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財經 福老二
編輯|大風
這兩天,春節檔電影《四海》有點火。準確來說,是被罵到火爆“出圈”了。
電影上映當天,“四海難看”的話題就沖上微博熱搜,里面不乏網友對電影“晦氣”的控訴。截至目前,《四海》的豆瓣評分已經跌到5.6,遠不及春節檔的其他電影。韓寒此前的三部電影《后會無期》《乘風破浪》和《飛馳人生》豆瓣評分均在7分左右,在票房上也有不錯的成績,而《四海》可謂是韓寒導演生涯上的滑鐵盧,不僅口碑崩盤,還面臨虧錢的風險。
韓寒并未對電影口碑爭議做出回應,只是從電影上映之日起,就用微博轉發電影宣傳,感謝圈內好友的推廣,但網友的不滿顯然上升到了韓寒本人。韓寒近期微博的評論區里充斥著“詐騙”“退錢”的言論。
于是,在20年前就備受爭議的韓寒再次來到聚光燈下,經受來自《四海》的暴風驟雨。
叛逆少年,拉風偶像
從青年時代起,韓寒就熱衷于樹立與眾不同的“叛逆”人設,獲得比同行高得多的流量。他先是做一些大眾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再將這些事合理化包裝,于是,在引起廣泛爭議的同時,也收獲了一眾粉絲。
1999年,還在上高一的韓寒憑借《杯中窺人》一文榮獲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隨后便聲名鵲起。此后,韓寒因文化課成績太差而退學,留下了一句“七門功課掛紅燈,照亮我的前程”,更是讓他成為了前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紅人。
2000年,韓寒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三重門》出版,總銷量接近200萬冊,韓寒也因此掙到50多萬的版稅,而當年上海的房價才3000元一平。
2004年以后,互聯網時代到來,新浪網、新浪博客崛起。韓寒嗅到了時代的風潮,將“叛逆”精神放到新浪博客上。他通過博客追隨新聞熱點,對社會問題進行評論,以犀利的文風和獨特的視角,成為公共空間的意見領袖,賺足了關注與流量。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始于2006年的“韓白之爭”。當年2月,白燁在博客上貼出文章《80后的現狀與未來》,該文直指韓寒這批“80后”寫手不能看作是真正的作家。3月,韓寒在博客上發表《文壇是個屁,誰都別裝逼》對此回應。隨后,白燁和韓寒就開始在博客上進行“單挑”,一來二去,引來大量網友的關注。事件愈演愈烈,知名人士陸川、高曉松等人也加入論戰。
事件以白燁等人關閉博客為終結,而韓寒或成最大贏家。經此一役,韓寒再次成為作家里的頂流。
那幾年,韓寒發布文章的閱讀量大多突破百萬,總閱讀人次超過六億,他是博客年代當之無愧的現象級人物。2009年,韓寒被評為《亞洲周刊》的風云人物。2010年,他又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與奧巴馬、比爾蓋茨等人共同入選《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韓寒的商業價值,也因此水漲船高。2010年,韓寒代言凡客誠品的代言費高達7位數,有消息稱,韓寒的代言費抵得上一家小型服裝廠一年的盈利。此后,韓寒又代言了雀巢咖啡,代言費超千萬,成為當時中國代言費最高的明星作家。
韓寒身上始終有種“精明的叛逆”,他知道怎么用一些符號、意象和言語去調動外人的情緒,從而收獲最多的關注與利益。
這種手法他同樣用在了電影上。在闔家歡樂的春節檔,講述一個小鎮青年的悲劇故事,本就是異常的選擇。或許是韓寒此前幾部暗含悲劇的電影過于成功,讓他的團隊認為可以不考慮觀眾審美趣味。但“挑戰大眾認知”本身就是把雙刃劍,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翻車。或許,《四海》的敗局并非毫無征兆,它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會寫作的商人不是好導演
自代筆門事件后,韓寒開始在社交媒體上不再張揚。他逐漸停止更新博客,也不再寫作。韓寒作家的身份似乎走向終結。但這并不意味著韓寒退出名利場,作為商人、導演的他才剛剛來到臺前。
2012年6月,韓寒創辦的“ONE·一個”文藝生活APP正式發布。到了2016年,ONE已經擁有3000多萬用戶,并獲得華創資本6000萬元的投資。
借助ONE平臺,韓寒推出ONEBOOK圖書品牌,先后出版了《很高興見到你》《去你家玩好嗎》等暢銷圖書,還簽約了張皓宸、蔡崇達、貓力等優質作者。
此外,韓寒還與他的圖書發行人路金波成立的果麥文化深度綁定。2021年8月,果麥文化A股上市。根據招股書,韓寒母親周巧蓉以3.4%持股比例位列第二自然人股東。
