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化產業評論 奧特慢
編輯 | 半島
據媒體報道,江西撫州市在前不久正式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我國官方認定的城市稱號挺多,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等,這些稱號一般都突出了城市的某一方面特征,和文化關系最緊密的當屬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按照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現在要想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必須具備以下5大條件:
保存文物特別豐富;
歷史建筑集中成片;
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還應當有2個以上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或者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者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者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簡單說,就是該城市既要有歷史又要有文化,“祖上”必須發達過,聲名顯赫;現在發展得也不錯,且要具有明顯的文化傳承。
像深圳這類城市,雖然文化產業發達,但上述5條標準無一符合,恐怕很長時間內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無緣。
撫州為何能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原因很簡單,撫州符合所有條件。
撫州的歷史沒得說,源遠流長,完全稱得上是古城。
漢高祖時期,撫州境內已經設立了南城縣,迄今已2200多年;三國時期設立臨川郡,距今也有1700多年歷史了;隋唐以后一直到近代,撫州行政區劃多有變更,但都屬于區域“中心城市”之列。
撫州的文化傳統也同樣悠久,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鞏,大詞人晏殊、宋代大儒陸九淵、戲曲大師湯顯祖等,都是撫州人。撫州的南豐儺舞、廣昌孟戲、宜黃戲、臨川采茶戲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撫州文保單位眾多,知名的如流坑古村,其始建于五代,興起于宋代,現仍完整保存了明清建筑及遺址二百多處,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標準里要求有兩個歷史文化街區,撫州也符合條件。
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由于湯顯祖誕生于此而備受重視,其位于市中心城區東北部,也是江西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
黎川明清老街則是黎川縣首個4A級旅游景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老街完好保存了江南民居特色的明清古建筑,也入選了江西省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文化名城的幾個特點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140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個數量看起來不算少,那是不是說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很容易獲得呢?
顯然不是這樣的。相對于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等稱號來說,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如下三個明顯的特點。
規格高
國家衛生城市由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評選命名,國家園林城市是由住建部評選命名,而歷史文化名城則是由國務院審核同意并命名。
雖然并不能完全武斷地說,行政級別高就意味著更重要,但至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還是因此而有一些不同。
規矩多
1982年2月我國頒布了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1982年11月通過的《文物保護法》明確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了定義,之后有多部法律法規與重要文件涉及此事。(見下表)
據初步查證,其他的城市稱號的評選認定過程并沒有這么多法律法規和文件來約束。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嚴苛的要求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歷史文化名城走上一條高質量的和諧發展道路。
認定流程特殊
一般的城市稱號評選都是采取自下而上的申報流程:地方政府對照要求進行創建,經過自己初審、省級復審,再提報到國家部委審核。
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定流程,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是這么描述的:
“對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條件而沒有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可以向該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申報建議;仍不申報的,可以直接向國務院提出確定該城市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議。”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城市符合條件但不想申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就會向省級政府提出申報建議,還沒有積極響應的話,這倆部委直接向國務院提出命名建議,國務院審議通過了這事兒也就定了,整個流程可以和城市政府無關。而且事后的監督檢查也是由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直接來實施的。
這樣的流程與督查方式可不多見。不過從公開的報道來看,似乎沒有哪個城市被點名之后仍拒不申報的。
為何要這樣認定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定采用這樣的規格、依據以及流程,當然是有原因的。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在開篇就點明了認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根本目的:加強保護與管理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一種榮譽稱號,但絕不僅限于榮譽稱號,稱號背后是沉甸甸的保護責任,通過歷史文化名城這個“點”來帶動文物保護工作水準明顯提升,才是這個機制最重要的目標。
實踐中,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經常采取督查措施,監督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情況,也曾經多次共同發文對督查到的違法違規問題進行通報批評,例如2019年3月兩部委發布通知指出:
