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媒匯財經 齊秋實
編輯|魏曉
康美藥業看起來正在逐步進入發展正軌。
1月26日晚間,*ST康美(600518.SH)(以下簡稱“康美藥業”)發布了法人代表變更及選舉董事長、監事會主席的公告,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選舉賴志堅為董事長。
賴志堅現任廣藥集團質量副總監、技質部部長、安全生產發展部部長。公司的新一任監事會主席高燕珠,也曾供職于廣藥集團。至此,康美藥業新一屆管理團隊基本落成,公司正式進入廣藥集團主政時期。
換帥信息發布后的第二天,康美藥業的股價逆市飄紅。1月27日晚間,康美藥業又披露了2021年年度業績預盈公告稱,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21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6.25億元—84.38億元。與上年同期虧損277.36億元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
歷數這幾年經歷的財務造假案、公司原實控人被處罰、賠付5萬多名投資者超24億元等種種事件,如今的康美藥業是否真的將迎來一次重生呢?
“白衣騎士”
虛增逾886億元貨幣資金,創始人被提起公訴,康美藥業進入破產重組程序,2021年11月,“白衣騎士”出現。
2021年11月2日晚間,康美藥業披露了重整投資人招募進展。截至10月31日,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代表廣東神農氏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神農氏”)向*ST康美重整管理人提交了《重整投資方案》。根據方案,參與本次重整的投資人擬向*ST康美投入不超過65億元。后續將與投資人談判簽訂《重整投資協議》。
廣東神農氏出資54億元,聯合其他社會資本,合計出資65億元,持股29.9%成為康美藥業第一大股東。
資料顯示,廣東神農氏的股東有廣州神農氏中醫藥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廣東粵財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廣東恒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揭陽市金葉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等,這些股東大多為國有控股企業。
據悉,為保障康美藥業的穩定發展,廣藥集團在托管康美藥業的階段就已派出100多人的團隊來支持康美藥業的生產經營工作,康美藥業的總經理及多位副總級管理人員也都有在廣藥集團里工作的經歷。
2021年年底,在經過一年多的破產重整后,康美藥業終于完成了破產重整計劃。經廣東揭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查,公司全部債務已通過現金、股份、信托權益等方式實現100%清償。
在康美藥業日前公布的新一屆董事成員名單中,賴志堅、米琪、劉國偉這三位非獨立董事均來自廣藥集團。其余幾名董事則由廣東粵財、金葉發展等派駐,他們在資本運營、財務管理等方面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業界有聲音認為,此次換屆工作完成后,康美藥業有望重回良性運營軌道。
新的“故事”
如上,在廣藥集團的幫扶下,康美藥業完成了走向重生的關鍵一步,但未來發展依然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
重整獲批后,康美藥業曾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公司將以重整為契機,保留并聚焦以中藥飲片為核心的主營業務,通過重整投資人的業務資源支持、注入流動資金、加強內部管控、降低成本費用、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等一系列措施,從根本上改善康美藥業生產經營。
康美藥業的主營業務為中藥飲片的生產和銷售。在重整計劃書中,康美藥業也透露,目前公司管理著全國六成以上的中藥材交易量,分布國內六大專業中藥材交易市場,其中康美(亳州)華佗國際中藥城、普寧康美中藥城屬于行業標桿。
但從2021年前三季度的經營狀況來看,康美藥業仍未走出虧損泥沼。根據康美藥業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30.86億元,同比下降22.3%,凈利潤虧損約10.25億元,同比虧損有所收窄。
中藥飲片背后的中藥產業正在發生新的變化。2021年12月,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近日聯合發布《關于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被認為從政策層面為中醫藥的醫保打開了一條“綠色通道”。
雖然有“綠色通道”的加持,但中藥企業需應對集采帶來的挑戰。2021年12月,湖北省牽頭19省中成藥省際聯盟集采,采購規模近100億元,最終中選率達62%,中選價格平均降幅42.27%。
42%的平均降幅被認為“力度”尚可,其與仿制藥、高值醫用耗材等集采降幅無法比較,但即便如此,部分中藥產品的售價還是在走低。此外,除了湖北省際聯盟的集采,由廣東牽頭聯合6省聯盟中成藥集采和山東中成藥集采聯盟也都在不斷探索中成藥的集采方式。
總之,中藥企業產品發展道路大體有兩條:一是進院,二是院外市場。但前者會面臨支付改革和集采壓力,后者存在著同質化競爭、毛利率下降等挑戰。當前,中藥企業要么加碼創新藥,要么轉型進軍大健康、消費品等市場,不過其中也并無較為成功的案例。
有了廣藥集團的幫扶,康美藥業能否書寫出新的“故事”值得觀察。
造假始末
康美藥業曾是A股市場上備受關注的市值超千億元的醫藥“白馬股”。
公司成立于1997年,于2001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業務范圍涵蓋藥材種植、藥材交易、生產開發和終端銷售,已基本貫穿了中醫藥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產業。財務數據方面,2017年前,康美藥業營收、歸母凈利潤j均保持了20年的正增長。
不過根據日后的判決文件顯示,這些表面的光鮮背后都有見不得人的一面。2000年至2012年,時任證監會發行監管部發行審核一處處長為康美藥業等9家公司申請公開發行股票或上市提供幫助,受賄折合人民幣共計約694萬元。
2016年至2018年,康美藥業更是合計虛增營收275.15億元,占同期公告營業收入40%以上,虛增營業利潤39.36億元,占同期公告營業利潤的三分之一。
2018年10月中旬,有自媒體發文質疑康美藥業的貨幣資金真實性可疑、涉嫌造假。隨后,康美藥業股價跌停??得浪帢I針對相關的媒體報道也發布了澄清說明,但巨大的輿論關注度引發了監管部門的介入。2018年12月28日,證監會向康美藥業發布了《調査通知書》,并要求其積極配合調查。
2019年5月17日,證監會通報了康美藥業涉嫌財務造假案的調查進展,初步查明康美藥業2016至2018年財務報告存在重大虛假,涉嫌虛假陳述等違法違規行為。這次案件的涉案金額之高,也使其成為了A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財務造假案。
2020年5月13日,證監會對康美藥業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查明康美藥業多項違法事實,2016年至2018年期間,康美藥業累計虛增貨幣資金886.8億元,累計虛增營業收入291.28億元,累計虛增營業利潤41.01億元,累計多計利息收入5.1億元。責令康美藥業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頂格罰款,對21名責任人員處以90萬元至10萬元不等罰款,共計595萬元罰款,對6名主要責任人采取10年至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2021年11月12日,廣州中院作出康美藥業特別代表人訴訟一審判決:此次特別代表人訴訟涉及52037名投資者,全部以現金、債轉股、信托收益權等方式獲償約24.59億元。
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給A股市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自2020年新《證券法》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代表人訴訟制度以來,康美藥業也是首單“證券集體訴訟案”和首單“特別代表人訴訟案”,有著超過5萬名涉案投資者。
相較以往,如今公司造假風險在大幅上升,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和獨董在內的相關責任人得需要承擔更大的違法成本,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也有望得到更有力的保護,中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制度正在逐漸完善。
因為巨額財務造假,康美藥業曾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個反面教材,在廣藥集團的帶領下,不知道它未來能否成為一個正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