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李宏晶
編輯|深海
日前,有消息顯示,騰訊系企業入股牛肉面品牌馬記永。此前在去年7月份,騰訊投資曾跟投面食連鎖品牌和府撈面,投后估值金額約70億元人民幣。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餐飲賽道融資事件超220起,披露融資額超500億元。在餐飲品牌融資消息不斷、估值不斷刷新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積極擁抱資本市場。
雷達財經注意到,中國證監會近期披露,“楊國福麻辣燙”已向證監會國際部遞交申請。這意味著,一旦獲得受理,楊國福麻辣燙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麻辣燙第一股”已在路上。
楊國福之前,鄉村基、老鄉雞、撈王、老娘舅、七欣天、綠茶餐廳和和府撈面均傳出上市消息。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從去年開始,中國食品行業扎堆上市開始顯露端倪,企業主要希望解決資金鏈和護城河的問題。
不過,對于餐飲的火熱,有業內人士認為,疫情是餐飲企業擁抱資本的助推器,疫情前餐飲企業現金流普遍較好,疫情的突發暴露了餐飲企業造血能力不足的事實。與抗風險能力不足相對應,資本助力下加速開店,往往導致企業的單店利潤被攤薄,投資回報率隨之降低;再加上疫情的反復影響下,一些沖刺IPO的餐飲品牌經營業績并不理想。
資本涌入餐飲賽道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是名副其實的餐飲投資大年。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前十月,餐飲賽道融資事件超210起,披露融資額超469.28億元。
從細分品類來看,除了茶飲、酒、咖啡這些一直熱度不斷的品類,還有面食米粉、烘焙、燒烤、火鍋等傳統品類,以及鹵味、輕食代餐等更年輕化的品類也都受到關注。
從披露金額上來看,茶飲、酒類、咖啡三者位列第一梯隊,披露融資額分別達到195.28億元、121.49億元、58.04億元。此外,面食米粉、燒烤串串和火鍋的融資額均超過了20億元,位列第二梯隊。
在北方地區常見的面館,因口味較單一,常被定位為快餐店。但近年來不少面館轉向中高端發展,面條這門古老的生意又重獲投資人的青睞。
其中作為國內面食類的人氣連鎖品牌,蘭州拉面過去一年備受資本追捧。2021年4月1日,陳香貴獲得天使輪融資,投資機構為源碼資本。據悉,它正在以10億元人民幣的估值尋求新一輪融資。
2021年5月1日,馬記永蘭州拉面獲得天使輪融資,投資機構為挑戰者資本、險峰資本、凱輝資金、高榕資本、紅杉資本。還有消息稱,當時紅杉資本遞出了高達10億元以上估值的投資意向書。
值得關注的是,馬記永旗下的第一家蘭州拉面館,開設于2019年,三年多的時間里估值飆升到10億元。
2022年1月27日,馬記永經營主體上海花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公司資料變更,股東增加Challenjers Capital HK Holding Limited、Times Taurus HK Investment Limited、ABI Asia Holdings I Limited和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這意味,馬記永的新一輪融資已經完成。
回顧去年面食賽道里的融資事件,其他比較知名的投資案例還有,2021年1月份,上海地區專注于拉面的快消品牌拉面說,獲得了麥星投資的戰略輪融資;3月29日,杭州地區的中華面速食品牌瓷面江湖,獲得了天圖資本Pre-A輪近千萬美元投資。
5月份,蘭州手撕牛肉拉面品牌張拉拉,也獲得股權融資,投資機構為順為資本、金沙江創投,其正計劃以6000萬美元(約合3.9億元)的估值進行新一輪融資;7月初,源自南通的面食餐飲品牌和府撈面,以8億元E輪融資創下2021年國內連鎖面館行業的最高融資紀錄,投資方包括眾為資本、CMC資本、龍湖資本、騰訊投資。
7月14日,川渝風味面館品牌遇見小面,獲得了碧桂園創投、喜家德水餃共計超1億元的戰略投資;7月15日,在拌面品類中門店數量全國領先的五爺拌面,A+輪獲得了高瓴創投的融資。
而在細分的米粉品類上,也有霸蠻、陽際山野等品牌獲得數千萬到上億元融資。梳理發現,涌入餐飲賽道的投資者中,不乏騰訊、碧桂園、紅杉資本、高瓴這些實力雄厚的投資者。
在資本的眼里,一向賺“辛苦錢”的餐飲行業,為何突然充滿了“錢景”?有業內人士分析,最重要的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餐飲品牌連鎖化率、資本化程度偏低,目前正處在標準化、連鎖化升級階段,符合資本介入條件;二是在互聯網投資紅利消失后,擁有較大發展空間的餐飲投資窗口打開,嗅覺靈敏的資本認識到實體經濟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優質餐飲品牌的價值得以體現。
據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餐飲的連鎖率僅為10%,而美國、日本的連鎖率在50%左右。市場集中度低、資本程度和規模化程度低,也就意味著潛在的大量的投資和上市機會。
另據國聯證券發布的餐飲行業報告,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為 4.67 萬億元,十年CAGR在12%左右,社零占比由1978年的3.54%上升到2019年的 11.45%。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國內餐飲行業仍實現收入3.95萬億元,規模維持在四萬億上下。
賽道空間廣闊,餐飲服務企業卻呈現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況,這種情形下,資本急于尋找下一個中式餐飲的麥當勞或肯德基,因此投資機構在該行業密集下注也就不難理解。
餐飲企業扎堆IPO
融資火熱之外,一些頭部餐飲品牌已經走到了上市關口,準備接受資本市場的檢驗。
