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眸 阮雪
編輯|桑明強
在OA還未內嵌至辦公自動化時,協同辦公一度被認為是未來。
但疫情黑天鵝倒逼辦公地點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后,脫離了原來辦公室提供的工作場景,每個人都成了信息孤島,如何把在“單打獨斗”的員工們有效聚合,成了企業管理者的新挑戰,協同辦公也被按下了加速鍵,在外界看來,這是協同辦公的新風口,“飛豬理論”再度被驗證,但不久后用戶日活回落又被看作是風口過后的衰落。
各類玩家開始借機起勢并扎根:海外以Oracle、Zoom、Webex、Slack(被Salesforce收購)、Notion為代表;國內同樣也分為新舊勢力兩派,老牌軟件廠商(用友、金蝶),互聯網新勢力(釘釘、飛書、企業微信、華為welink)。
互聯網玩家樂于用工具定義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強調工具屬性帶來的“降本增效”命題,從機器時代到信息時代,在協同管理理念誕生那刻起,企業就被看作是一張大網,人、財、物、信息和流程組成了企業運作的基本要素,經歷了黑天鵝的波峰,站在2022的時間節點,我們不難發現:從來沒有什么風口,有的只是需求的變化。
只是,這些需求不僅來自各類企業,也源于互聯網大廠的自身迭代。
OA時代
八、九十年代的白領,是無紙化辦公過渡的親歷者,互聯網讓文件管理和檔案管理變成了辦公室個人PC端間傳輸的辦公數據。內部依靠引入軟件系統,將部分線下業務遷移至線上,這也被看作是國內OA發展的萌芽階段,引導個人工作內容走向電子化,比如早期的office,就做了件比較簡單的事,把人和電腦連接在了一起。
伴隨著新世紀的鐘聲,“業務”、“管理”等元素被老牌OA廠商泛微、致遠、藍凌、華天動力等添加到產品中,人與人依靠工作產生的線性連接開始出現,此時的OA,主要是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工作流為中心,已經能夠提供電子郵件、目錄服務、群組協同等基礎服務,也實現了公文流轉、流程審批、會議管理等實用性功能。
基于協同OA在組織管理和運營效率上的優勢,第一批企業用戶開始出現,并逐漸形成了四大巨頭分霸天下的局面,但由于當時的企業辦公環境主要還是以公司內網為主,外部公司想要切進來比較困難,據當時的數據統計,OA系統在企業辦公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比例不足1/4。
從最初的個人點對點的溝通,到工作間的線性連接被搭建,企業采購OA系統主要出于滿足基本辦公需求的目的,但由于傳統 OA廠商的模式是標準化產品+個性化定制,垂直行業落地,大都存在產品價格偏高、市場教育成本大等現實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輕量級OA產品比較受中小型企業親睞。
國內OA行業與互聯網幾乎同步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一批以SaaS為商業模式的移動OA廠商也迅速爆發,平臺化成了大勢所趨。一時間,大量的垂直類辦公軟件開始出現,比如文檔寫作類的石墨文檔、金山文檔;音視頻會議類的Zoom、騰訊會議,在這個階段,協同OA產品平臺化特征日益顯著,但并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協同,仍受制于網絡、組織、系統等方面限制。
圖:協同辦公勢力分布圖(來源:艾瑞咨詢)
協同辦公的2.0時代,在各大廠商廝殺間告一段落,直到新冠疫情的出現,協同辦公真正意義上邁入3.0時代,遠程辦公的旺盛需求也讓釘釘、企業微信、飛書等新勢力,開始走入大眾視野,中國協同辦公市場規模超過百億規模。
To B的誘惑
協同辦公,一度被看作是消費互聯網觸頂后,向產業互聯網過渡的產物。
人們通常認為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之間的本質區別在于:2C業務是“短鏈”的,普適性的,2C產品出現問題后可以進行快速迭代、快速試錯,試錯成本高但反饋速度快;但2B業務是“超長鏈條”的,甚至更加定制化,這就導致企業端的變革沒有辦法快速試錯,甚至很難形成趨勢預估,一切都要等待運轉過后的漫長反饋,其中還有巨大的市場教育成本需要承擔。
但通用型協同辦公軟件憑借輕體量的特點,能夠滿足各行業的多種場景覆蓋,企業對協同產品的需求也由最基礎的辦公需求、組織管理需求,向增長需求和品牌需求不斷過渡,這使得協同辦公雖然定位是工具性產品,但是卻具有流量入口的屬性,流量背后工作場景和消費場景的數據成了各大互聯網廠商新的切入點。
