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硬糖 顧韓
編輯|李春暉
2021年,長視頻領域發生了許多事,大大小小的調整,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也因此令人對2022年的長視頻走向更加關注。
1月播出的《開端》成為“開年第一炸”,新穎的題材與規格所獲得的熱烈反響令人精神一振。2月份,隨著春節與冬奧會的來到,劇集市場卻又舊態復萌,管你是好是壞都熱度平庸。
于1月27日在芒果TV季風劇場播出的《江照黎明》豆瓣開分7.8,可以說是《開端》之后今年國產劇中的口碑新貴。論配置——短劇、電影咖、女性懸疑、家暴與(疑似)反殺……都是近兩年的熱門元素,但放到全平臺范圍看,依然水花不大。
是觀眾不愛看女性反殺的故事了?還是覺得電影感短劇已不新鮮?抑或是季風劇場本身、乃至劇場化運營模式出了問題?
排播拖了《江照》后腿
《江照黎明》由芒果TV、湖南衛視、芒果超媒、華娛時代影業出品,牛超、王濤濤執導,馬思純、白客、劉凱領銜主演,講述一個努力生活只求安穩的平凡女性面對丈夫的背叛與惡意,生活的重擔和磨難,完成一場完美自我拯救的故事。
很多時候,懸疑劇開分容易虛高,然而至今仍保持在7.6分的《江照黎明》在硬糖君看來并不在此列。單從內容本身看,這部劇幾乎哪哪都做對了。
以懸疑手法、犯罪故事加上現實主義的態度,聚焦婚姻、家庭之內的女性處境,放眼全球都是流行搭配,最典型的如美劇《大小謊言》《致命女人》。國內自2020年起也出現了《隱秘的角落》等家庭懸疑劇,觀視頻網站最新片單,還有一批更明確地主打“女性懸疑”的短劇待播或者待拍。
眾所周知,近兩年懸疑短劇、女性群像劇都內卷嚴重。即便如此,《江照黎明》在這兩大維度上的完成度都可圈可點。
該劇由女主丈夫之死開場,警察的調查不斷推進,好男人的外表被撕開,出軌、嗜賭、家暴等丑陋真相一一暴露出來。案件相關人員的人設也不斷反轉,看似惡人的另有故事,看似受害者或毫不相干的也不是完全被動,所以究竟誰下的手還真不好說。
而在女性話題方面,該劇也可以說覆蓋得相當全面。縱向來說,女主原生家庭就是三代女人相依為命,有相互體恤的非典型婆媳關系,亦有愛恨交織的典型母女關系;橫向來說,涉及了女性從家庭到婚姻到職場、社會的多種處境,對家暴有觸目驚心的展現。
更為難得的是女主面對情婦的態度,既不是一味忍氣吞聲,也不是為爽而爽為撕而撕,而是受害者與受害者之間、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對話。情婦本人也是看似光鮮蠻橫,實則始終處在重男輕女的陰影下。在打小三即流量密碼的當下,劇組采取的女性視角也算大膽。
只可惜,與內容的高完成度相對的,是該劇比較拉胯的宣傳與排播。該劇開拍時就花落季風劇場,以12集短劇為人所知。播出時卻變成了24集,首周之后一周只有雙更,劇粉怨聲載道。
拆集的損害是相當大的。掛男一號的白客在第一集中甚至都沒有出場,剎車失靈的刺激情節、全員打破第四面墻的高能場面都落在第二集。12集*70分鐘的話,大量的鋪陳姑且可以稱之為慢熱、電影感,拆成24集則容易令人感覺拖沓水。
另外,在Netflix的熏陶之下,許多人對懸疑短劇的認知與期待就是節奏緊湊、一氣呵成。以《江照黎明》這樣不斷倒敘、反轉的模式,追追停停確實考驗觀眾,又令人想起了超前點播的好。
不確定的風向
全球范圍內迷你劇的流行,觀眾對于注水長劇的不滿,加上官方引導,視頻平臺方逐漸放棄了打造超長大劇,加緊推動高規格短劇的試水。2020年,愛奇藝推出“迷霧劇場”,以《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懸疑爆款立起品牌,帶動短劇與劇場化運營共同成為長視頻圈的新風尚。
不僅視頻網站在短劇上加碼,電視臺也開始跟進。2020年10月,湖南衛視正式發布了“芒果季風”計劃,宣稱將取消周播劇場“青春進行時”,推出“季風劇場”,主打12集X70分鐘的短劇集(于每周一、周二晚間播出)。
當時芒果的官方說法是:該劇場將聯合湖南衛視與芒果TV雙平臺,集結影視行業頂尖人才,聚合“傳統電視+視頻平臺+頂尖制作”強大勢能,用十部短劇貫通全年,題材不限于懸疑,也將包括婚戀等現實題材。
而從實際情況看,2021年,季風劇場共播出了7部劇集(《沉睡花園》為跨年作品)。其中,曹盾執導,秦昊、尹昉主演的《獵狼者》是事前最受矚目的。不過該劇幾經更名,直到2021年5月才與觀眾見面,劇情本身也沒有多么出挑,最終豆瓣評分7.3,打分人數不足2w,未能成功為季風劇場打響頭炮。
