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2CC新傳媒
前段時間,小C與好朋友小Y日常閑聊時,聽說了她做光子嫩膚項目的曲折。小Y想解決一下兩頰紅血絲的問題,在做了一番功課后鎖定了光子嫩膚中AOPT這個技術項目,就跟著關注的博主團購了王者之冠。
但在她與客服的咨詢中發現,購買的項目是王者之冠第六代,也就是OPT技術,AOPT則是王者之冠第七代的新技術,并且價格也比第六代高。醫美機構掛羊頭賣狗肉,利用同一個項目名稱,用OPT賺了AOPT的錢。
“這其中的彎彎繞繞,自己不懂行真的被坑了都不知道,很難不懷疑那個博主吃了回扣幫機構坑人。”小Y最后以投訴黑貓為警告,終于收到了全額退款。
在重新找了家靠譜的醫美機構,做上了正經AOPT后,小Y的紅血絲真的基本都褪下去了,皮膚狀態也變得穩定,不得不感嘆一句醫美真香。這可能也是當下人們對醫美越來越關注與接受的原因,它是真管用,不過前提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遇到技術好的醫生。
據新氧數據顯示,超8成大眾人群對醫美接受度較高,到2022年醫美用戶規模將邁過2000萬人大關,醫美市場也重回20%以上增長通道。那么在一片大好的局勢下,醫美市場呈現出哪些新趨勢,又如何長久健康的發展呢?
精細化、非手術化趨勢顯著,械字號醫美產品發展隨之增長
據《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醫美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1846億元,同比增長21.6%,醫美消費人群超過1813萬,同比增長19.3%。隨著醫美市場的不斷擴大,其消費人群也呈現出下沉與跨性別的趨勢。
其中,一線、新一線城市毫無疑問是醫美消費主戰場,醫美消費人群占比70%以上,但二線城市消費人群在近三年來持續增長,到2021年消費人群比例已經達到18.33%,可以預見未來二線城市將會帶來一波新的增長。
而在性別消費比例上,與美妝護膚相似,在以女性為消費主力軍的大環境下,男性醫美消費在2021年同比增長超過65%,增幅是女性的6倍,男性醫美同樣成為新的關注點。
此外,據新氧數據顏究院數據顯示,對比2019年和2021年,手術類消費者占比從34.2%降至21.3%,非手術類消費者占比從則從72.%上升至83.1%,非手術用戶占比連續三年提升。由此可見,不動刀成為醫美消費的大趨勢,醫美消費者正在持續從手術類消費向非手術類消費轉向。
在2021醫美消費榜單中,女性與男性最愛醫美項目前三名皆為非手術類項目,分別是除皺瘦臉、美白嫩膚、玻尿酸和除皺瘦臉、美白嫩膚、清潔祛痘。
從中不難看出,肉毒素與光電項目為兩性消費者共同熱衷。此外,玻尿酸作為門檻較低的整形黃金項目占據一席之地,除了水光針,填充劑應用涵蓋隆鼻、去黑眼圈、墊下巴、豐臥蠶、全臉填充等整形項目,相對于手術類整形,無傷口、恢復期短、風險小成為其消費優勢。
而隨著醫美項目消費的擴大,醫美后恢復產品需求也隨之擴大,其中械字號因安全性高更加吸引消費者。一般市面上銷售的“醫美面膜、械字號面膜”實質為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醫用敷料可以與創面直接或間接接觸,具有吸收創面滲出液、支撐器官、防粘連或者為創面愈合提供適宜環境等醫療作用。
目前我國貼片式醫用皮膚修復敷料市場由國產品牌占主導地位,如創福康、敷爾佳、可復美、綻妍等品牌。據小Y介紹,光子嫩膚后需要嚴格防曬與補水保濕,項目做完時需要立即敷面膜鎮靜皮膚,她當時使用的就是可復美的類人膠原蛋白醫用敷料。
當下除了醫美修復,喜好功能性護膚的消費者也熱衷于購買械字號產品,上述品牌也在不斷擴充其日常護膚線,與械字號產品相結合,不斷開發跨市場份額。
上游產業鏈高集中、高壁壘,市場規范、國牌替代進程亟待加速
從醫美行業的整個產業鏈來看,整體呈現出兩頭窄中間寬的結構,上游由藥品、器械生產供應廠商及代理經銷商等組成,中游為公立醫院整形美容科、大型連鎖醫院、中小型民營整形醫院、小型私人診所等類型的醫美機構,下游主要為醫美消費者。其中上游及下游參與者類型相對集中,中游則比較龐大而分散。
在醫美產業鏈上游,數器械耗材監管和技術壁壘最高,且具有壟斷性較強的特點。以目前市場中熱度較高的光電醫美設備為例,據新氧數據顏究院統計,中國激光醫美設備市場前四名依次為飛頓、奇致激光、科醫人和半島醫療,份額集中度為75%。
高壁壘帶來高盈利,只有將技術與器械制造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破除壁壘,迎來自主發展。
從消費者層面看,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超半數的醫美消費受訪者將執業證書和操作案例作為考慮因素。其中女性醫美消費受訪者更注重執業證書、操作案例、學歷、親和力這四個因素。
于是,正規醫美醫師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促進者,但從2020年的中國醫美行業醫師數量指標來看,醫美人才數量遠遠不足。在高達10萬+的需求量下,只有3.8萬+的實際從業數量,正規醫美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除了醫美人才,正規醫美機構、醫美產品、設備的規范亦是如此。
以肉毒素、玻尿酸等非手術類項目為例,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經正規渠道銷售的注射類醫美產品為400萬-500萬支,但非正規市場的銷售量是正規市場的2-3倍,市場上玻尿酸、肉毒素類產品70%左右是假貨水貨。到2020年,我國正規肉毒素銷量僅占34%。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在非法醫美場所中,90%以上的醫療美容設備都是假貨。黑心機構小坑小騙如小Y的遭遇,大的事故導致毀容、癱瘓、喪命的熱搜上也是屢見不鮮。
在消費者的醫美需求日漸增加的大環境下,除了需要發展技術,進行產品研發打破上游壟斷壁壘,針對中游機構的嚴格管控也極為重要。如果在消費者心中加深醫美等于踩坑的印象,反而會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
小結
2021年6月,國家衛健委、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八部門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并在6-12月聯合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打擊非法機構、非法醫美行為及違規產品等。1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規范和加強醫療美容廣告監管,維護醫美廣告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相信在這一系列重拳整治后,醫美行業的亂象會有所好轉,除了監管落地,加強對消費者的科普教育,打破行業信息壁壘,也能夠推進醫美行業健康發展。回歸本質后,在健康之上開出的花才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