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 陳瓊燁
2月15日,在教育部召開的2022年教育新春系列發布會中,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回顧了2021年“雙減”成果。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73%的家長表示孩子完成書面作業的時間比‘雙減’實施前明顯減少,85.4%的家長對課后服務表示滿意。同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
此外,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自愿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學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學期末的92.2%。
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例,西城區教委王攀主任在發布會上介紹,該區在課后服務方面,上學期初,盤點12家區屬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資源,為學校提供200余門課程的課后服務“菜單”,學校按需“點餐”。同時,積極動員高校、科研院所、家長委員會、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課后服務;借助教師流動,打破學段、校際壁壘,讓優質資源惠及更多的學生。
據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校長褚新紅介紹,該校在課后服務上,利用南開大學、天津美院專業力量,聘請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等專業技術人員承擔20多門課后服務優質課程建設并授課。上學期,全校課后服務學生參與率達100%,學生和家長對課后服務滿意率達到99.2%。
接下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將委托有資質的、信譽度高的第三方機構,開展學校落實“雙減”工作的獨立調查,并利用督導監管平臺,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
呂玉剛指出,2022年將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繼續把落實“雙減”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點從四個方面持續鞏固提高學校“雙減”工作水平。
一是提高作業設計水平。推動各地各校通過加強作業設計研究、完善作業設計指南、開展優質作業展示交流活動、舉辦作業設計大賽等。
二是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推動各地各校進一步挖掘校內潛力,統籌利用科普、文化、體育等方面的社會資源,進一步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深入推廣應用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認真遴選“基礎教育精品課”。
四是提高均衡發展水平。出臺構建優質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意見,召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經驗交流會,積極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先行創建工作;研究制訂集團化辦學指導意見,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在重點實現“四個突破”中,呂玉剛提到,“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等。
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方面,要整合建設基礎教育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進一步升級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大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呂玉剛表示,云平臺為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支撐,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累計瀏覽次數超過60億次。
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方面,要推動各地各校建立勞動教育清單制度;深化考試評價改革,加快推進中考省級統一命題等。
在2022年春季學期開學部署上,呂玉剛提到,希望各地各校高度重視、認真做好開學工作。包括認真制訂教學計劃、積極開展家校溝通、全力做好學生工作,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報告制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