今年1月12日,海鮮火鍋品牌七欣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七欣天”)披露招股書,擬登陸港交所募集資金約2億美元。
根據招股書,這家北方地區不常見的火鍋品牌,門店主要集中在江浙等東南沿海城市,截至目前,公司在東南及中部的48個城市經營著256家餐廳,其中超過100家開設均在江蘇的各線城市。
據悉,七欣天能在高度分散火鍋江湖分得一杯羹,依靠的是其獨創的“一鍋兩吃”差異化戰略。它先為消費者上桌一盆秘制烹飪的干鍋螃蟹等海鮮,等吃完之后,再往干鍋里加入海鮮高湯,顧客可以接著涮肉品和菜品。
這種差異化創新之下,七欣天的業績表現亮眼。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分別為12.85億元、14.26億元、14.80億元,同期的凈利潤分別為 0.8 億元、1.72 億元、0.99 億元及 2.59 億元。
不過,核心指標翻臺率(次/日)方面,七欣天卻不及同行。報告期內,七欣天的翻臺率從2.1提升到了2.2。而撈王、海底撈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翻臺率分別為3.1、3.0、2.5、2.4和5、4.8、3.5、3。
七欣天之后,鄉村基快餐連鎖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鄉村基”)在1月25日提交上市招股書,準備在香港主板上市。而鄉村基背后,站著的正是紅杉資本。
天眼查顯示,早在2007年,鄉村基便得到紅杉中國和海納亞洲的1300萬美金A輪融資。2010年,鄉村基赴美上市,到2016年私有化退市時,紅杉資本退了出來。
不過,時隔四年,紅杉資本再度“牽手”鄉村基。招股書顯示,2020年5月22日,紅杉中國以3億元認購鄉村基500萬有限股,以及以9400萬元從鄉村基兩股東公司處收購共計157萬普通股。截至2021年9月30日,紅杉中國持有鄉村基7.88%股份。
鄉村基招股書顯示,目前公司為國內最大的直營中式快餐集團,擁有“鄉村基”、“大米先生”兩個餐飲品牌,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餐廳數量為1145家,其中超過6成門店在重慶和四川。
從基本面來看,受益于1000多家的開店規模,鄉村基2019年至2021年9月30日實現收入分別為32.6億元、31.6億元及34.2億元。
不過,為留住顧客,鄉村基采取高性價比策略。其主打的宮保雞丁、小炒肉、泡椒牛肉等經典川菜,人均價格在20元左右,報告期內單均價最高值為26.6元。在極致性價比束縛之下,公司的利潤水平并不高。
鄉村基遞交招股書之前,關于“中式快餐第一股”的討論,更多聚焦在老鄉雞和老娘舅兩個品牌上。
去年9月份,老鄉雞和國元證券簽訂了上市輔導協議,擬在深交所IPO。今年1月,老鄉雞又完成了廣發乾和和麥星投資共同參與的pre-ipo輪融資,距離上市更近一步。此外,老娘舅和中信證券簽訂了輔導協議,在浙江證監局進行了備案。
而近期的和府撈面、楊國福麻辣燙準備上市消息,為餐飲企業IPO熱潮再添一把火。其中在投資機構中間搶手的和府撈面,截至去年6月底時,全國門店數量突破340家。
相關資料顯示,和府撈面全國店鋪平均營業額為55萬元/月,坪效達4800元/月,客單價為45元,為行業頭部水平。相比較,鄉村基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單店日均坪效為56.4元,合約1690元/月,坪效約為和府撈面的三分之一。
業績方面,2020年,和府撈面的營收為11.07億元,凈利潤虧損2.15億元;2021年上半年,和府撈面的營收為8.46億元,凈利潤為1385萬元。
為何眾多餐飲品牌此時選擇上市?有消費賽道投資人表示,很多餐飲企業尋求上市,一方面融資、補充現金流為后疫情時代做準備;另一方面,通過上市,把企業上升到集團化運作,也是餐飲老板作為企業家的訴求。
盈利受疫情困擾
不過,不容忽視的是,資本并非萬能解藥。
與其他行業相比,餐飲業進入門檻低、可復制性高,競爭非常激烈,而且行業屬性決定了餐飲人要吃苦耐勞。這也意味著,在餐飲行業,投機者、追風者很難有長期生存空間。
從企業經營角度而言,餐飲企業除了面對原材料、租金、人力三座大山外,隨著“社保入稅”的政策落實和餐飲合規性逐漸提升,以及外賣平臺的抽傭出現,餐飲企業隱性成本一路飆升。
疫情之下,這種疲態進一步放大,遠非融資或上市能夠解決的。以“新式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為例,該公司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凈虧損分別為6970萬元、3970萬元及2.03億元。
在上市之前,奈雪的茶總計獲得超過6億元融資。自2021年6月30日在港股上市以來,公司股價較發行價跌去60%。8日晚,公司預告,2021年凈虧損約1.35億元-1.65億元。
盡管續虧,國盛證券發布研報指出,2021年奈雪的茶門店總數達817家,凈增門店326家。但寄希望于擴張的門店在疫情過后大幅釋放業績,也不一定可靠,這方面海底撈是代表性的案例。
2020年,海底撈曾逆勢大幅擴張,但隨后的疫情反復,將其恢復業績的想法徹底擊碎。2021年11月5日,海底撈通過官方微博宣布,將于年底前逐步關停300家門店。更早之前,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啟表示,決定關閉200家虧損門店,且年內不再拓展門店。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餐飲企業上市后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無論是否加速開店,市場情緒都會隨著疫情變化。
對于餐飲行業恢復緩慢,中泰國際認為,主要是由于疫情反復,以及有確診病例地區對餐飲等接觸性消費的管控更加嚴格,服務行業的租金和人力開支較大,導致餐飲企業盈利不斷被壓縮。
在此背景下,密集走向資本市場的餐飲企業會有什么樣的表現?雷達財經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