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日前發布報告稱,在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下,我國宏觀杠桿率或重新步入上行周期。同時,考慮到居民部門內部分化嚴重,相應的居民杠桿率風險也在加大。
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宏觀杠桿率較上年下降6.3個百分點至263.8%,實現較大幅度去杠桿。但今年宏觀杠桿率可能升至269%左右,全年上升5個百分點。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決定宏觀杠桿率走勢的主要因素是經濟恢復程度,而非對債務增速的控制。
宏觀杠桿率是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影響宏觀杠桿率既有分子的因素,也有分母的因素。2021年三、四季度,中國實際GDP增速跌至4.9%、4.0%的水平,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面臨較大考驗。“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我國經濟增長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經濟增速可能下行至5-6%區間。
“分母上,價格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將減弱(當然也無法排除輸入性通脹的可能干擾),較高的名義增速難以維持。疫情沖擊下,經濟恢復的情況也有待觀察,尤其是對未來經濟預期的恢復仍面臨許多困難,名義經濟增速可能會進一步下行。在分子上,當前偏緊的貨幣政策并不會長期保持,在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情況下,貨幣和債務增速都會更快。”報告分析稱。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預計,2022年,我國名義經濟增速將從上年的12.8%回落至10%左右,債務增速從10%升至12%左右,最終,宏觀杠桿率可能升至269%左右。
分部門看,居民部門是我國宏觀杠桿率上升的主要驅動力。居民部門杠桿率從2000年不到5%增長至2021年的62.2%,當前已經超過德國水平,與日本較為接近。從過去兩年平均來看,居民杠桿率保持著每年大約3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長幅度。
報告指出,房地產貸款占比過大、增速較快是過去幾年居民杠桿率最大的風險隱患。雖然近年來中央出臺了多項政策管控房地產金融,但房地產信貸供需兩端收緊也引發了市場震蕩。未來看,仍需穩字當頭。
另一方面,報告指出,居民部門杠桿率除了上升較快,另一個問題是結構分化嚴重。而結構分化是居民債務危機的重要導火索——并不是居民部門整體資不抵債,而僅僅是一部分人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還本付息就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債務風險。
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30-40周歲群體的家庭中住房貸款總額是家庭年收入的11倍,但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家庭中貸款總額是年收入的32倍。按照當前住房貸款的平均利率5.6%來算,這部分家庭每年僅對住房貸款的利息支出就將近全部家庭年收入的兩倍。對這部分家庭來說,根本無法通過收入來覆蓋每年的還本付息支出,一旦出現房價下跌,就會有斷供風險。從近兩年來看,銀行起訴房貸違約斷供的案件大幅增加,法拍房數量也暴漲,從2019年的50萬套增長至2021年的超過160萬套。
報告強調,考慮到居民部門內部的結構性分化嚴重,相應的居民杠桿率風險值得警惕。美國次貸危機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居民部門負債過高,且低收入家庭的杠桿率遠遠大于高收入家庭,正是這種內部的結構分化,引發了危機。
報告認為,發展普惠的居民經營貸有利于緩解居民債務風險。新冠疫情后的兩年中居民貸款結構中最為顯著的變化是居民經營性貸款增速較快,增速超過了住房貸款和消費貸款。從全年來看,居民杠桿率保持穩定,主要是由于居民經營性貸款的正向貢獻因素。
“居民經營性貸款對于提高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收入有重要的幫助。過去兩年居民的經營性貸款增速都接近于20%,在2020年有部分因素是普惠性經營貸款利率較低,部分資金流入到了房地產市場,但2021年監管部門對這種行為有了較強的監管,經營貸增速依然維持在高位。居民經營性貸款占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效,對于緩解居民債務風險是有利的。”報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