、愛和愛的表達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幾乎每位嘉賓,都有著一套符合自己體系的「愛情腳本」,這源于他們過往的經歷以及對愛情、婚姻的獨立思考。
越來越多人認為,愛情不僅是一項心理本能,還是一項需要學習、培訓的硬核技能。
半熟愛情講究「破除浪漫化愛情的腳本」,它沒有固定的模板,而是人們在和對方的相處中,持續不斷地學習、反思,并形成了一套「自定義模式」。
比如在《半熟戀人》的節目中,提到「浪漫」一詞,觀察員唐藝昕的浪漫是驚喜和儀式感,「因為我很喜歡吃櫻桃,他就送了我一棵櫻桃樹。」謝楠則覺得浪漫是日常化的,「不用 999 朵玫瑰那種盛大的儀式感,就是有一次,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花店還剩一束小花,于是買給我了。他說,老婆,我看到花就想買給你。」
半熟愛情的愛也不是已經成型的范本,這個范本還會隨著人們進入下一段親密關系而不斷改變和完善。
女嘉賓羅穎在上一段戀愛中,把「合適」放在了「喜歡」前面,在分手后她反思,我似乎把順序搞錯了,「喜歡」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很喜歡,在一起開心,然后考慮合不合適。
女嘉賓羅拉在采訪中也提及過一個給女孩子的戀愛建議:盡量不要學習短視頻中的情感套路。因為世界上有太多種不同的人,人的情感也很復雜,很難完全歸到某一個類別,對號入座。
最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半熟戀愛,它始于智識上的吸引、講究愛的技巧和自我的主體性,但歸其根本,它更是一種成熟的愛人能力和完整的人格體現。
正如《愛的藝術》一書寫道: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同時,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
設 計 | 王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