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馬越
編輯 | 許悅
肯德基炸雞上裹的面包糠、新奧爾良烤雞腿的腌料,背后是一家隱形的供應商巨頭,而這家公司正在沖擊上市——上海寶立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立食品)在近期更新了招股書,公司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募資4.6億元,主要用于擴大產能和補充流動資金。
招股書顯示,寶立食品的主營業務為食品調味料的研發、生產和技術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復合調味料、輕烹解決方案和飲品甜點配料等。
除復合調味料外,公司產品應用和類別逐步擴展,推出各式風味的輕烹料理醬包、輕烹料理湯包等輕烹解決方案以及果醬、爆珠、晶球和粉圓等多款飲品甜點配料。目前寶立食品研發和生產的產品覆蓋了裹粉、面包糠、腌料、撒粉、調味醬、沙拉醬、果醬、調理包、 果蔬罐頭、烘焙預拌粉、即食飲料等十余個細分品類,每年向客戶提供千余種單品。
從業績上看,2018-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寶立食品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11億元、7.43億元、9.05億元以及7.2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239.30萬元、8149.83萬元、1.34億元以及9649.24萬元。

作為主營業務,包含油炸烹飪使用的裹粉、腌料、撒粉等復合調味料類產品為寶立食品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營收。報告期內,其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占比分別達到71.82%、78.47%、72.78%和57.67%。
你很少能在超市貨架上看到這家公司的產品,是因為它的商業模式是以B端銷售為主,即作為餐飲連鎖和大型食品工業企業的供應商。
招股書顯示,寶立食品的合作客戶包括肯德基、必勝客、麥當勞、德克士、漢堡王、達美樂、圣農食品、泰森中國、嘉吉、正大食品、喜茶、大希地等等。

在近20年的時間里,寶立食品也正是從百勝中國的間接供應商,逐步崛起成為其調味料的五大供應商之一,并且逐步拓展產品和業務布局。
但這也形成了寶立食品大客戶銷售占比高的局面。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 1-6月,前五大客戶實現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4.41%、50.11%、44.79%和44.51%,第一大客戶百勝中國實現的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2.81%、30.53%、24.81%和23.41%。
而通常來說,依賴大客戶可能造成的問題,在于公司產品難以獲得更高的議價空間,從而影響毛利率。
招股書顯示,在報告期內,寶立食品“定制品”的收入占比在70%以上,直銷模式收入占比在85%以上。這種為大客戶定向研發產品的商業模式,雖然可以保證營收的穩定性,但由于公司產品難以真正面向大眾消費者,經銷渠道的匱乏,也限制了其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費市場。針對終端消費者,其復合調味料自有品牌“寶立客滋”實現收入占比相對較低。
報告期內,寶立食品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2.51%、33.45%、32.10%以及32.95%。作為對比的是,同行業的上市公司日辰股份、天味食品和安記食品在2020年的毛利率分別為46.89%、41.48%和37.18%。
對此,寶立食品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公司跨國快餐連鎖客戶的收入占比,較日辰股份更高,而跨國快餐連鎖客戶在復合調味料領域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味好美和凱愛瑞集團等大型跨國企業,競爭較為激烈,從而導致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較日辰股份要低。
寶立食品主營的復合調味料行業,則是近年來充滿風口與挑戰、大小公司不斷入局的千億市場。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約 2012億元,2020 年增長至395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80%。
中國復合調味料行業的增速快,但同時細分市場的滲透率不高,行業格局競爭較為分散。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調味品市場CR5(行業前五名集中度)為 20.4%,而同期日本為26.1%,美國為46.4%。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復合調味料公司有整合增長的空間。
面對復合調味料行業可能存在的競爭,寶立食品尋找的另一個業務增長點,來自于輕烹飪——比如速食意面與料理湯包。
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瘋狂推廣,成為李佳琦直播間“爆款”的空刻意面,其實就出自寶立食品。公開數據顯示,空刻意面在創立后連續2年成為天貓雙十一意大利面類銷量第一,在2020年銷量突破1億元。截止2020年11月,空刻占領了天貓意面市場77.3%的市場份額。

寶立食品在輕烹飪業務上的布局則源自收購。2021 年 3 月,寶立食品與沈淋濤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寶立食品收購沈淋濤持有的廚房阿芬75%的股權。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廚房阿芬已經成為寶立食品的控股子公司。
廚房阿芬的主營業務為輕烹食品的運營和銷售,2020年3月廚房阿芬新設空刻網絡,專門從事空刻意面產品的運營,廚房阿芬則主要作為廚房阿芬撈飯和 撈面系列產品的運營主體。
廚房阿芬在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實現的營業收入為2.11億元和2.2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96.5萬元和206.51萬元;同期,空刻網絡的營業收入為6826.55萬元和1.84億元,凈利潤為876.77萬元和913.2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