評估檢查發現,山東省聊城市存在在古城內大拆大建、大搞房地產開發問題,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陽市存在在古城或歷史文化街區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問題,陜西省韓城市存在破壞古城山水環境格局問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存在搬空歷史文化街區居民后長期閑置不管問題。鑒于上述問題導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存遭到嚴重破壞,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現決定對聊城市、大同市、洛陽市、韓城市、哈爾濱市予以通報批評。
荊州是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尊關公像沒有給荊州帶來好運,反而引發全國范圍的輿情,并被住建部通報批評,最終慘淡拆移收場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由來與現狀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批轉國家建委、國家文物局、國家城建總局聯合提交的《關于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并公布了第一批共24個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長沙、廣州、桂林、成都、西安、延安、遵義、昆明、大理、拉薩。
在第一批名單中,除了北京是直轄市之外,其余23個城市都是地級市,這些城市也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
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38個城市入圍。地級市仍舊占據主體部分,但除了天津、上海兩個直轄市之外(重慶入圍名單,不過當時還不是直轄市),名單中還出現了諸如歙縣、平遙等一些縣級行政區。
到1994年1月時公布了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37個),縣級區域已經達到了18家,幾乎占據了一半的份額。
第三批名單公布后,國務院沒有再大規模集中地認定歷史文化名城名單,而是以增補的形式,二十多年來又增加了42個城市,包括本次的撫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縣級行政區域加上地市級行政區域總量將近3200個,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僅有140個,占比約為4%,對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且有著燦爛文化的多民族國家來說,比例尚屬偏低。
除了臺灣省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全國其他的所有省級行政區都有至少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蘇,共有13個城市入圍:南京市、蘇州市、揚州市、徐州市、鎮江市、淮安區、無錫市、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常熟市、宜興市、高郵市。
浙江和山東兩省同處第二名的位置,都有10個城市入圍。
東部沿海的這三個省份不但經濟實力雄厚,歷史文化資源也令人羨慕。廣東、河南、四川三個省份并列第三,均有8個城市入圍。而青海、寧夏、內蒙目前均僅有一個城市入圍。
那些不太知名的歷史名城
現有的140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單中,大多數都是普通人非常熟悉的名字,然而也有一部分看起來稍顯生疏的城市名字。不過,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定標準是統一的,那些不太知名的城市能入圍其間,絕對是有硬實力的。
在文章最后,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從大名單中挑出3個不那么知名的城市,與大家一起簡單感受它們的歷史文化魅力。
特克斯縣
“特克斯”意為“野山羊出沒之地”“平原曠野溪流縱橫”,位于天山北麓西部,四面環山,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山區縣,隸屬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八卦城。提到八卦城,知曉的人就多了,這是一座充滿神秘的古城,按照《周易》八卦“后天圖”方位建設而成,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八卦城市布局
特克斯縣歷史悠久。西漢時期,大月氏和烏孫國先后建國于該區域,后來逐步被納入到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因此自古就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一個融合交匯處,也曾經以盛產“天馬”而著稱。
特克斯縣的文保單位眾多,2007年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城,瓊庫什臺村2010年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喀拉峻草原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2016年榮獲國家5A級景區,2020年八卦城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江孜縣
江孜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被稱為英雄的城市,1994年即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鳥瞰圖。20世紀初英軍入侵西藏,西藏軍民在江孜以宗山為中心與英軍展開了殊死搏斗,電影《紅河谷》就再現這段歷史。1961年宗山抗英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圖片截取自江孜政府官網
位于縣城中心的宗山,既是江孜人民抵抗外國侵略的歷史見證,也是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宗政府建筑遺址;位于縣城西郊的白居寺,始建于1418年,是唯一的藏傳佛教三大教派聚于一寺的寺廟,“十萬佛塔”更是藏傳佛教中唯一的塔寺;距縣城2公里的帕拉農奴主莊園,是舊西藏八大貴族莊園中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莊園。
庫車縣
庫車隸屬于新疆阿克蘇地區,古稱“龜茲”,2012年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庫車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曾是古印度、古希臘、波斯、中華等四大文明的交匯之處,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
克孜爾石窟118窟壁畫。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以壁畫聞名
庫車境內石窟、古城堡、烽火臺等文物達195余處,被列為“絲綢之路庫車段”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自治區級文保單位41處。庫車的旅游資源也極為豐富,獨庫公路(217國道獨山子至庫車段)在崇山峻嶺中穿過,連接了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縱貫天山脊梁的景觀大道”,是不少驢友鐘愛的打卡地。
編審 | 鄧達佳(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