最終,最有存在感的還是2021年暑期檔的女性群像劇《我在他鄉挺好的》。數據顯示,該劇拿下過4次貓眼熱度日冠,豆瓣評分8.1,打分人數超過18w。不過,事實上這部劇也未能成功將季風劇場整個拉起。在其之后播出的《天目危機》《婆婆的鐲子》《第十二秒》在去年下半年都不算有姓名。
不管“季風”之名是否真是沖著吹散“迷霧”起的,它都沒能在第一年吹起來,這還是在擁有如《我在他鄉》這樣口碑劇的情況下。而在硬糖君看來,其原因不要太明顯。
其一,類型過于分散。視頻網站的多數劇場都是立足于類型,如迷霧劇場主打懸疑,寵愛劇場主打甜寵,小逗劇場主打喜劇,讓劇場廠牌在觀眾心中與特定類型綁定。
季風劇場則是立足于短劇規格,選題比較寬泛。去年的7部劇中既有硬核懸疑又有女性話題,還有甜寵劇既視感的《沉睡花園》,很難精準捕捉哪一批受眾。據傳,季風劇場還曾被平臺寄予向男性用戶破圈的厚望,但最終表現好的幾部還是比較偏女性的作品。
其二,可能是由于籌備倉促,第一年的7部劇中有3部是2018年攝制的積壓劇——《謊言真探》《天目危機》《第十二秒》,最終獲得的熱度、評分都不算高,沒能做到充實季風劇場品牌價值的作用,頂多是填補個檔期。
其三,第二點也導致了這7部劇中僅有一半遵循了迷你劇的規格,其余不是劇集遷就劇場重剪、就是劇場遷就劇集。最夸張的是《第十二秒》,居然有37集。不過,可能也正因如此,該劇是7部劇中唯二總播放量突破18億的(另一部是龔俊主演的《沉睡花園》)。
其四,網臺聯播意味著劇集要兼顧衛視尺度,難以像純網劇一樣極致。另一方面,排播上縱然會員可搶先看甚至超前點播,但總體還是要兼顧衛視進行周播,追劇體驗較差。
與此同時,“逼氪”、“重氪”的收費方式也造成了一定的熱度限制與觀眾流失。對于有躋身話題爆款資質的《我在他鄉》來說,這一點尤為致命。
短劇陷入尷尬?
超前點播、高規格短劇與劇場化運營,興起的時間都在2019-2020之間,本質上為長視頻解決的是同一類問題——即在內容圈層化無可避免,同時用戶與廣告主都不斷流失到短視頻或其他娛樂形式的情況下,如何會員、廣告兼顧,從有限的用戶中更加精準、集中地獲得更多收入。三個解決方案也相互配合,相互勾連。
短劇是內容層面的革新,陣容更高級、節奏更加緊湊、概念更加突出與極致,有更強的付費吸引力。弱點則在于“獨木難成林”,播得太慢看著不爽,播得太快可能來不及出圈,在廣告投放上也有劣勢。2017年的《無證之罪》可以算是12集懸疑短劇的一次試水,同樣是紫金陳IP+秦昊+電影級團隊,口碑其實不錯,成績卻并不突出。
超前點播與劇場則比較有針對性地彌補了短劇在這方面的薄弱點。劇場可以聯動宣傳、互為借力,以及更實際的——聯合招商。超前點播則相當于提高了短劇的“票價”,在會員基礎上二次收費。硬糖君此前也討論過,懸疑短劇超點就遠比傳統長劇超點容易令人接受。
2021年,超點與劇場不同程度上遭遇打擊。超點一經推出,被廣泛應用到大部分網播劇上,頻頻引起用戶與平臺間的摩擦,在“清朗”期間被點名,最終在去年10月被視頻網站放棄。
劇場化運營,可以說是由愛奇藝、優酷起頭,芒果、B站跟進,騰訊視頻之外的長視頻平臺基本都進行了嘗試。但真正在大眾層面上立住品牌、有人follow有人期待的,也不過是少數。
愛奇藝的迷霧劇場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在第一年的試水成功后,第二年明顯吸到了更多金主,很遺憾內容卻沒有跟上。陣容高配的《八角亭謎霧》正片拉胯,流量鮮肉主演的《致命愿望》《淘金》毫無聲響,矮子里拔將軍的《誰是兇手》在后期也刪改嚴重,未能成為又一部《隱秘的角落》或《沉默的真相》。種種情況,都令觀眾在心里對迷霧劇場重新打分。
歸根結底,劇場化是一把雙刃劍,迷霧劇場也好、季風劇場也罷,似乎都急于吃捆綁的紅利,在生產端的準備還不足。劇場想要持續運作,需要的不是曇花一現的爆劇,而是持續且穩定的供應,需要平臺自身具備精準的眼光與更強的把控,也就是傳說中的工業化、標準化。
2022年,《開端》的爆火證明短劇依然是民心所向。《江照黎明》由12集拆成24集,卻又令人不得不多想:超前點播的取消與2021年短劇的參差表現,是否已經給短劇造成了一些陰影?短劇還是平臺的心之所向、利之所往嗎?
但總而言之,短劇想要穩穩扎根、良性發展,需要創作者出力與觀眾支持,更需要運營與盈利模式的配合,需要平臺將目光放得再長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