2014年,韓寒開始踐行自己導演夢,他的電影處女作《后會無期》登陸暑期檔。
打算拍攝《后會無期》時,韓寒還沒有自己的影視公司。于是,由路金波穿針引線,先是找到了制片人方勵,而后又拉來了博納影業的于東,他們共同為韓寒投資了5000萬元。與此同時,韓寒也成為了博納影業的發行人股東,持有0.06%的股份,實現與博納影業的雙向綁定。
令人驚喜的是,《后會無期》成為當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最終斬獲了6.29億票房。與之同期上映的電影還有郭敬明的《小時代3》,而《后會無期》整整比它多了1億多票房。
市場開始注意到作為電影人的韓寒。
2015年,韓寒成立亭東影業,在電影商業化的道路上更進一步。截至目前,亭東影業共收獲四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普華資本、博納影業、阿里影業、華創資本等。2017年,博納影業通過受讓老股和增資的方式向亭東投資2.5億元,并持有12.5%的股權,據此亭東影業估值一躍達到20億元。2019年,阿里影業戰略投資亭東影業,拿下了亭東影業13.12%股權,投資額或接近3億元。
韓寒的商業版圖逐漸浮出水面——通過ONE發掘IP,再通過亭東影業將IP電影化,發展成文化產業鏈。
與此同時,韓寒電影的“三板斧”正式確立:小鎮青年、兄弟和賽車,再點綴上花瓶般的女性角色。
從《后會無期》到后來的《乘風破浪》、《飛馳人生》,韓寒反復呈現小鎮青年的冒險旅程,而電影中一切問題的終點都是賽車。高度同質化的劇情設計,讓韓寒飽受“一直在拍一部電影”的質疑,但此前票房的大賣掩蓋了這一事實。
韓寒顯然對電影商業化復刻的成功存在誤讀。他沒有意識到,此前觀眾對他電影的認可,或許僅僅出于情懷,而非對“韓寒元素”或他導演功力的贊同。
今年春節檔的《四海》,就是典型的韓式電影“大亂燉”,它幾乎是此前所有韓寒電影的糅合。盡管韓寒對《四海》寄予厚望,從籌備到放映,前后花了兩年多時間,甚至在演員選擇上都盡量考慮市場。然而,豆瓣開局不及格的分數和網絡上鋪天蓋地的罵聲,給韓寒狠狠潑了一盆冷水。
不再被“迷戀”的韓寒
“四十歲了還搞二十年前那種青春派的傷痛文學范兒,也就仗著自己作家光環再圈兩年錢吧。”在#四海口碑爭議#的話題下,某條微博高贊評論如是說道。
截至2月7日,《四海》的總票房為4.78億,除去上映首日的2.27億票房,此后的單日票房都呈斷崖式下跌趨勢。目前,《四海》的單日票房在春節檔電影里居于末位,遠不及預期。
《四海》上映前,不少媒體預測過票房。以韓寒的前作為坐標軸,從《后會無期》到《乘風破浪》,票房漲幅67%,從《乘風破浪》到《飛馳人生》,票房漲幅63.5%,如果《四海》能維持此前的漲幅,那票房將會達到27億。即便是平均票房,也能超過11億。可如今來看,《四海》的最終票房不能超過之前任何一部。
而《四海》票房撲街,最應該背鍋的,就是韓寒。
如今的韓寒像個沉溺于過去光輝,溫和卻不討喜的長輩,他融于世俗,對資本諂媚,變得圓滑世故,像其他自大、油膩的中年商人一樣,總想對年輕的觀眾說教。
韓寒在電影里反復描寫的“車,兄弟,女人”,仿佛是他的自我映射,吹噓著已經過去二十多年的青春往事。如果說《后會無期》上映時,觀眾還會感動于舊日情懷,那到了《四海》時期,人們只會厭煩地表示“又來了”。
此外,韓式金句也時常為人所詬病。不管是《后會無期》里“小朋友愛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還是《四海》里“天空不會給你答案”,這些略顯矯情的雞湯言論已經觸動不了90后、00后的心。
“一個導演,拍了四部電影,卻講不好一個故事,只能輸出一些看似高深的金句”成了對韓寒最大的諷刺。從作家時期就留下的毛病,在導演韓寒的身上放大了。
不過,在當今的中國影視市場,韓寒仍有可取之處。歲月剝去韓寒銳利的外殼,但他骨子里那份文人的傲氣以及自我表達的欲望卻并未消失。
韓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優秀的創作者從他誕生的第一秒就應該是商人,就該為市場,投資人、股東和受眾去考慮一些商業回報的問題。但韓寒始終不是一個只考慮商業性的導演,他的作品里帶著鮮明的作者性。
韓寒試圖講好被忽視的邊緣群體的故事,展現他眼里“不完美的世界”,盡管里面摻雜著他過于虛浮的想象。正如二十多年前,登上央視舞臺,無所畏懼論戰社會人士的韓寒,他的所言所行未必正確,卻鮮活地撕開了世界的另一面。
《四海》潰敗之下,原因在于電影市場作為高投入產業,是不接受多次失敗的。畢竟,同為作家轉型的郭敬明,在拍爛多部電影,又陷入抄襲風波、提前下架《晴雅集》后,已經被投資方拋棄。這正如韓寒自己所說,大家都是商人,而商人,都是逐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