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轉眼間,七天春節假期就要結束了。
于娜收拾好行李,做好了核酸,踏上了回深圳的飛機。今年32歲,于娜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北方一家知名985大學,老家在河南的一個小縣城。2017年,她離開上一份咨詢的工作,選擇到深圳,加入了一家知名本土創投機構。
算下來,這是于娜VC生涯的第五個年頭。記得她剛入行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創業大潮席卷,當時深圳灣創業廣場每天有無數的項目路演,咖啡館里擠滿了拿著BP的創始人和CEO。短短幾年,這一幕已經早已成為記憶。如今中國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用于娜的話來說,“一般只投知名理工大學的團隊”。
春節里,于娜回到老家,那是一個距離北上廣深很遙遠的一個的小縣城。面對親戚朋友,催婚并沒有給她帶來多大困擾,但如何向親戚朋友介紹自己的工作卻成了“社死現場”。
親戚聽說我做投資的,讓我推薦股票
大年初二,家里來滿了親戚。聽說于娜從事金融行業的工作,有親戚開始追問,“那你理財嗎?你有幾個點的收益?我可以投資嗎?”一連三個問題讓于娜措手不及。
為避免再次尷尬,于娜開玩笑似的說道,“投是可以投,但我們起投可能有點高,我們是以百萬起投的。”親戚一聽,瞬間愣住了,“你們投什么項目啊要幾百萬?”
另一位親戚見狀接話,“我給你一百萬,你一年能給我幾個點?”于娜連忙解釋:“我們不是一年就可以退出賺到錢的,也不能給你承諾,更不能保證一年能給多少收益。”親戚聽得一頭霧水,直搖頭說“算了算了”。
于娜說,自己其實做的就是私募股權投資,但“股權投資”這個詞在老家親戚里是一個禁忌。他們不知道創投,不知道VC/PE,卻都聽說過股權投資。“幾年前,P2P盛行的時候,很多騙子項目往往打著股權投資的旗號,宣傳著買原始股,不少人都上當了。”
老家親戚分不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大家往往把投資就等同于炒股。當于娜想借著拼多多、快手的投資故事解釋,有親戚立馬問:“哪個股票賺錢?推薦一個唄。”這令于娜哭笑不得。
而面對父母,于娜也曾耐心解釋,他們最初也依然不看好這個職業。創投行業在北上廣深之外的城市并不是那么知名,父母曾經多次勸她轉業。
“女生不要有太大壓力,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就行了,最重要的還是顧好自己的生活。” 這是于娜每年回家最常聽到的話。入行5年,父母勸于娜轉業的念頭一直存在了三四年。直到最近工作穩定下來,在業內做出了一些成績,他們才開始松口。
這是一個充滿誤解的行業
外人對VC/PE行業的誤解并非個例。正如于娜感慨,別說老家人,就連自己也是工作多年后才慢慢打破對這個行業的誤解。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令不少創投從業者頗有共鳴——“從事VC/PE工作的小伙伴們,在連續工作了幾年后,自己對這個行業的最大的誤解是什么?”
