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紀經濟報道 劉茜
春節前后本是建筑行業淡季,然而A股虎年開門紅,水泥板塊釋放積極信號。2月7日,上峰水泥、天山股份、華新水泥紛紛漲停,帶動部分基建類股票異動。
不僅僅是在二級市場,中國水泥網的數據顯示,安徽沿江地區一些企業宣布上調水泥熟料價格約30元/噸,沿江大廠熟料離岸價格達到400元/噸。市場分析人士表示,春節前熟料價格已出現兩輪下跌,在煤價成本壓力之下,熟料價格有快速修復預期。加之一些企業或錯峰生產,或停窯檢修,整體庫存不高,下游粉磨站采購后延,推動熟料價格上漲。
有水泥行業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水泥指數一直存在明顯的“春季躁動”行情。2022年1月以來,國家政策密集發聲,強調“基礎設施投資適度超前”。在穩增長預期之下,部分地區水泥價格醞釀以漲止跌。
不過,也有市場聲音表示擔憂,基建、地產投資實際落地情況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加之在冬奧會環保限產、疫情反復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下,需求或有下滑。
水泥需求或仍維持高位
盡管安徽沿江熟料價格迎來虎年第一漲,但是受天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春節后全國工地復工情況并不理想。
中國水泥網施工指數在2月6日僅為22.31點,也就是全國八成城市不適合施工。特別是河南、湖北、江蘇等地的部分地區遇上局地大雪,多雨陰雨天氣可能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前。
按照往年慣例,水泥春季漲價行情會在正月十五過后,隨著下游需求逐步復蘇緩緩到來。盡管今年春節剛剛結束,就有部分地區熟料價格提漲,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此輪漲價并非需求的快速修復,主要受成本以及庫存的影響。
“春季行情依舊可期。”天風證券分析師鮑榮富表示,近二十年第一季度水泥指數上漲13年,跑贏上證綜指16年,近五年相對收益均值為7%,穩增長政策發力疊加今年初價格高起點,為本輪躁動提供有力支撐。
從全國范圍來看,今年元旦之后,多地重大項目密切開工。數據顯示,春節前全國各地合計開工重大項目已達5608個,投資總額達42150.03億元。特別是四川、浙江、上海等地公布的投資計劃均在數千億級別。
與此同時,國家多個部門持續發聲,宏觀調控政策不斷加碼。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春節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發力要適當靠前。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力爭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相比于2021年水泥需求較為疲軟的局面,鮑榮富表示,穩增長有望對水泥需求形成一定支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全國水泥產量23.63億噸,同比下降1.2%。“今年第一季度需求可能以年前續建項目為主,年初新開工項目可能在第二季度形成實際需求,預計2022年水泥需求或仍保持在高位水平”。
不過,也有機構指出,雖然基建加碼,但5G基站建設、特高壓、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才是重心,其較傳統基建對水泥的邊際需求是減少的。此外,從占水泥消費量較大的地產端來看,地產“市場底”尚未確認,地產對水泥需求的影響有待觀察。
龍頭話語權增強
宏觀環境對水泥市場的需求仍有待觀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雙碳”背景之下,龍頭競爭優勢凸顯。水泥行業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整合收購潮,使得龍頭企業話語權不斷增強。
去年年底,隨著中國建材旗下水泥板塊業務整合告一段落,天山股份在上演“蛇吞象”之后,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業,市值也躍升至千億元以上。
近日,天山股份公布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業績同向上升。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0億元至138億元,與上年同期重組前相比預計增長691.42%-810.13%;與上年同期重組后追溯調整數相比,預計下降7.61%-增長6.25%。天山股份稱,重組后的公司資產規模、產能規模顯著增加,經營業績較上年同期重組前大幅增長。
另一水泥龍頭海螺水泥在二級市場也動作頻頻,對亞泰集團、新力金融、西部水泥和西部建設四家構成舉牌,從主業出發不斷延伸擴展產業鏈。
此外,華潤水泥、冀東水泥等行業龍頭均涉及跨集團的水泥企業收購、并購案中,包括華潤水泥收購良田水泥51%股權、冀東水泥收購代縣宏威水泥和華潤福龍水泥股權等。
去年下半年以來,水泥行業面臨不小的挑戰。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受疫情多點散發、原燃料價格快速上漲、限電限產等因素影響,去年水泥行業營業收入10754億元,同比增長7.3%,利潤總額1694億元,同比下降10%。
一些機構認為,從短期來看,今年煤價仍將保持強勢,水煤價差會繼續擴大,但錯峰生產、行業自律和能耗雙控等還會制約水泥產能釋放,利潤仍有一定保證。中長期來看,水泥行業整體或呈“量減價增”趨勢發展,若今年水泥行業納入碳交易,或加速供給端集中度提升,龍頭份額提升有望支撐業績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行業龍頭企業早已開始布局新能源產業。去年8月,海螺水泥收購安徽海螺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新能源公司100%股權,交易對價約4.43億元。今年1月底,上峰水泥披露,將聯合陽光新能源與合肥憑新設立合資公司,共同布局光伏發電、儲能等綠色能源產業,提升水泥產業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成本,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