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加拿大的“自由車隊”抗議潮,已蔓延至其他大洲。
在歐洲,隨著政府紛紛解除防疫措施,法國、荷蘭、瑞士、克羅地亞、意大利、奧地利、北愛爾蘭以及北馬其頓的卡車司機同行均給予北美同行不同規(guī)模的呼應。
周六,法國抗議者駕駛3000多輛汽車在巴黎匯集,還是有一些人沖上了香榭麗舍,然后封鎖了凱旋門地區(qū)的交通。警方已進行了為期3天的安全行動、派出7200多警力維持秩序。目前已有337人因參加抗議活動被罰款、54人被捕。
來自全荷蘭各地的數百名卡車司機封堵了首都市中心,與警察對峙了數小時,一名受傷的參與者被拘捕。政府出動了7000警力確保城市基礎設施暢通。一天前,有報道稱,鹿特丹警方朝抗議人群開火,導致7人受傷。
在大洋洲,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議會大樓附近充斥抗議人群,他們同樣要求政府終止疫苗強制令。一名示威者對記者表示,“我們受夠了政府發(fā)號施令,受夠了政府的控制,受夠了這一切強制措施。”
在惠靈頓,數千名新西蘭抗議者在國會草坪上搭建“營地”,要求政府取消防疫限制措施。
美國國土安全部警告執(zhí)法人員稱,或有一個卡車車隊橫穿美國,可能封鎖部分主要城市的道路,并擾亂即將于周日在洛杉磯舉行的橄欖球超級碗比賽。
車隊或將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英格爾伍德(Inglewood)集結,當天這里將舉行超級碗比賽;隨后車隊將橫穿美國一路向東,沿途將有卡車司機加入;最終抵達首都華盛頓特區(qū)。
在這場運動的發(fā)源地加拿大,卡車司機的抗議行動已經進入第16天。在卡車司機針對抗疫限制措施的抗議活動持續(xù)兩周后,安大略省周五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本月早些時候,位于該省的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
加拿大聯邦政府此前規(guī)定,從1月15日開始,入境加拿大的卡車司機和其他服務供應商必須完成疫苗接種,否則將強制隔離。這一規(guī)定立即引發(fā)部分卡車司機的強烈抗議。
他們自1月22日起組成車隊前往渥太華,向政府表示抗議,要求取消強制接種的規(guī)定。當時車隊長達70公里,創(chuàng)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多倫多市、魁北克市,以及其它多個省的立法機構附近都爆發(fā)了小規(guī)模的抗議活動。隨后抗議要求升級至取消一切防疫限制措施,甚至喊話政府下臺。
周六,加拿大警方開始驅趕美加邊境大使橋(Ambassador Bridge)上參加反新冠游行的卡車司機,并首次逮捕了一名示威的抗議者。
警方稱,如果卡車司機持續(xù)抗議阻礙交通,他們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監(jiān)禁,駕駛執(zhí)照也會吊銷。總理特魯多也承諾,將“增強警力的介入”,他強調邊境不能一直關閉,“這場沖突必須結束”。
本輪抗議已迫使美、加兩國主要汽車制造商暫停生產或減產,美方周五敦請加國動用聯邦的力量,讓這樣堵塞貿易重要通道的情況劃下句點。
西方的“反疫苗”運動可追溯至18世紀,當時有觀點指出接種疫苗是危險、罪惡之舉,是在“反抗上帝降下的懲罰”,是“惡魔的果實”。在19世紀英國將疫苗接種寫入法律后,“反疫苗”者通過主張自由與人權向議會施壓,最終迫使后者做出了讓步,允許家長不為孩子接種疫苗。
1998年,一項發(fā)表在《柳葉刀》雜志上的研究指出,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與自閉癥之間可能存在聯系,這一結論引發(fā)了各界大討論,也喚起了一場“反疫苗”情緒。
伴隨其出現的“疫苗猶豫”也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2019年十大全球健康威脅之一。“疫苗猶豫”指的是在可接種疫苗的條件下推遲或拒絕接種疫苗的行為,與懷疑疫苗效果、不信任政府機構等因素有關。
一項發(fā)布于2016年的全球調查顯示,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對疫苗安全性的懷疑度最高,教育程度與醫(yī)療服務水平較高的國家認可疫苗的重要性,但會對疫苗的安全性更加猶豫。
歐洲民粹勢力的崛起被認為與“疫苗猶豫”存在某種聯系,政治上對精英與專家的不信任感正在蔓延至科學界。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反疫苗”者找到了新的發(fā)泄口——互聯網,更多人因此接觸到疫苗“存在毒性、違背自然”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