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數科社 檸溪?
在這個萬物皆可“上云”的時代,包括IBM、谷歌、亞馬遜、阿里、騰訊等在內的一眾國內外科技巨頭紛紛加大了對“云”的押注,與此同時,資本強力加持下,也有不少新“玩家”挺進這條方興未艾的超級“賽道”,以期能夠抓住“風口”奪取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特別是在國內市場,今天倘若人們談起云服務商,很大概率上也繞不開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這四家企業。從市場份額來看,這“四朵云”幾乎占據了國內整個云服務市場的90%,而于2008年便入局于此的阿里云更是幾近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京東、聯想、盛大、新浪、網易、蘇寧、攜程、美團都已在多年前就進軍云領域,從自建私有云到推出公有云平臺,再到宣稱構建全棧式技術服務,種種跡象表明,云已成為各家科技企業all in的下一個增長極。
某種角度上,國內“四朵云”的行業格局已初顯。那么,云服務商何以應運而生?他們的出現又可以解決哪些生態、產業難題?“四朵云”是否有什么共性?各家的主要特征又是什么?未來行業格局能夠有機會被打破?
01丨“云”事更迭
過去十數年來,有關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討論,一直是市場中長盛不衰的一個話題點。
一方面,國內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數智化轉型的需求日益旺盛,此前鋪設的傳統IT系統建設已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個體轉型無論是從成本上、還是從時間上,都存在著極大的阻力,這就需要有“先行者”在打好底層基礎,然后冠以更多技術創新與產業智慧帶動變革。
這不得不首先提到阿里云。2008年王堅加入阿里巴巴計劃做“云”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知道什么叫做云計算,當時僅有的參考資料就是谷歌的論文,王堅帶著團隊參考這些僅有的信息,花了2年的時間,在阿里內部搞了一套類似于Hadoop的東西,命名“飛天”。
但事實上,當時的“飛天”連虛擬化也沒有,這跟眼下市場對“云計算”的普遍認識可以說是兩碼事,它主要側重于分布式處理。
轉折點發生在2010年。經過4年多的推進,亞馬遜的AWS開始在商業上顯露出巨大的爆發潛能,阿里云這才發現,云計算領域中的核心要素或應該在虛擬的云服務器、而非分布式計算,之前的路似乎有些走得偏差,而后便轉向了虛擬化。
AWS的巨大成功,狠狠地刺激了國內的一眾互聯網巨頭,同時隨著開源項目OpenStack也快速走向成熟。隨著OpenStack的發展壯大,國內出現了一些基礎OpenStack云計算行業中的創業公司,如Unitedstack,Easystack,99Cloud等,還有一些傳統硬件廠商,也積極擁抱云、擁抱OpenStack,比如華為。
在隨后的幾年里,這些企業把基于OpenStack的解決方案,率先賣給順豐、國家電網、各類金融機構等不同領域中的一些代表企業,在這些頭部企業的嘗試下,企業私有云在國內逐步普及開來。
只不過,私有云是為某個單體客戶獨立使用而構建的,一般可以部署在企業內部的數據中心里,也可部署在一個安全的主機托管場所,但企業要為此承擔的成本都很高昂,但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他們并沒有這樣的資本實力負擔得起。
相較于私有云,公有云最普遍的受益點就是對成本的控制。企業不必像擁有私有云那樣去購買、安裝、操作運維服務器或是其他設備,企業只需在一個公有云的服務商所提供的平臺上,使用和開發他們自己的應用程序即可。
2021年初,權威信息技術研究分析公司Garnter發布了2021年頂級戰略技術趨勢,其中分布式云連續兩年(2020-2021)被選入在內;Garnter預測,到2025年,超過50%的組織將在其選擇的地點使用分布式云,從而實現轉型業務模式。
而這里所提到的分布式云,指的就是將公有云服務(通常包括必要的硬件和軟件)分布到不同的物理位置(即邊緣)中去,由CSP統一負責云服務的運營、治理、更新和演進,將云服務交付地理位置作為其定義一部分的云模型。
02丨國際3A、國內“四朵云”
本就是被各方給予厚望的一個新興產業,在被疫情按下線上趨勢的“加速鍵”之后,云產業又迎來新一輪的聚焦。
IBM新任CEO克里希納在2020年走馬上任之時,沒有發布任何演講與感言,而是通過一封郵件傳達了自己的想法:疫情使目前云計算比以往更重要,藍色巨人要All In云的發展戰略。由一位云計算方面的專家掌管IBM,也能從側面看到目前云計算的重要性了。
在谷歌母公司Alphabet最新發布的2021財年第四季度財報中,公司總營收為753.2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568.98億美元相比增長32%;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206.4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152.27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幅為36%;而云業務營收錄得55.41億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38.31億美元,漲幅達到了45%。
但從國際云計算的整體格局來看,據Gartner此前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規模達到643.9億美元,同比增長40%。尤其明顯的一點是,市場正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中,其中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依次排名全球前三,全球云計算3A格局正走向穩固。
不僅海外巨頭,IDC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國內云業務正處于高速增長期。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有云IaaS+PaaS市場規模為95.46億美元(折合610.8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64.25億美元,同比增長48.6%。
