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風云榜
繼有著“元宇宙第一公司”之稱的Roblox登陸紐交所后引發了市場的強烈關注后,元宇宙之風又吹向了擬上市公司,國內企業飛天云動也按捺不住向港交所遞交了自己的招股書,希望為其資本故事增添一份想象力。
飛天云動計劃在香港主板上市,申萬宏源香港為其獨家保薦人,一旦通過上市審核,也就意味著將會成為國內元宇宙第一股。然而市場對此并不是很看好,除了其本身的故事沒有太多的市場想象力之外,飛天運動在招股書里瘋狂提及元宇宙250多次,再加上元宇宙依然是一個未完善的概念,飛天云動的未來可能并沒有想象中的樂觀。
真假元宇宙
2021年火起元宇宙到如今依舊在持續,尤其是經過Facebook改名Meta,宣布正式進軍元宇宙并拋出1000億美元的元宇宙投資計劃,徹底引發了眾多國內外互聯網巨頭的元宇宙布局,谷歌、字節跳動等巨頭紛紛跟進Facebook,比如最近騰訊收購黑鯊科技以及微軟花了687億美元收購游戲開發商動視暴雪也被市場解讀為是巨頭們對元宇宙的又一布局。
不止是互聯網巨頭們為之瘋狂,傳統企業們也不甘示弱。松下宣布正式進軍在線虛擬現實空間“元宇宙”領域,零售巨頭沃爾瑪也在積極申請元宇宙商標并計劃創建自己的加密貨幣和NFT(非同質化代幣),以及耐克準備與Roblox合作建造虛擬運動樂園Nikeland并收購了虛擬運動鞋公司RTFKT,可以說萬物皆可元宇宙。
眾多企業們頻頻涉足元宇宙的背后,則是大家都不愿意放棄元宇宙可能會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但是元宇宙究竟是什么也沒有達成共識,元宇宙何時到來更是一個未知數,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元宇宙依然處于概念階段。
除了市場上沒有相對應的成熟產品外,關于元宇宙的應用場景也有待商榷。以VR/AR為基礎的硬件產品作為展現元宇宙的主要途徑,其切入的場景也多為電影、游戲等產業,不僅用戶體驗沒有得到一定的完善,也很難做到相對應的替代,更何況也難以輻射到更多產業領域。
資本市場對于元宇宙的態度也開始冷靜起來,Choice的數據顯示,2021年有22只元宇宙概念股的股價回落,同樣股價回落的還有著“元宇宙第一股”之稱的Roblox。
2021年3月上市Roblox,直到7個月后股價才有大幅拉升,截止到目前其股價較最高點已經跌去了超過40%。很明顯Roblox受Facebook的改名所引發的震動已經在逐漸回歸平穩,Roblox的股價也隨之回落。
如此背景之下,全球全力押寶元宇宙的也僅有Facebook等少數企業,更多企業處于觀望狀態。畢竟沒有相當成熟的產品,一旦元宇宙的商業化步伐延后甚至是大幅推遲,著急布局未來且沒有足夠謹慎的企業很可能步入消亡。
飛天運動雖然有可能成為國內元宇宙第一股,但也有可能最快在元宇宙上折戟,除了其體量和市場影響力很難和互聯網巨頭們掰手腕外,其潛力也沒有想象中的樂觀。
業績難配野心
招股書顯示,飛天云動的業務主要包括AR/VR服務、AR/VR內容以及IP業務,其中AR/VR服務為其主營業務,主要是為客戶在VR和AR場景中制作、投放廣告等營銷內容。
也就說飛天云動的業務中心其實基于AR/VR服務的營銷內容,并不是基于元宇宙的底層技術搭建,其元宇宙的真實含量并不高。尤其是作為一家以元宇宙為主要賣點的擬上市公司,包括在招股書里更是提及元宇宙二百余次,飛天云動的業務重心卻更像是元宇宙的產業鏈方向,很難不讓投資者懷疑其背后的上市動機。
而且從飛天云動的業績表現來看,也很難配得上其元宇宙雄心。
招股書顯示,飛天云動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1.64億元、2.51億元、3.39億元和2.78億元,其中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為53%、2020年營收同比增長35%、2021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32%。
飛天云動營收增速不平衡之外,是毛利率和凈利率的下滑。招股書顯示,飛天云動報告期內毛利分別是0.68億元、0.75億元、1.05億元和0.83億元,毛利率分別是41.7%、30%、30.9%和30%;同期內經調整后凈利潤分別是0.47億元、0.41億元、0.61億元和0.53億元,凈利率分別是28.7%、16.7%、18.2%和19.1%。
由此可以看出,飛天云動的盈利水平并不樂觀,隨著營收的增長,無論是毛利還是凈利表現反而呈現出下滑狀態,盈利能力實在是談不上令人滿意。
而飛天云動出現盈利水平降低的一部分原因則是持續地購買廣告流量,招股書顯示,飛天云動報告期內用于流量獲取的成本分別是0.513億元、1.153億元、1.384億元、1.445億元,占同期收入成本的比例分別是53.7%、65.6%、59.2%、74.4%。
