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媒匯 齊秋實
編輯|魏曉
2021年的A股“虧損王”可能將花落在溫氏股份身上。
近日,溫氏股份披露了2021年業績預報,公司預計虧損130億元至138億元,同比下降了275.06%-285.84%,上一年盈利74.26億元。這一數字也超過了此前百濟神州110.12億元的預計虧損額,使溫氏股份成為截至目前的A股“虧損王”。
對于2021年的巨額預虧,溫氏股份解釋稱,這是由于生豬價格大幅下跌,同時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公司外購部分豬苗育肥、持續推進種豬優化等因素推高養豬成本,公司肉豬養殖業務利潤同比大幅下降出現深度虧損。
根據業績預報顯示,2021年,溫氏股份銷售肉豬(含毛豬和鮮品)1321.74萬頭,毛豬銷售均價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
幾年前還被認為是“養豬一哥”的溫氏股份,為何會這么快就隕落成了“虧損王”?對于具有較明顯周期性波動特征的生豬行業,2022年的日子還好過嗎?
單季度就虧了70多億
在溫氏股份2021年的預虧額中,第三季度“貢獻”了一半,且創了一個“紀錄”。
三季度財報顯示,溫氏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59.39億元,同比下降18.2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72.04億元。值得指出的是,這是溫氏股份自2015年上市以來虧損最多的一個季度。
2021年前三季度,溫氏股份則實現營業收入465.76億元,同比下滑16.01%;凈利潤虧損97.01億元,同比下滑217.71%。
2021年,溫氏股份預計將大幅虧損,其他豬企的日子也談不上火紅。從“豬茅”牧原股份發布的2021年業績預告中可知,牧原股份營業收入預計為770億元-80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65億元 -80億 元 , 同 比下降70.86%-76.32%。三季度財報顯示,牧原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虧損了8.22億元。
除了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16家上市豬企去年第三季度的業績表現都欠佳,其中還包括新希望、正邦科技等。2021年第三季度,16家上市豬企利潤均呈現負增長,且降幅大多在100%-300%之間,合計虧損額超220億元。
豬企紛紛呈現這樣業績不佳的現狀,與2021年養豬行業的市場動態息息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能繁母豬存量較高。在市場供給超過市場需求的情況下,自去年1月下旬開始,國內豬肉價格連續回落。
查看豬價系統網上的數據可知,如今生豬價格(包括外三元和內三元)已跌至了每公斤14.18元左右,而2020年2月和7月,我國生豬價格(“外三元”品種)一度漲到了每公斤40元。
為了應對這樣的市場變化,溫氏股份也有采取一定的緩沖策略,原本計劃2021年建成投產的7個養殖、屠宰項目均推遲了一年半左右。
“養豬一哥”為何會隕落?
2015年11月掛牌深交所的時候,溫氏股份屬于當年農牧業資本運作的典范。
上市首年,溫氏股份實現全年營收超48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超60億元。上市首日,公司股價報收55.31元,總市值超2000億元。2019年,溫氏股份的生豬出欄量雖然首度出現下降,但依然以1851萬頭的規模占據行業第一的位置。
但如今的溫氏股份早已高光不再,2021年的生豬出欄量,溫氏股份被牧原股份和正邦科技超越,已跌至行業第三。資本市場也給出了相應的反饋,截止發稿前,公司股價不足20元,總市值在1200億元左右。
那么,曾經的“養豬一哥”為何會隕落呢?
首先,從公司治理上來看,外界一直質疑溫氏股份存在著家族化管理所帶來的種種不良情況。
早在2020年溫氏股份的業績說明會上,就曾有投資者直接提問:公司高管有子女和親屬在公司工作,如何避免家族化管理出現的問題?如何避免家族員工拿錢不干事影響真正干事優秀員工的積極性問題?
這樣的質疑是有依據的,不僅溫氏股份自己也承認“公司高管有子女在公司工作”,根據Wind的統計數據也可看出,2019年上半年,溫氏股份是300家減持企業中減持規模最高的企業,期間董監等高管減持操作次數多達73次,減持金額達到8.8億元,減持人員涉及董事、監事、高管以及他們的子女、配偶等。
家族化管理帶來了管理和決策效率的低下,2020年被認為是溫氏股份業績發生轉折的一年,這一年也是豬企紛紛享受發展紅利的一年,但相較于其他豬企大幅正增長的生豬出欄量,溫氏股份卻呈現了超50%的負增長。在不少人看來,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溫氏股份決策低效,致使自己錯過了難得的行業黃金發展期。
其次,溫氏股份此前賴以成長、壯大的“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也越來越掣肘著自身的發展。
農戶們與溫氏股份簽訂相關合同,按照溫氏股份提供的管理標準進行飼養,每年的利潤可獲保證。通過采用“公司+農戶”這種屬于輕資產運營的養殖模式,溫氏股份快速做大規模,成為行業龍頭。
但這種養殖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一旦行業遭遇突發性事件,分散的農戶極難被統一管理和控制。尤其當突發性事件造成溫氏股份的業績下滑,因為合同會保證農戶獲得的利潤,所以這會進一步加重公司的業績壓力。
相較于溫氏股份的“公司+農戶”,牧原股份采取的自繁自養的重資本養殖模式,無論是應對行業可能出現的黑天鵝,如20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事件,還是度過行業本身存在的豬周期,都展現出了愈發明顯的管理和成本優勢。
意識到自身養殖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溫氏股份如今也已越來越多地采用“公司+現代養殖小區”的模式。
還會虧多久?
我國生豬行業呈現較為明顯的周期性波動的特征,此前波動周期為3年左右,這樣的固定規律在行業內也被稱之為“豬周期”。2010年以來,我國的生豬養殖業已經歷了兩輪完整的“豬周期”。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的豬養殖行業主要是以散戶為主導的。有數據顯示,我國排名前10位的生豬養殖頭部企業市場總份額j僅有12%。
散戶養殖為主、產業規模化程度較低,這樣的現狀使得行業生產效率較低、決策效率缺乏科學性,從而易因為散戶不理性的增產、減產行為造成市場波動。
但隨著規模養殖的逐步擴大,行業的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傳統的豬周期從3年左右延長至了4-5年。
2021年2月,國內生豬價格開始轉跌,并持續下行,行業進入到了第三次豬周期的下行階段,而較高的冷肉庫存和增長的生豬出欄量都決定了這種價格下行可能還未見底。
牧原股份在年度股東大會上更是表示,“雖然未來價格可能有季節性反彈,但生豬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預計生豬行業在2022 年或 2023 年將到達底部”。在做出這樣的行業預判后,牧原股份號召要做好“迎接行業冬天來臨的準備”。
可以預見的是,豬肉價格今年大概率上還將在低位徘徊甚至會進一步下跌,相關豬企的業績還會承壓,像溫氏股份仍然面臨著虧損的可能性。
不過溫氏股份若是能痛定思痛,把危機變成轉機,大力改革內部管理機制,調整和完善養殖模式,待下次豬周期來臨時,也許能再次乘風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