同時,該報告還將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形容為中國科技公司的“四朵云”。除了目前市場中各類市占分析之外,各家財報中有關“云”業務的業績說明也能佐證這一點。
在阿里巴巴發布的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中,云業務收入成績喜人錄得200.1億元,高于市場前期預估的192.5億元;云計算業務成為集團僅次于商業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在該財季內實現同比增長33%;連續四個季度盈利,突破200億元水平。
財報還顯示,基于阿里集團一直以來對自研技術的持續投入,阿里云將會繼續與包括英特爾、Nvidia、AMD和ARM等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進云架構創新,并為全球客戶帶來更多元化的云計算服務。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曾用“出于云,勝于智”來定義公司對于云戰略的認知,同時他還指出,面向企業提供人工智能是華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人工智能是一種新的通用目的技術,未來必將像電力和計算機一樣無處不在。
根據2020年財報顯示,華為云業務增速達168%,在幾大業務中增速排名第一。盡管相比其他三大傳統支柱業務,華為云業務能夠“獨當一面”還需要一些的時間,但這并不影響其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中排名第二的事實。
根據騰訊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騰訊集團三季度營收1423.68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收入增長最為迅猛,同比增長30%至433億元,遠超增值服務業務(8%)和網絡廣告業務(5%)等板塊。
百度同樣極為重視云、人工智能的研發與應用。在百度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公司總營收錄得31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13%。而在幾大收入構成中,百度云業務營收同比增長73%,連續兩個季度增速超七成。
03丨“云”“智”結合,鐫刻開放
從BATH“四朵云”各自的成長路徑和商業特征來看,阿里云憑借先發優勢和數字化創新持續領跑,華為云則憑借在政務市場的優勢不斷進階,騰訊云的優勢則更多體現在金融業務和企業服務上面,百度云憑借“云智一體”的差異性實現了業績上的雙“提速”。
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四朵云”雖然各具優勢,但卻在某些維度存在高度的相似點,那就是——無論是阿里云、華為云,還是騰訊云、百度智能云,都在強調“云”和“智”的結合,以及生態的開放。
“四朵云”為什么都在強調這一點?
從“新基建”的宏觀背景上來看,千行萬業分別處于自身和所處產業的數智化轉型的新階段,與傳統的基建投資項目不同的是,新基建不再把投產的重點過多放置在傳統IT范圍內,而是更強調高科技密集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建設。
更何況,企業上云的進程總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畢竟,不同產業之間的成長周期、運營規律、突發機制各不相同,大量企業還需要根據業務情況與數據安全需求等級來建設自身的數智中心。即使決定上云,不少也會采取混合云的建設方式與多云協同方案,來提升了企業數智化的管理能力。
因此,這需要云服務商能夠面向包含制造、能源、醫療、零售、金融等各種不同行業提供場景化的算法模型和功能組件,并預置豐富的行業知識,同時基于這些具備行業屬性的模型和組件,可以快速構建出適配各種場景的智能化應用。
比如將自身定位為“全球領先的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阿里云,要進一步打造一個開放體系,使軟件開發商能基于云的結構和新型的操作系統幫助各行各業做應用開發。
為了更好“被集成”,讓伙伴更深入享受云計算的技術紅利,阿里云推出了全新的“計算巢”平臺,將多年以來支持自身PaaS平臺的“飛天”技術底座向PaaS伙伴全面開放,提供企業級的性能、穩定性和開發權限,及運營、技術、管理、安全四大能力中心,方便PaaS伙伴快速集成。
再比如要“把人工智能輸送到千行萬業”的百度智能云,在其2.0架構中,百度智能云為各行業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從理念到產品落地全程指導。也就是說,不管處于數字化階段的企業還是走向智能化升級的企業,又或是想要數字化轉向與智能化升級一步到位的企業,百度智能云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需求。
華為云已經對外提供了云原生、容器、大數據、AI、媒體網絡技術,同時基于支付、廣告、瀏覽器、地圖、搜索五大服務,通過aPaaS全面開放HMS 7大類64個核心能力。在“華為全聯接2021”大會上,同批發布的還有華為云天籌AI求解器、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華為云區塊鏈服務、華為云FunctionGraph函數計算服務等云生態服務。
04丨寫在最后
不久前,Gartner發布了一個全名為“云計算廠商基礎設施和平臺服務解決方案記分卡”研究報告,橫向對比了全球五大頂級云計算廠商,分別是美國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的GoogleCloud、甲骨文,還有一家唯一的中國企業阿里云。
這次評價的維度非常全面,涵蓋了云計算和云數據中心的幾乎所有方面,包括最主要四大件:計算、存儲、網絡、安全,以及軟件基礎設施、云數據中心的運營和治理等等很多大的方向。而阿里云在計算、網絡、存儲和安全這四個最核心的評比中所獲得的最高分,也讓世人看到了中國科技企業真正的硬核實力。
最后,筆者想用之前看過的一篇題為《阿里云的這群瘋子》文章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來致敬一直奮斗在科技創新的那群“信仰者”——
一群理想主義者的長征路上,一片落葉微微改變飛舞的方向,都有可能把他們引向另一個方向,另一種結局。如果重來一次,阿里云也許無法復現今天的疆域和榮耀。但歷史沒有假設,可嘆阿里云這群人從第一天就無來由地相信,中國人有權擁有自己的云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