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周純粼
1月25日,韓國現代汽車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以及2021全年業績顯示,去年第四季度,現代汽車實現營收31萬億韓元,同比增長6.1%;營業利潤為1.53萬億韓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9%。凈利潤從2020年同期的1.18萬億韓元下降至7014億韓元,同比跌幅為40.7%。這一數據遠低于分析師預期的1.5萬億韓元。
2021年,現代汽車全年營收為117.6萬億韓元,較2020年同比增加13.1%;營業利潤同比上漲178.9%至6.7萬億韓元;凈利潤同比漲195.8%至5.7萬億韓元。
財報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現代汽車共銷售96.06萬輛汽車,不及2020年同期的113.95萬輛,同比下滑15.7%。全年累計銷量389萬輛,同比增加3.9%。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汽車去年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銷量僅為38.5萬輛,同比下滑23.3%,與年初定下的56萬輛目標相差甚遠。其中,第四季度銷量僅為8.7萬輛,同比下滑42.9%。
2022年,現代汽車對中國市場的預期是37萬輛。
作為對比,現代汽車2013年-2016年在華銷量均超過百萬輛,2014年更是達到117萬輛。最近五年(2017年-2021年),現代汽車在中國市場銷量分別為78.5萬輛、79萬輛、71.6萬輛、50.2萬輛、38.5萬輛。
目前,現在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合資公司——北京現代擁有北京順義第一、第二、第三工廠,以及河北的滄州工廠、重慶工廠共5大乘用車生產基地,總計年產能可達到165萬輛。
對比其年銷量,北京現代的產能利用率甚至不足30%。其中,一號工廠已經于去年被理想汽車接手。
對此,業內認為現代汽車在中國市場呈現出下滑趨勢主要的因素是現代汽車在華產品“不走心”。
以競爭最激烈的緊湊級轎車為例,從伊蘭特到悅動,到朗動,再到領動,掛著同樣“Elantra”尾標,卻長期被其作為四款不同的車型進行著“四世同堂”銷售狀態。不僅互相形成“同業競爭”,拖累銷量,且令市場覺其誠意不足。
韓系車最主要的標簽是“高性價比”,主銷產品區間在15萬元以下。但隨著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集體向上,德系、日系等合資品牌價格不斷下探,現代汽車能夠生存的“夾縫”正在逐步縮小。
或許是數字過于難看,北京現代甚至沒有公布2021年整體銷售數據,僅公布了第七代伊蘭特、第五代途勝L、ix35等幾款熱銷車型的銷量。
在乘聯會的銷量榜單中,現代汽車已經從最高時期的第4位,下滑到眼下跌出了15名之外。
面對汽車行業百年未遇的大變革,在汽車電動化方面,現代汽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目前,北京現代產品陣容中沒有一款基于純電動平臺打造的“正宗電動車”,僅有幾款“油改電”車型,在終端市場中幾乎無人問津。
根據現代汽車的規劃,2023年北京現代才會推出首款基于純電平臺打造的電動車型。
北京現代總經理崔東祐在今年1月的溝通會上表示“過去的北京現代和未來的北京現代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