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樂
“感謝我米,兩年時間親身體驗到了小米模式的威力,還結識了一幫喜歡產品,熱愛產品的年輕朋友。衷心祝福我米一往無前,星辰大海。”這是小米集團前副總裁、手機產品部總經理常程離職后,在微博留下的一番感言。

2020年1月2日加入小米的那一天,常程滿懷激動,信心滿滿地想要在小米干出一番新的成績。
但是到了2022年1月28日宣布離職的這一刻,常程卻只能留給外界一個遺憾的背影,畢竟他在小米并未做出外界預期的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過去的一年里也在“瘋狂”調整,多達35次的組織架構或人員調整,讓人感覺目不暇接,為何如此?
對此,《商學院》記者沈思涵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與,貧道以為:
常程盡管在輿論上爭議頗大,但在小米任職期間也確實在青春版等產品線上,給小米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進擊可能。
只是,這種進擊本身帶有強力試錯的意味,作為試錯者就大概率要承擔失敗的宿命,常程恰恰成為了這一波被引入的外部高管試錯者群體中,賽馬失敗的角色。
顯然,常程作為試錯者,和小米之間八字不合。

2020年4月,常程還因為小米10青春版營銷翻車,其在微博寫下“我卻看到你的褲襠開裂了”“對面女生宿舍”等惡趣味營銷,引發輿論反感和批評,最終常程本人和小米公司均不得不對外道歉回應。
營銷上的失誤,只是一個小插曲,但小米想要獲得的垂直細分市場,卻難以被常程打開。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似乎成了小米的一種執念和敗局。
但事實上小米在劇烈的結構和人員調整中,卻找到了一些解鎖自己天花板的可能。
小米本質上就是在通過廣泛引入各類相關廠商有相當經驗的高管,來打開自己在中低端觸及天花板后在中高端、垂直領域等多個新戰場的可能。
因此,三五個“常程”失敗了、一個“常程”成功了,就足夠了。
和常程在另一面的鏡鑒是盧偉冰。
自2018年上市以來,小米便在招募高管的路上馬不停蹄,其先是將金立集團前總裁盧偉冰招致麾下,隨后前努比亞高管苗雷、前魅族高管楊柘、前小辣椒手機聯合創始人王曉雁、前天語手機高管汪凌鳴和前中興手機CEO曾學忠等人也慕名而來。
特別是2019年初加入小米的盧偉冰,其在入職后扛起了小米中國區總裁、紅米Redmi品牌總經理的職責,帶領Redmi手機攻城略地,出色地完成了“貫徹性價比”和“對標榮耀”兩大核心目標。
此外還有曾學忠:履職僅僅八個月,就從小米集團副總裁晉升到了高級副總裁。
當然,如同常程一般掛印而去的亦不少。
2020年6月,楊柘高調入職小米成為集團副總裁、中國區首席營銷官(CMO),但僅過去五個月后,楊柘就悄然選擇離職。
同年9月,碧桂園原副總裁彭志斌加入小米,出任小米集團副總裁、首席人才官(CHO)一職,但同樣也是在五個月后掛印離去。
頻繁的人事變化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并非好事,但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卻未必就一定是壞事。
小米要達成的就是高管試錯,通過快速迭代的方式、讓高管用自己過去的成敗經驗來試錯自己的發展可能,成者兼容、敗者速退,如此而已。
小米用互聯網思維的打法,從產品線升維到高管領域,也是引入外腦來刺激自己的爆發力的一種方法論。
據調研機構 Canalys 數據,2021 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中國市場出貨量 1350 萬部,同比增長 10%,市場份額 16%。同時,2021 年第四季度,小米也是除蘋果之外出貨量唯一環比上升的手機廠商。
一個常程離開了,小米反而可能更紅火,這才是雷軍自己的方法論驗證有效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