釘釘、飛書、企業微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聯網大廠對To B事業的試探。
和傳統OA系統的發展路徑不同,主流的三家協同辦公軟件都是自身產業鏈+內部使用需要的產物,比如阿里巴巴“釘釘”的團隊最早是阿里“來往”時期的IM;騰訊的“企業微信”則通過與自身生態中的朋友圈、小程序、支付等相連接構建護城河;飛書是完全脫生于字節跳動內部的自用協同辦公工具。
釘釘背后是阿里在企業社交上的探索,強調公司中組織管理的搭建,無論是早期在已讀、未讀上的顯示,還是Ding一下向所有員工發送消息,這些強管理的設計在釘釘的產品設計中處處可見;飛書把重點放在了團隊之間的協作之中,工具性更強,容易上手,內置的協同文件更適合知識工作者間的互動溝通。
如果是釘釘是“討好”老板,飛書就更像是“討好”員工。
“微信之父”張小龍把企業微信的定位變得和前兩者更加不同,用他的話來說,“企業微信未來嘗試的方向為‘人即服務’”,也就是用戶通過企業微信可以直接找到給自己提供服務或產品的人,同時也讓提供服務或產品的人能找到需要直接服務的對象,企業微信通過B2B2C的鏈路構建起私域流量運營,和釘釘飛書的企業內部協同進行差異化競爭。
釘釘推出專業版、專屬版、專有版三大版本。分別面向中小型企業、大中型企業、大型企業及組織,并通過釘云一體的戰略落地把未來的發展目標放在了降低企業的數字化門檻上,行業間的滲透成為釘釘的特點,頗有向傳統OA系統靠攏的趨勢;飛書在辦公效率上的提升讓他的主流用戶聚焦在了文化組織上,更受中小型團隊的青睞;而企業微信給用戶的感覺更像是CRM(客戶關系管理)而非協作辦公平臺,由于企業微信可以與微信協同的特點,不需要強迫客戶安裝微信之外的app來進行交流,所有即時是街邊的獨立商販也能成為企業微信的受眾。
協同辦公3.0時代,在互聯網大廠的混戰中走向高峰,子彈飛一會后,最先倒下的卻是垂直性軟件。
和國外垂直性視頻軟件zoom收購綜合平臺完全不同,大魚吃小魚的邏輯在國內依然通行,無論是收購協同文檔,還是內嵌SAAS平臺,同樣的故事在其他領域也曾經發生,可以預見的是,抱團取暖只是暫時性的,國內協同辦公市場或許也難逃寡頭獨大的結局。
想象中的未來
協同辦公從需求中誕生,也必然在需求中結束。
在圍繞企業“彈性與變型”的討論中,線上協同辦公的發展揭示了未來最先進的組織一定不是傳統“公司”的結構,而是那些能夠隨時聚合、隨時解散的結構。這種復式組織以不同層次可獨立提供服務的“模塊”為基礎,依據動態的市場需求拼搭“模塊”,而這些模塊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項服務,當然也可以是某家獨立的公司。
但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在企業從小規模發展到中大規模過程里,也許曾經購買過多款軟件產品,企業數據也分散在各個系統,在規模擴大的過程中,軟件產品間的使用壁壘,讓數據互通成為了主要難點,關于協同辦公生態化的呼喚聲也越來越大,軟件之間業務不互通、數據難共享,依然是限制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除此之外,在云環境日益復雜的當下,對于數據安全的保障也成為了軟件服務商愈加關心的問題。
那么,如何實現這樣動態的模塊?
正如對未來OA協同產品的暢想一樣:協同辦公生態的搭建需要跨組織、跨部門、跨應用、跨網絡、跨終端的互聯互通,也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化,易用性、穩定性和開放性的產品,作為企業數字化入口,更多個性化需求的涌現也在倒逼著各大協同辦公產商的進一步扎根,如何兼具定制化,又能保證輕運營,是需求增多下的必然新挑戰。
但對于服務商來說,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線上協同辦公的合作模式。
這也就從根本上限定了2B的市場規模無法向C端市場那樣龐大,想要從中分得更大的蛋糕也就成為了各家尋求增長的主要引擎。除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如何更好向B端用戶展現平臺價值和降低操作難度,一定程度商也決定了免費向付費的轉化結果,就目前來看,企業服務的付費難題仍然是橫杠在商業化道路上的一塊大石。
從這些角度來看,協同辦公市場在走過百家爭鳴的時代后,實現綜合性的統一其實未必是一件壞事,而互聯網大廠之間的差異化戰略,說明協同辦公的天花板顯然還沒有出現,距離混戰的結束,明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