與之對應的是調整后的凈利潤最高不過0.61億元,僅2021年上半年流量成本就是當期凈利潤的2.7倍,難怪乎飛天移動稱其為智慧營銷服務商,也照應自身的主營業務剛好屬于營銷內容。
既然是基于營銷內容為主的營收服務,飛天云動的分銷及銷售開支也少不了。招股書顯示,飛天云動2018年的銷售開支為78.4萬元,到了2019年就增長到545.7萬元,同比增長近600%,到2020年更是同比增長33%至725.7萬元。
也就是說飛天云動其實是基于AR/VR場景中的營銷內容來達到營收的目的,顯然是不足以支撐起其元宇宙的野心,研發投入更是限制著其元宇宙前進的動力。
招股書顯示,飛天云動報告期內的研發投入分別是758萬元、1142.5萬元、1504.6萬元和901.2萬元,分別占當期收入的4.6%、4.6%、4.4%和3.2%,要知道飛天云動用于購買流量的成本最少也有5130萬元;而其研發人員也只有46人,占總員工的36.8%。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研發人員,與大廠們在元宇宙的投入對比中都不占優勢,由此可見飛天云動的底層技術想象力著實有限。
由此可看飛天運動的元宇宙野心與自身實力實難相配,飛天運動說是國內元宇宙第一股,其背后的元宇宙更像是其上市的噱頭。
VR前景依然是未知數
飛天云動的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游戲開發平臺掌中飛天科技,研發的單機手機游戲包括《飆車之神》、《戰地槍神》、《愛麗絲仙境消消樂》等。2015年,隨著VR在國內的興起,掌中飛天科技的業務重心游戲不久也就轉向成AR/VR內容及服務,開始成為一家以互動內容營銷為主的公司。
彼時的AR/VR市場剛興起,AR/VR技術由急需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掌中飛天科技于是在2017年掛牌新三板,登陸資本市場兩年后又因推行未來業務選擇在新三板除牌。
隨著元宇宙概念的火熱,掌中飛天科技在2021年11月30日更名為飛天云動并在改名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向港交所遞表,打起了國內元宇宙第一股的名號。
然而飛天科技切入元宇宙的入口并不是游戲,而是AR/VR的內容與服務,也就是招股書中宣稱的國內元宇宙場景應用層的領先服務商。
根據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安信證券發布的研報《元宇宙2022——蓄積的力量》里指出,元宇宙主要包括硬件、內容、底層架構三個內容。也就是說元宇宙產品是基于軟件和硬件綜合的產品,不僅僅需要內容的支持,還需要強大的硬件技術支持。
而飛天科技僅在內容服務支持方面有些優勢,而基于硬件開發的AR/VR本身并沒有競爭力。即便是在元宇宙上表現最激進的Facebook對于AR/VR的開發也有至少七年之久,旗下的Oculus先后推出了六款VR硬件產品,市場表現最好的Oculus Quest 2也仍有很大的問題。
消費者認為Oculus Quest 2長久使用后的會引起生理和情緒上的不適應,而且場景的可玩度并不高,對于一些消費者來說購買Oculus Quest 2更多是因為好奇。要知道Oculus Quest 2以299美元的高性價比使得其銷量達到了千萬級,在2021年投資者日上,更是被高通CEO視為Meta和整個VR行業的里程碑。
但是VR產品就目前的表現來說,并不是一個合格且成熟的商業產品,對于從事VR的企業來說更顯得前途暗淡。
現階段國內VR行業的運營方向分為硬件制造和軟件的內容服務兩類,前者主要做VR顯示的硬件,比如頭顯;后者是基于to B的軟件內容服務,大多變成了to G生意,飛天云動其實就是基于VR的軟件服務,做的就是to B生意。
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VR行業2020年的國內市場總規模為115億元,飛天云動的VR/AR內容服務業務雖然市占率第一,也只有2.3%,而其競爭者超過了5000家。
可以說無論是硬軟件方向,還是市場規模,VR的行業依然是很局限的細分賽道,不僅受不斷的技術更迭和內容開發帶來的成本影響,還受限于難以普及的C端影響,比如Oculus Quest 2的高性價依然有2000元之高,再加上更高的硬件配置和軟件服務都限制著消費潛力,不怪乎VR在2016年爆火后又急轉直下。
同時元宇宙目前也只是一個概念性的內容,何時到來更是個未知數,即便是VR是不是元宇宙體現的終端依然也有很大的爭議。也就是說飛天云動無論是VR方向,還是元宇宙方向的想象力都不樂觀,投資者對其亦難有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