一位在國內頭部VC工作3年的匿名用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1、這是一個高度看人品的行業。見過有些投資人兢兢業業盯住一個行業很多年,但最后依然投不出好案子,自己也更是得不到升職機會;但有些人可能入行三四年就能投出不少大公司,title上更是能平步青云。這其中的區別主要就在于自己關注領域產生的差異。所以,選擇一個天花板足夠高的賽道對于投資人的發展是最重要的,要比努力重要得多。
2、這是一個高度個人英雄主義同時又講究相互協作的行業。誰是這個項目的lead,誰是support,這些都牽扯到最后的利益分配。親眼見過因為credit分配的原因而出現爭議的場面。另外,投資人在整個機構里處于核心地位,中后臺幫助投資人做了很多臟活累活苦活,但最后90%的credit依然是給到投資人身上,這不得不說是這個行業比較不公平的地方。“投資人吃肉,中后臺喝湯”是常見現象。但之所以很多中后臺選擇忍氣吞聲,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個行業離錢足夠近,而且收入水平的確高于絕大多數企業,同樣title和經驗下也比互聯網大廠多一些。
3、這是一個容易讓人快速成長,但難以精通的行業。VC/PE的一大好處是這是一個高密度和高質量信息交匯的hub,可以讓人在這個平臺上快速成長起來,從不同方面獲得最前沿的知識和信息。但說到底,VC/PE更多還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不像企業家能夠真正通過產品/服務去對行業、商業產生最直接的影響。而且因為大多數基金投資的范圍太廣,這就使很多中后臺的員工難以形成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沒有更多進步,或者很快看到天花板,自己的工作成就感也就會慢慢呈現出下降的態勢。
還有一些特別扎心的回答。用戶名“火火同學”如是分享——
最大的誤解是以為離資本最近就能掙大錢。
錢是有的,但都不是自己的。無論哪個行業掙錢都一樣難,這個行業要付出的不光有努力,有頭腦,最重要的也要有資源,有人帶你玩,你還得接得住這大波的人脈,不用也就閑置也就浪費了。
用戶名“瀧子貍”也提到了四點VC/PE圈誤解:
一是原以為都是高大上,實際上是苦哈哈。
二是原以為認識好多牛人很牛逼,實際上入不了他們的核心圈,跟他們只要不在一個戰壕里,最后啥也不是。
三是原以為能有大把的機會和錢能是自己的,實際上最后牛逼的機會和錢仍然絕大多數是屬于耳熟能詳的那些大佬們的。
四是在VC/PE里,原以為全憑實力和努力就能有好收成,實際上還需要極大的運氣成分,能有個好師父,且是個好領導,傳幫帶還能帶練賺錢極為重要。
當身邊的同事開始轉行
那為何還要選擇這個職業呢?于娜和大多數人都提到的幾個詞——興趣、成就感,與好奇心。
她說,“做VC不是吃青春飯,而是看經驗的,具有復利效應。隨著時間不斷累積,在這里獲得的成就大概率會越來越高,我覺得沿著這個方向堅持下去還是很有價值的。”
每一位VC/PE都有一個相似的夢想:投出一家龍頭企業,真正在某個領域幫助企業實現社會價值。“看到自己所投企業的產品被廣大人民群眾用起來,撬動產業更高的附加值,使就業質量更高,惠及產業從業者,貨通天下,利射四海,那是一種無以名狀的快樂。”
然而過去一年,于娜身邊的一些同事開始轉行,悄然離開了VC圈。背后是一個尷尬的現象——好項目越來越少,當所有的資金都聚集到了頭部項目里,一線投資人能夠出手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我花時間把紅杉高瓴達晨這些頭部機構研究了一番,發現頂級機構的合伙人極少極少是從投資經理做起的,這讓我對這份職業的前景有些絕望。”此前一位選擇轉崗的同事留下的一番話,令于娜至今耿耿于懷。
“如果有一天真的要離開創投行業,你會去做什么?”于娜笑了笑,直言VC大概就是自己職業生涯最后的一份工作。如果說真的可能要離開,那自己可能去開一家讓自己開心的小店,或者找到一個比較看好的細分領域,和產業里的朋友一起創業。
對于未來,于娜覺得到自己將會進入多個角色的狀態——可能會同時做投資人,也有一家自己的創業公司。她認為,當有了足夠的行業積累和經濟基礎后,可以更好地支配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做投資做久了,見的人多了,你的視野更加開闊了,你對未來的規劃和想象空間就比做傳統工作的人看的更加寬廣一些。”于娜說,“對女性來說,當你有賺錢能力的時候,依附感就會減弱。”
大年初三,拜訪完親戚朋友,于娜又拿出了電腦,開始看起了BP。
(文中于娜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